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三藩

平三藩

00:00
13:50
《清:康熙带你用套路带你...
..
“一个人能看到多大的过去,就能看到多大的未来”。说起皇帝,我们知道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不过,皇帝虽然掌管着天下,却未必能管理好天下。比如历史上有很多亡国之君,但也有很多明君。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这些都是当时的明君。
当然,也有很多皇帝功劳一般,但被后世吹捧很厉害。要说被吹捧最厉害的皇帝,绝对是清朝的这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故事。
一、“三藩”形成壮大,威胁政权
清朝史上所谓的“三藩”,其实是指三个地方藩王,分别为——尚可喜、耿继茂和吴三桂。
顺治帝在位时,此三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绩,他们奉命南征,最后为击败南明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时,顺治帝听从了明末降将洪承畴的建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镇云南;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镇广东、封耿继茂为靖南王驻镇四川。耿继茂后来前往福建镇守,从而形成了“三藩分镇”的格局。
顺治帝为了使三藩效忠于清廷,还特意恩惠,采取了破格的优待措施。比如说,原来朝廷初期拨给他们的饷银只有6000余两,过了几年之后,已经多达8000余两,足足增加了2000余两百银。
顺治帝清楚,现在天下初定,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而且实力雄厚,应当好好利用他们。因此,顺治帝为了笼络三藩,还采取联姻的手段,让他们成为皇亲国戚,从而与大清国休戚与共、命运相关。
顺治帝将建宁公主下嫁给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顺治又下旨将硕格格下嫁给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后来,顺治又把自己哥哥的女儿下嫁给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
至此,顺治对三藩的联姻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顺治对三藩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防备。他让这“地方三大王”以随侍皇上为由,分别派自己的儿子进京侍从。这样一来,既起到了联络彼此的感情的作用,如果三藩造反的话,又可以将他们的孩子当成人质,而让三藩谨慎行事。吴三桂长子吴应熊;耿继茂次子耿昭忠、三子耿聚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都住在京城随侍皇帝。
顺治帝认为自己这一招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实际上呢?
理论上,按照清朝统治者的设计,三藩只是去镇守驻地,而不是去做一方诸侯,乖乖地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然而三藩的实际发展却远超清朝统治者的设想。
由于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存在南明、农民军等多股势力,如此复杂的情况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赋予三藩特殊的权力,以便(biàn)宜行事。三藩在军事上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经济上可以自主征收赋税,人事上可以自由任免官员,很快便形成了割据之势。
可以说,三藩就是小朝廷,吴三桂等三人就是土皇帝。而且,清朝政府每年还要向三藩支出巨额的费用,供他们使用。当时民间就有流言说:“天下财富,有一半消耗在三藩身上。”
可见三藩对国家财富消耗之大、之多!
其实,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顺治皇帝对三藩的过分倚重和放纵。等到康熙亲政时,不得不去面对,老爸给自己留下的这一烂摊子。
由此可见,顺治帝在与三藩的较量中,没有把握好方法和尺度,过度依赖放纵他们,使得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足以威胁中央政权。这告诉我们,在参与管理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地使用监管措施,最起码要限制权力的滥用,不然就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这对于一个团队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制定好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和监督。
二、年纪轻轻的套路大师
康熙帝8岁继承皇位,14岁亲理政事。虽然他少年老成。不过,当时的康熙在三藩的眼里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皇帝。
康熙帝亲政后,敏锐地看出三藩已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把它列为自己亲政所必须解决的大事之一。
亲政以后,康熙专心学习经史典籍,借鉴历朝历史,找寻削藩的方法。他抓紧整顿财政,筹措军费,扩大兵力,并主动缓和满汉矛盾,以争取民心,为撤藩工作做准备。康熙虽有撤藩之意,但鉴于“三藩俱握兵柄”,他也不敢贸然行动。
康熙也深知,这些个势力庞大的藩王,就是一颗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的炸弹,他们安稳的时候还有好日子过,要是爆炸了,就足以颠覆整个政权。
