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每个人都要学学心理学。没有一个人心中不带着伤,每个人都要学会带着创伤上路,学会自我疗愈。
前不久,做销售的闺蜜对我说,她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情总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特别亢奋,不好的时候没有做什么,或没有遇到什么事,就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
特别是在单位里,谁说话稍微不合她意,她就会特别生气,但又不能对别人发脾气,就只有压抑自己。那段时间她感觉特别糟糕,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她也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其实闺蜜的困惑,也是当今很多人的困惑。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焦虑和抑郁也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会有莫名其妙的消极情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抵抗接触外界,但是又觉得自己很孤独,可能会突然大哭一场,还会失眠,暴饮暴食等等。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遇到了这些问题,那你们可能就有焦虑抑郁倾向了。
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恰好就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它从专业的角度,帮助你分辨内心的真实情绪,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让你从抑郁的情绪中渐渐地转变,重拾勇气和对生活的热情。
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中讲述披着成年人的外衣,内心脆弱迷茫的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引领下追溯童年,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清自己的情绪,实现自我蜕变的过程。
詹青云说:“人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治愈自己的情绪,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链接,并认识和理解这些情绪。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种情绪状态,来帮助大家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这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我们首先讲讲像个孩子一样的“儿童自我状态”。
如果我们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行为和感受就会像小孩一样。
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都会融入我们自身,成为长大之后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遇到一些特定的情景时,就会本能的激发我们儿童时期的情绪和行为:悲伤、恐惧、快乐、愤怒等等,我们就会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如果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部分,我们称之为“自然型儿童”。
同时,相对应的还有“适应性儿童”,是指儿童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受到他们严厉、挑剔的影响,并且无法逃离父母时,他们就会根据父母的行为,发展成为应对父母行为的适应性儿童。如果这种模式从来没有被改变,那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未来人格的一部分,变得习惯性依赖、畏缩和讨好。
邻居铭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小她就生活在爸妈的指责中,凡事也只看她的结果,哪怕中间有多么不得已的理由,结果不好她就会被妈妈打骂,她只要一解释就会认为她在找借口。慢慢地她就不敢去解释和争取了,更别提反抗了。
等她长大后,她就很难开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也很难拒绝别人。
她研究生毕业后,才工作一年就因为爸妈说她年龄偏大了,就托人给她安排了结婚对象,没有激情没有火花,相处半年时间她就结婚了。
婚后,她就被婆婆要求立即生小孩,哪怕她的工作正在上升期,很有可能是提升的好机会,可是她还是妥协了。跟着又生了二胎,因为两胎都是儿子,三胎政策开放后,她婆婆就让她再生一胎女儿,为了保证性别,还让她去做试管婴儿。
她感觉非常痛苦,抚养三个孩子对她来说压力太大了,她也不愿意就此成为带娃的保姆,让自己所学不能学以致用。可是她又不能违背婆婆的安排,她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最后她选择了听朋友的劝告去做心理疏导,希望自己能够有点勇气对抗。
书中咨询师苍鹭说过:“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把依赖当作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没有长大。”
童年时期的铭铭没有反抗父母的能力,只能对他们依赖和顺从,而成年后的铭铭,即使离开了父母,她仍然会保留这种依赖的情绪,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铭铭想要改变,就需要她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为一个可以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没有人可以强迫她,她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只有等她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之后,才意味着她最终告别了儿童自我状态。
接下来我们讲讲批判他人与自我批判的“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来源于孩子小时候父母的言行和他们对孩子的方式。它是说这个人的表现如自己的父母,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塑造和左右他自己的行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的人一直在教育、批评他人,对象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
同事刘丽经常吐槽她妈妈,说自己做任何事都没能让她严苛的妈妈满意。
读书时,要是她拿回的成绩单不是A,她妈妈就会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开展教育;要是她把书随意丢在桌上,她妈妈就会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问题对她念叨不休。
有一次,她和老公吵架,她非常困惑地问我:“老公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只是他每天都会说胃疼,我就不让他吃太辣的东西,明明是为了让他少痛苦,为了他好,可是他却骂我喜欢控制他。”
我一听就笑了:“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呢?你觉得为了老公身体好,就让他别吃辣,自己觉得没有错,但是老公却觉得你控制欲强。你想想这是不是你与你妈妈的相处模式?”
