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让国家更美好?经历颜色革命冲击的哈萨克斯坦,到底路在何方?

颜色革命让国家更美好?经历颜色革命冲击的哈萨克斯坦,到底路在何方?

00:00
21:59

颜色革命,一株美丽的毒罂粟!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随即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挽留岌岌可危的苏联。

但彼时的苏联危机早已积重难返。尤其是斯大林模式的桎梏,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无一例外地折戟沉沙。在经济改革遭遇迎头痛击后,戈尔巴乔夫开始在政治改革上凝心聚力,并对外实行全年战略收缩,放松了对周边卫星国的控制。

面对苏联势力“退潮”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各苏联卫星国长期积压的矛盾迅速激化,西方国家则趁虚而入,掀起了一系列旨在推翻亲苏政权,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建立亲美欧政权的“努力”,于是东欧等国陆续出现剧变,捷克斯洛伐克首当其冲。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出现数10万人的游行活动,要求捷共下台。迫于压力,捷共第一书记雅克什辞职,捷克政府随后举行了第1次多党选举,捷克斯洛伐克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实现了“改旗易帜”。

捷克斯洛伐克的江山变色,大大刺激了国内分离主义势力尤其是斯洛伐克人的积极性,于是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最终一分为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系列剧变也被称之为“天鹅绒革命”。

而“天鹅绒革命”,也开启了西方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先河。由于采用非暴力的和平形式实现政权更迭的表现太过“人畜无害”,于是颜色革命作为西方国家围堵苏联及俄罗斯的重要方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俄罗斯周边大放异彩。

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玫瑰花革命”,萨卡什维利粉墨登场,格鲁吉亚横跳到反俄阵营;

2004年乌克兰爆发“栗子花革命”又称“橙色革命”,苏联“二哥”乌克兰从此走上了乌烟瘴气的不归路;

2005年,伊拉克爆发“紫色革命”,本就在美国屠戮下风雨飘摇的伊拉克更加雪上加霜;

2005年,黎巴嫩爆发“雪松革命”,本就不平静的中东小国更加风起云涌;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郁金香革命”,又称“黄色革命”或“柠檬革命”,巴基耶夫政权被推翻;

2007年,缅甸爆发“番红花革命”,又称“藏红花革命”或“袈裟革命”,昂山素季登上历史舞台;

2010年,“茉莉花革命”从北非国家突尼斯一触即发,随即波及利比亚、埃及等国,直接导致了卡扎菲政权的落幕,叙利亚更是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中,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已被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虽然2005年在白俄罗斯的“牛仔布色革命”、在哈萨克斯坦的“黄色革命”以及在伊朗的颜色革命先后失利,但不可否认的是,颜色革命作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屡试不爽的打击方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超高的性价比,更推动了颜色革命的愈演愈烈。

美国豢养的NGO,作为输出美国价值观念、对别国实施政治渗透、推行美国霸权政策的抓手和触手,在其他国家上蹿下跳、翻云覆雨,在颜色革命中起着推波助澜甚至核心领导作用,是颜色革命的马前卒和急先锋。

在美国源源不断的美元浇灌下,这些NGO充分利用跨国经营的性质,在东欧、中东、中亚等地区遍地开花,比如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NGO近超过20000多个,它们的工资来源基本都是美欧金主,是将哈萨克斯坦搅得地覆天翻的重要力量。

不过虽然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20000多个NGO却并未撼动哈萨克斯坦的统治根基,美国高歌猛进的颜色革命,也在将哈萨克斯坦搅得天翻地覆不久,就遭到了猛烈的反杀,“二次革命”遭遇空前挫折。

颜色革命在哈萨克斯坦的再度折戟,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国家暴力机关的雷霆手段下,那些拿钱办事的所谓NGO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罢了。

这也是众多西方豢养NGO的共同特性,因为拿钱办事,所以就要不断搞事。而在NGO呈指数不断膨胀,美欧金主所提供狗粮理论上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它们自然要内卷,并且先卷带动后卷,甚至让一部分NGO先卷起来。所以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才越来越不平静,就连国内的某些公蜘叫兽也开始不甘寂寞地卖弄风骚,毕竟不表现就会惨遭淘汰,三条腿地蛤蟆不好找(其实日本福岛也好找),两条腿的公蜘有的是。

所以,哈萨克斯坦的NGO们义无反顾地动起来了,液化石油气涨价也成为星火燎原的导火索。

作为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也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这是苏联解体以来哈萨克斯坦能保持长期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为了让民众享受到了资源富国的福利,哈萨克斯坦长期对能源尤其是液化石油气进行补贴,因此哈萨克斯坦民众能够长期低价享受价格较低的液化石油气供给。

但问题是能源立国本就容易陷入“资源陷阱”,再加上纳扎尔巴耶夫长期执政必然导致社会结构僵化,福利难以为继,更可怕的是,疫情的猛烈冲击以及常态化防疫的高昂代价,让哈萨克斯坦本就危机四伏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