年纪轻轻的康熙帝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拆弹专家,给大清王朝拆除这个大隐患。
康熙先进行了第一个“套路”,安抚。
因为削藩本来就是没有明确的事情,所以康熙招来三藩来喝茶聊天一个个安抚。最贼的吴三桂没来,儿子吴应熊代父前来之后,剩余的平南王和靖南王都到了,康熙对三个人一开口就是,说他们对于大清都有着不世之功,清朝的天下是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直奔主题说是朝野上下议论说要撤销藩王,这样的鬼话一定不要信,你们驻守的地方都是民心不稳容易发生动乱的地区,而且还有匪患,只有你们驻守才放心。
康熙接着套路说:“你们三个人分别驻守西南边陲,地理位置险要,你们三人驻守才会令大清安享太平盛世。大清朝才能欣欣向荣。有你们驻守朕的心才安稳。所以这些理由加起来朕绝对不会撤销藩王的。”
不得不说康熙玩起套路起来一点都不含糊。康熙因此也明白,三藩之中,吴三桂是最为不安分的。
其实,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缓和自己与三藩之间的矛盾,放松他们的警惕。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面对比较矛盾或者棘手的问题,我不要急于下手解决,而应该有统筹全局的意识,从中发现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如果我们着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问题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造成一个问题没解决,又造成了其他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平三藩,成就一世基业
正当康熙还在为如何下手削藩苦恼时,一个大好的机会出现了。
年事已高的尚可喜上疏要求告老还乡,返回辽东,请朝廷准许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认为这是撤藩良机,立即批准尚可喜归老辽东,但不许其子袭爵,还命令尚可喜把军队解散回原籍
康熙这一举动使得吴三桂和耿精忠深感不安,他们深知,这就是削藩的前兆。
于是二人分别上疏请求撤藩以试探康熙的态度。康熙将撤藩问题移交大臣讨论,诸王大臣都怕南方反叛,主张撤藩的人寥寥无几。
但康熙主意已定说:“今日削藩的话,他们会造反;今天不削藩,他们以后还是会造反。”
于是,大笔一挥一一照准他们二人撤藩。
康熙这一下子可就是等于和吴三桂宣战了。撤藩令一下,吴三桂便以“反清复明”为旗号,在云南举兵反叛,迅速进军湖南。
吴三桂当年,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帮助清军攻灭明朝,结果现在又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脸皮之厚不可想象。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xí)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面对来势汹汹的造反,康熙没有慌乱无措。他知道这场叛乱的根源就在于吴三桂身上。
这个时候,康熙帝有玩起了“套路”。
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令主力大军正面迎击吴三桂,并进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不久,福建耿精忠和广东的尚之信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了。陕西、福建、广东以及江西也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席之地,他失败已成定局。
可是,吴三桂不甘心。他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
可是还没有过多久,就忧愤成疾,没几天就病死。吴三桂死后,他的部将迎立他的孙子吴世璠(fán)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就这样平定了。
康熙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没有慌乱,而是抓住根本问题,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从根本上入手解决了三藩叛乱。这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也应当沉着应对,抓住问题根本,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而吴三桂自认为实力强,看不起年纪轻轻的康熙,最后失败,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对手,谦虚谨慎,稳扎稳打,才能有所成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下面,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康熙平三藩的故事,其中讲到三藩是如何形成的,康熙采用了哪些策略削藩。
好了,今天也是讲述中国历史的最后一天了,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能打开我们的视野和格局。就像你站在2楼看楼下,全是垃圾,但你站在20楼看楼下,就是美丽的风景。多读历史,看到历史车轮滚滚而来而又带着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轮回感,看到多少风流人物也曾经历过平凡人的悲苦与无奈,我们得知了更多的故事,也了解了更大时间与空间的包容。希望大家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这些故事,作为一名作者,可不能听个热闹罢了,也希望能够给你们的写作带来更多的启发和灵感,要知道宫斗题材可是咱们清王朝的列兵重地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