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B 白话 唯识 第四段

1.2.4 B 白话 唯识 第四段

00:00
10:23
拆书酱作白话文翻译:

在当时,有一些小乘佛教的师父,比如古萨婆多师、经部师、正理师,这三位师父主要主张极微或由极微所组成的和合色,是感觉识所直接接触的境界,他们试图证明极微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关于极微如何直接成为感觉识的境界,萨婆和正理两家的解释是不同的。大乘佛教则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一一反驳,简要内容如下:

古萨婆多师坚持认为,每个极微都是独立的实体,并且每个极微都是感觉识所接触的境界。他们认为,像瓶子等物体在成为眼识的境界时,实际上是每个极微独立成为眼识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极微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多个极微和合起来,形成瓶子等粗糙的境界,那么这些和合的物体就没有真实的自体,因此被称为和合假。眼识只能接触真实的物体,不能接触假的物体,必须有实体才能引发眼识的产生。感觉识也只能接触真实的物体,不能接触假的物体,这一点在《明心上》章节中有说明。

大乘佛教反驳说:即使承认每个极微都能成为感觉识的缘,但你们认为极微有实体,可以作为引发感觉识的缘,这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极微并不是感觉识所缘的对象。不是因为感觉识在缘虑所缘的对象时,识上必定会出现所缘的境界相。而现在眼等识上并没有出现极微的相,所以知道极微并不是感觉识所缘的对象。

经部师坚持认为,多个极微和合起来成为境界。在一个地方相近的称为和,在总体上形成一个物体称为合。他们说,每个真实的极微并不是眼等识的境界,因为眼等识上没有极微的相。但是,当多个极微和合起来形成瓶子等粗糙的境界时,虽然这些物体是虚假的,但在眼等识上有这些相,因此成为眼等识的境界。

大乘佛教反驳说:你们所说的和合色并不是识的缘。所谓的缘,是指藉助。识不是孤立产生的,必须有藉助,比如青色作为藉助,才能引发识别青色的眼识。这里的意思是指,经部所说的和合色,像瓶子等,实际上并不是眼等识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和合色,就是指这些物体没有实体,是虚假的法。所有作为所缘的对象,必须有实体才能成为引发识的原因,没有实体的法不能成为这个缘。

正理师坚持认为,多个极微集合起来成为境界。和合的意义如前所述,不是一体的称为集。他们说,各个极微在一个地方相近,相互支持,每个极微都有成为大物体的相。比如多个极微集合起来成为山等,多个极微相互支持,每个极微都有山等的量相,因此成为眼等识的所缘对象。

大乘佛教反驳说:极微集合的位置和不和集合相互支持的位置,它们的本体是一样的,如何能相互支持成为大物体引发感觉识呢?如果说你们的相互支持的极微不应该成为感觉识的所缘对象,就像不和集合相互支持的时候一样。另外,按照你们的说法,也有量等相的过失。比如都用一亿个极微做成瓶子和碗,瓶子和碗应该是相同的,因为极微的数量相互支持是相等的。但现在瓶子和碗的相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知道不是量等相互支持才能成为感觉识的缘。

萨婆和正理两家都主张极微是感觉识所能够直接接触的,但他们的论点并不是基于实际的观察,而是基于思考构建的,因此大乘佛教能够一一驳斥他们的观点,他们也无法自我救赎。有人可能会问:“外道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这与近代科学的思想很接近,为什么大乘佛教却一味地驳斥呢?”我回答说:大乘佛教本来就是玄学的立场,以驳斥实有的微粒是理所当然的。外道如果只是在世间极成的范围内假设极微是真实存在的,世间极成义就是指在实际生活方面或经验界,假设万象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在《大论·真实品》中有简要的说明。这当然与科学在经验范围内假设原子、电子是真实存在的意图是相同的。但从玄学的角度来看,对于世间或科学所假设为真实存在的事物,不能不加以驳正。为什么呢?因为玄学所追求的是绝对的真实,也就是实体。世间或科学所假设为真实存在的事物,从玄学的观察来看,就消除了它们的真实性,并将它们完全纳入绝对真实中。如果在现象中洞察到它们的实体,就会明白现象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这个实体是唯一的真实。

或者有人会问:“所谓的极微或原子、电子,不能说是实体吗?”我回答说:不,这是什么话!实体是指太易还没有出现气的状态。这是《易经》中的概念。《易经》包含了变易和不易两种意义。虽然变化无常,但始终保持其性质,所以变易就是不易。佛教用不变不动来描述如如,似乎偏向强调不易的意义,但不如《易经》所说变易就是不易更为精妙。这个本体本来是无法命名的,姑且强行用“易”来命名。太是赞美的词。未见气,是指这个本体非常虚无,但并不属于有。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1. 极微:古代印度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物质的最小单位。
2. 和合色:指由多个极微组合而成的物体。
3. 感识:指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识。
4. 大乘佛教: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强调菩萨道和普度众生。
5. 小乘佛教:佛教的另一个派别,注重个人解脱。
6. 正理师:古代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注重逻辑和辩证。
7. 经部师:古代印度佛教的另一个学派,关注佛教经典的解释。
8. 萨婆多师:古代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关注佛教教义的阐释。
9. 实体:哲学术语,指真实的、独立存在的本体。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讨论了古代印度佛教中的极微概念,以及大乘佛教对这一概念的反驳。小乘佛教的一些学派认为极微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感觉识所直接接触的境界。然而,大乘佛教认为这些观点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和思考构建的,而不是基于实际的观察和经验。大乘佛教追求的是绝对的真实,也就是实体,而世间或科学所假设为真实存在的事物,在玄学的观察下,其实都是不真实的。大乘佛教强调,只有在现象中洞察到实体,才能明白现象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这个实体是唯一的真实。这是对玄学和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实体概念的哲学阐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