1.3.9B 白话 转变 第九段

1.3.9B 白话 转变 第九段

00:00
15:22
拆书酱作白话文翻译:
第三点是“不可思议”的意义。这里的“不可”,原本是用来否定或拒绝的意思。它既非指不能做到,也不同于不必去做。为了阐明“不可”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思议”的本质。所谓“思”,是指心灵的活动或思维过程。而“议”,则是指用言语来表达或讨论。心灵活动,即心所经历或思考的内容。而言语表达,是指心灵对事物的描绘或取像,例如判断某物是青色而非非青色等,这就是言语表达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属于“染慧”,即通过意识去抓取和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染慧是指世俗智慧中夹杂着杂念和执着,大致相当于世人所说的理性思维。这里的“取”类似于执着或固守。当意识发起思考和议论时,必然会有构思和描绘,就像分析一个物体一样,我们称之为执着于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需求和生养之需,意识的思考和议论无处不在,总是执着于物,因此被称为染慧。
然而,如果我们试图用这种执着于物的思维方式去推测和理解无限且不断变化的事物,就会发现这是徒劳的。因为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形态或位置。这种尝试只会导致无意义的争论和颠倒混乱的思想。因此,“不可思议”这个词,直接指出了理性的极限,即有些事情是超出我们思考和议论的范围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超越染慧的局限,只能通过明解或觉悟来真正理解这些事物。明解就是消除无知和迷惑。
对于那些不了解变化真谛而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人,他们可能会把变化看作像机械一样的运转,或者认为变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试图捕捉变化的轮廓并将其视为实体。然而,变化本身并没有实体或轮廓,它只是一种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因此看起来像有一个轮廓一样。愚蠢的人会执着于这个看似存在的轮廓并认为它是真实的物体。因此,当我们回顾过去的事物时,它们就像机械零件一样重叠在一起;而当我们预测未来的事物时,它们又仿佛已经预先设定好了目标。然而从宇宙变化的原理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的目标或目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的。
如果我们从人生或生物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在不可预测的人生旅途中仍然隐含着一种追求完美或美满的倾向或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他们奋进的动力所在。然而如果我们用物质的观点来看待变化,那么变化就会变得死板和僵化。这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了思考和议论的能力所导致的。我们在不应该使用思考和议论的地方使用了它们,这就是所谓的“逞思议之过”。
此外需要附加说明的是:这一章是整个篇章的核心部分,前后各章都是对它的阐述和发挥。而我与护法菩萨在立论上的根本分歧也在这里完全显现出来。学者可能对护法菩萨的学说不太了解,因此不足以理解我的学说与之不同之处。所以我在这里粗略地陈述一下护法菩萨的主要观点以便大家参考和比较。
护法菩萨建立了八识理论(识也可以称为心)。他认为心是由许多独立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换句话说,他认为宇宙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的。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心上的各种功能和作用(称为心所)。每一个识和心所都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并且每一个心或心所都被分析为三个部分:相分、见分和自证分。以耳识为例来说明这三个部分:声音是相分;了知声音的了知是见分;而相见必须有所依托的实体则是自证分。每一个心或心所都是由相等三分合成而成的独立实体。这些独立实体通称为现行或现象界。现行并非无因而生,因此又建立了种子作为其因。每一个现行心法或心所法都有其自身的种子作为因。由于现行具有差别性(即八聚心、心所的体相各不相同),因此种子也具有多样性(即万殊性)。轻意菩萨在《意业论》中也提到了“无量诸种子”的观点。
种子和现行被区分开来后,护法菩萨认为它们各有其自体存在。因此他在谈论变化时也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种子为因能变(即由于种子的作用而产生现行);另一种是以现行为果能变(即现行的自证分能够变现出相分和见分)。这是护法菩萨理论的大致框架。
然而护法菩萨所持的因果变化观点实际上是对静态物体的剖析,并没有真正洞察到变化的本质。他将因变中的种子视为能变因素,而将现行视为所变的结果;在果变中,则将现行的自证分视为能变因素,而将相分和见分视为所变的结果。总之,能变和所变是相互独立的,就像把已经形成的事物拆分成片段一样,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阐明变化的本质。
护法菩萨只使用了分析的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认为存在所谓已经形成的事物片段的误区,而无法真正理解无限且不断变化的事物的本质。他的操作方法固然如此。虽然护法菩萨的持论条理繁密、分析排比精细入微,但却未能真正洞察到变化的真谛。因此学习其学说的人往往会感到茫然无头绪或者迷失在纷繁复杂的名相之中而无法把握其核心要义。即使深入其学说之中也难以破解其奥秘并游刃有余地运用它。因此这种学说在传入东方后不久就逐渐衰落了。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不可思议:指超出常规思维或理解范围的事物或现象,无法用言语或思维来完全描述或理解。
思议:指思考和理解的能力或过程,通常是通过语言和思维来实现的。
染慧:指被世俗杂念所染的智慧,即带有偏见或执着的理解方式。
护法菩萨:古代佛教哲学家,提出了八识理论等观点,是本文中提及的一种学说代表。
八识:指佛教中的八种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八种功能或方式。
6. 种子:在佛教哲学中,种子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潜在力量,是未来一切法生起的因。
7. 现行:指由种子生起,当前显现的心理、生理及物质现象。
8. 自证分:在佛教唯识学中,自证分是识的主体,能证知自己的认识活动。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阐述“不可思议”的真谛。作者首先明确了“不可思议”并非指不能做到或不必去做的事情,而是指那些超出我们常规思维和理解范围的事物或现象。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作者引入了佛教哲学中的“思议”概念,并对“思议”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即“染慧”)往往执着于物质的、有形的存在,试图用这种方式去理解和推测无限且不断变化的事物,然而这是徒劳的。因为真正的变化是无常的、没有固定形态或位置的,它超出了我们常规思维和议论的范围。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作者引入了佛教哲学中的“八识”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种子”和“现行”等概念。通过这些概念的解释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常规思维的局限性以及“不可思议”事物的真谛。
最后,作者通过对比自己与护法菩萨的立论分歧,进一步强调了“不可思议”事物的超越性和无法用常规思维完全理解的特性。同时,作者也对护法菩萨的学说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批判,指出了其学说在理解“不可思议”事物方面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的核心内涵是要我们认识到“不可思议”事物的存在和超越性,并提醒我们不要被常规思维所束缚,要勇于探索和超越自己的认知边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