在面对疫情在全球的疯狂肆虐时,美国习惯在假惺惺插旗点蜡的同时,利用美元石油霸权的优势开动马力印钞,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的通胀进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于是哈萨克斯坦作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资源富国依然首当其冲,国内经济形势也迅速恶化。

没有经济的持续改善,社会矛盾必然迅速激化。再加上在能源补贴方面的难以为继,不得不取消对液化石油气的价格管制,最终导致了液化石油气价格的疯狂上涨。

2022年开年以来,西部曼格斯套州的液化石油气价格由0.9元每升上涨到1.8元每升。

翻倍的加油成本冲破了民众的心理防线,在消费不起的情况下,民众本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上街游行暖和暖和”的思想,纷纷走上街头发动抗议。

面对这样的天赐良机,NGO们纷纷行动起来。它们有人出人,有枪出枪,甚至很多人不远千里地从国外纷至沓来,只为亲手实现哈萨克斯坦的“旧貌换新颜”,亲自见证哈萨克斯坦的“新纪元”。

眼看水要覆舟,哈萨克斯坦政府当机立断对液化石油气价格进行干预,价格很快降到约0.7元每升,比涨价前还要便宜。

但问题是广大NGO们早已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怎能轻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尽管液化石油气价格降了,民众的诉求得到满足了,但很多民众还是在这些NGO的裹挟下作为炮灰,继续活跃在反对甚至推翻哈萨克斯坦政府的道路上。

于是在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后,哈萨克斯坦的大规模骚乱也席卷全国、达到高潮,很多地方枪声大作,政府机关更是遭到猛烈冲击,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全部辞职。

应该说这场颜色革命的动静是相当成功的,昔日风平浪静甚至存在感都很低的哈萨克斯坦突然就乌烟瘴气、远近闻名了。

但静夜史之所以认为它们“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时机掌握得非常不恰当。

诚然,从其他颜色革命的“成功”经验来看,液化石油气涨价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相信这些深受美元熏陶的NGO应时而动,充分发挥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家本领,哈萨克斯坦的江山易主根本就不在话下。

但问题在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围剿的绳索越拉越紧的大背景下,东欧的乌克兰“一波未平”,哈萨克斯坦并不适合“一波又起”。虽然看起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令城门失火的俄罗斯疲于奔命。

但正因为俄罗斯早已被逼到了忍无可忍的墙角,所以当哈萨克斯坦风云突变,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盟国邀兵”,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几乎不带犹豫地第一时间“神兵天降”地出现在了哈萨克斯坦。

再加上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距离俄罗斯最近的国家,不仅是俄罗斯的后花园,更关乎俄罗斯下腹部的安全,所以面对核心利益,集安组织抛开了一切顾虑,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回应了西方国家的重大关切,比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处理方式还要雷厉风行。

而经历了集安组织的“两肋插刀”,即便将来集安组织完事后全身而退,这份“恩情”也足以让哈萨克斯坦铭记在心。

想当年西方国家对白俄罗斯“极限施压”,最终结果不是白俄罗斯的改朝换代,而且俄白两国的情比金坚,甚至大有加速“俄白一体化”的意思,美国的上蹿下跳最终成就了俄罗斯。

同理,在俄罗斯于乌克兰危机中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突如其来的哈萨克斯坦骚乱不仅成为俄罗斯怒火的发泄处,更让哈萨克斯坦在事实上步了白俄罗斯的后尘。

而当俄白哈三国再度拥抱在一起,对于俄罗斯改善地缘劣势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也意味着美国苦心孤诣豢养的NGO不仅一夜之间失去价值,后续可能还会在俄罗斯支持下被哈萨克斯坦政府连根拔起,美国在中亚的经营也遭遇了沉重打击,这是比从阿富汗撤军还要尴尬的失败。

所以,用美元武装起来的NGO们,就像那些吃里扒外、无国无家的资本家一样,不仅没有良知,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毕竟它们生来的定位就是臭虫,指望它们指点江山是不靠谱的,即便不停“内卷”,胜者为王,也难掩它们在美国战略问题上的无知。

所以,从当前的事态发展轨迹来看,美国是真正的为人作嫁,俄罗斯则成为真正的赢家。

而NGO另一个尴尬的失败在于,哈萨克斯坦作为本次颜色革命未遂的当事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客观上却也收获颇多。

俗话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哈萨克斯坦之所以爆发如此凶险的动荡,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内功不足。

而这个“内功”,特指“散装”的国情下,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的力不从心。

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中央的特殊区位,中亚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势力东去西走、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自古以来的民族融合也相当激烈。

中原王朝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是最早影响哈萨克斯坦的政权,但由于这里远离中原王朝统治核心,因此随着中原王朝的兴亡盛衰,其在中亚的疆域伸缩明显。所以在中原王朝国力不济的“空档”,来自西亚的势力纷至沓来,中亚也逐渐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

17世纪蒙古国帝国盛极而衰后,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部分族人为躲避战乱向巴尔喀什湖以南迁徙,这些由蒙古人和突厥人组成民族。在经过进一步的民族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哈萨克人”,意为“逃难者”。