刘丽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说老公吃辣了。虽然两人是夫妻,但也要尊重他的喜好习惯。
也有的人在面对处于这个状态的人时,会条件反射般的进入“儿童自我状态”,用最本能的方法应对:顺从、逃避或取悦。
而当“父母状态”这个法官用来批判自我,给自己定罪时,往往影响会更加强烈,甚至完全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琪琪生长在一个特别挑剔的家庭之中,无论她做得有多好,表现有多出色,她的爸爸都能指出她的错处,对她一番说教,劝导。她原来读书的时候参加竞赛获得了奖,他的爸爸也只是说一句:“运气而已。”
琪琪感觉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让爸爸满意。久而久之,琪琪就变成一个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女孩。
前年,她的部门主管因为家里小孩没有人带而辞职。领导认为琪琪有工作经验和能力,就安排她接任主管。可是她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做不好、不敢尝试,于是就放弃了机会,至今还是公司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
这就是琪琪身上烙印了挑剔型父母的人格,只是她不是批判别人,而是自我批判,完全定罪否定自己,自己成为了审判自己的法官。
正如书中的这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是非对错的标准,是我们长大后对待他人或自己的范本。
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为了预防自己不由自主地进入父母自我状态,就要意识到父母状态对自己有怎样的负面影响,解析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知道好的行为模式应该是怎样,再慢慢建立新习惯就好。
还有一种被称为:成长与重塑的“成人自我状态”。
它就是指能够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而是能够立足当下发生的事情,思考接下来的行动,也能够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给人一种成熟的表现。
比如前面的琪琪要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回顾自己的人生。去看看那些人和事在过去一段时间怎么影响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放下那些让自己不能释怀的东西,学会理解和接纳。只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爱自己,才能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生活。
比如书里的蛤蟆先生从盲目地讨好别人,到能够平等地和别人交往,在别人做了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时,也敢去表达不开心,说出自己的感受,也不再把所有问题都怪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这就是蛤蟆先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样子。
就好像你已经明白了原生家庭对你有什么影响,也知道自己的性格里有什么短板或缺陷,你开始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改变,那就证明你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
苍鹭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深以为然。
每个人都有幼稚依赖人的儿童状态,挑剔指责别人的父母状态,只有等我们从这两种状态里走出来,形成自己的成人状态时,才能理性客观地认识和改造自我,才能真正地学会治愈。
最后,学会自我疗愈,让痛苦变成新生。
童年轨迹决定了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所有的情绪都是童年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
要想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也就需要你有力量来改变你自己。
为此,苍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抑郁了5年,3次想与这个世界断联系,那一段时间对他来说是黑暗国度。
后来,家人的陪伴和书籍的相伴让他明白:人间值得,他得为自己负责。就努力寻求治愈的办法,最终靠书籍的力量顺利地走出了抑郁症。
他说:“在这个社会当中还有很多人在底层摸爬滚打,他们从不曾向生活说过一次屈服,而我仅仅就因为自己的某些缺陷,就匆匆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所以,想要更好地疗愈,作者告诉我们,只能从主观上努力,避免消极地自证预言,学会积极地面对自己。
自证预言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简单解释就是人会不自觉的按自己内心的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己当初的预言发生。
就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不是按照实际真相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投射来的。
当我们渴望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会倾向于找寻更多符合该期望的讯息,会不知不觉做出一些行动,最后那个事情真的发生了。
因此,你的世界是由你的内心投射所决定的。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
只有积极地看待自己,才会有信心和动力解决问题,才会进入“成年自我状态”,不轻易受别人干扰。
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将自己剖析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不是带着痛苦的。
只有真正的觉醒才会有改变。
听听下面这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1918年12月23日深夜的巴黎,两辆马车轰然相撞,其中一辆车主被压在沉重的钢铁支架下身亡,他的衣服口袋里滑落一串珍珠项链,被鲜血染红的珍珠特别刺眼。
这个男人就是亚瑟.卡伯,是当时著名的贵族和工业家,也是香奈儿的恋人。
因为圣诞来临,许久未见香奈儿的卡伯冒雪赶回巴黎,给香奈儿一个惊喜,同时他从朋友那买了一串贵重的珍珠项链作为圣诞礼物给香奈儿。他一边想象着珍贵的项链将为香奈儿的脖颈增添无限光彩,一边驾车狂奔。
谁知,珍珠项链却成了他送给香奈儿最后一件圣诞礼物。
31岁的香奈儿亲眼看到爱人被车撞得面目全非,天人相隔太让她痛苦,她安静地用手帕包起那串染血的项链,把眼泪和悲疼放进心底,她一直在沉默中悲伤地度过了痛苦的两年。
最终,经过岁月的历练,在与痛苦的博弈中,她治愈了自己,创造出人生最精彩的成就,她设计小黑裙和香奈儿珠宝来祭奠挚爱,结果却成了经典。因此她也过上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金刚经》里说:痛苦并不总是摧毁的力量,它同样能赋予一个人新生。
而杨绛先生说:“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们都必须学会在悲伤中自我疗愈,只有自愈能力强的人,才能过快乐有意义的一生。
就像苍鹭所说:“再好的心理咨询,都是出于就诊者的自愿。自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有很多迷茫。请你相信:只要能沉住气,扛住难,你自己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好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