16世纪初,哈萨克族陆续建立起了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三个汗国,蒙古在明朝打击下分化为鞑靼和瓦剌后,东部的鞑靼分化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西部的瓦剌则演化为漠西蒙古,其中的准噶尔部极盛一时,迫使大玉兹臣服,中玉兹和小玉兹则先后投入了沙俄的怀抱。

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后,大玉兹成为清朝的一部分,中玉兹则向清朝称臣。

1689年清朝在《尼布楚条约》迫使清朝退出黑龙江流域后,遭遇迎头痛击的沙俄一方面向北继续扩张,另一方面则折返向西勾结准噶尔汗国入侵漠北蒙古,在准噶尔汗国灰飞烟灭后,沙俄又继续西退,将主要精力放在征服中亚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趁火打劫夺走外东北和外西北广阔土地,大中小三个玉兹全部被沙俄征服。

为强化对中亚的统治,沙俄向中亚大量移民,使哈萨克斯坦在中华文明、突厥文明、伊斯兰文明后,又受到斯拉夫文明的强烈冲击。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中亚地区顺时而动,先后建立起了吉尔吉斯斯坦自治共和国、土耳其斯坦自治共和国、布哈拉人民共和国和花剌子模人民共和国。

眼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浪潮风起云涌,苏俄从1920年开始在中亚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先后创造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和塔吉克5个民族,最大限度地遏制了中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复兴。

而后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政策,中央5族陆续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并加入苏联,哈萨克斯坦在1936年升格为苏联的加盟国。

为了强化对中亚的影响力,苏联将原属于哈萨克斯坦的5个俄罗斯州划入哈萨克斯坦版图,使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最大的国家,其国内俄罗斯族比例也直逼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大大增加了哈萨克斯坦分裂的可能性。

可以说,虽然苏联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一系列安排,甚至慷慨“赠地”,但却改变不了哈萨克斯坦三个玉兹散装的基本国情,甚至还加大了彼此的裂痕。如今的哈萨克斯坦民众,对“玉兹”的认可度甚至高于对哈萨克斯坦。

所以苏联解体后,德高望重的纳扎尔巴耶夫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因为他和铁托一样,是散装国家九九归一的灵魂人物。

彼时的哈萨克斯坦定都东南部的阿拉木图,这里是大玉兹的传统势力范围,也是纳扎尔巴耶夫的老家。

为了哈萨克斯坦的统一,更为了遏制西北部亲俄势力的离心,纳扎尔巴耶夫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中北部的阿斯塔纳,即中玉兹的势力范围。

在三个玉兹中,中玉兹人数最多,是哈萨克斯坦“橄榄球”的中部,所以定都这里,并大量吸纳中玉兹人进入国家机关,维持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稳定。

而里海周边的西部地区,则是小玉兹的势力范围,情感上更亲俄,在利益分配上获利最少。再加上纳扎尔巴耶夫时期将小玉兹大量油田低价卖给美国等西方公司,加剧了小玉兹对哈萨克斯坦的不满,所以小玉兹也是本次哈萨克斯坦动荡的爆点。

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的稳定,基本靠的是大玉兹和中玉兹的联盟,纳扎尔巴耶夫政府对外则谋求在中美俄三大国以及土耳其、伊朗两次大国之间谋求平衡,是五个鸡蛋上跳舞,哈萨克斯坦也成为“五道口”国家。

而引入外国力量尤其是美国力量,无疑严重挑衅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以俄罗斯对纳扎尔巴耶夫的不满与日俱增。而纳扎尔巴耶夫虽然在2019年将权力交给接班人托卡耶夫,但却极力削弱总统权力,继续控制议会等实权部门,扶持女儿纳扎尔巴耶娃“子承父业”,更支持哈萨克斯坦NGO发展壮大,依然掌控着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大权。

所以,托卡耶夫想要跳出“过渡领导人”的设定,就必须要集权。而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域外势力,也就是俄罗斯力量势在必行。

从当前哈萨克斯坦“尘埃落定”的局面来看,哈萨克斯坦政府辞职,纳扎尔巴耶夫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太上皇”纳扎尔巴耶夫退位,彻底“长公主”纳扎尔巴耶娃失踪,托卡耶夫最终成功地接过了大权。

对于托卡耶夫而言,本次骚乱也成为权力“交接”的最佳契机,是托卡耶夫的最大收获。而这也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将告别在5个鸡蛋上尤其是中美俄之间玩平衡的处境,从此在西方国家围追堵截下,政治上依靠俄罗斯,经济上倚仗中国的局面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这对于哈萨克斯坦尤其是托卡耶夫政府而言,“亲华靠俄”是NGO后颜色革命时代最合适的选择。毕竟在美国和中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赖以维系的平衡术本质上已经失去了根基。换句话说,哈萨克斯坦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包括抛弃纳扎尔巴耶夫集团。

但愿托卡耶夫能做出更适合哈萨克斯坦人民利益的选择,尤其是证明“五道口”国家也可以不靠左右逢源过得更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邋遢古一铁

    好一出颜色革命的潮流剧,斑斓背后藏险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