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师败于阳州》用九十三个字结束一场战斗

《鲁师败于阳州》用九十三个字结束一场战斗

00:00
10:23

第39课

鲁师败于阳州:用九十三个字结束一场战斗



摘要:古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品德,哪怕被威胁、被砍头也要记录真实历史。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39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的课文选自《左传·定公八年》,全文只有九十三字,却完整地呈现了一场发生在鲁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包括战前的群像描写、战况的白热化以及战争结束的场面,并且还对战场上的五个士兵作了特写。它是怎么做到只用仅仅九十三字就传递了如此之多的信息呢?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击之,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中颊,殪。颜息射人中眉,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定公八年春天,周历正月间,定公发兵攻打齐国,围住了阳州的城门。

“八年春,王正月”“八年”,是鲁定公八年。“春”,是一年的开始。“王正月”,指的是周文王改定的正月,表示天下都要服从天子的政令。这是《春秋》和《左传》纪年的典型体例。

“侵”。我们前面提到过“侵”、“伐”和“袭”在《左传》当中的区别,这里的“侵”指偷偷摸摸地进攻其他国家。

“门”,在这里是攻打城门的意思。“门于阳州”,是状语后置句。

“阳州”,在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境内。

下一句是。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兵们列坐在城下休息,大家都在议论射手颜高的弓,拉开它需要一百八十斤的力气,便纷纷要过他的弓来传着看。

“颜高”,是鲁国的勇士。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当时的三十斤,六钧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后来人们用六钧弓来指称强弓。

就在士兵们懈怠休息的时候。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击之,与一人俱毙。

这句话的意思是,阳州城内的齐军突然冲杀出来,事出紧急,颜高连忙从身边抢过另一张不怎么好的弓匆匆应战。籍丘子已经冲到他面前,击中了他,颜高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倒了下去。

“籍丘子”,是齐国的士兵。

“毙”,在这里是仆倒的意思。

“偃”,是仰面倒下的意思。

下一句是。偃,且射子,中颊,殪。

这句话省略了好几个主语,意思是,但颜高倒下去的时候,还对准籍丘子的面门射了一箭,射中了他的面颊,籍丘子就死了。

“偃”,是仰面倒下的意思。

“且”,表示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殪”,是射死的意思。

颜息射人中眉,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息射中了人的眉毛中间,他退下来的时候得意地说:“我不擅长射箭,我本来想要射中他的眼睛。”

“志”,动词,立志的意思。

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军队开始撤退,冉猛假装脚受了伤想要先走。他的哥哥冉会就大喊:“冉猛你来殿后!”

“冉猛”,是鲁人。

先后的“先”,是先行的意思。

“其兄会”,是冉猛的哥哥冉会。

“乃”,于是。

“猛也殿”“也”,在这里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

“殿”,指行军走在最后。现在我们还在使用殿后一词,就取的这个义项。

“猛也殿”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冉会看到鲁国军队撤退,但弟弟冉猛先逃跑了不在队列当中,于是假装大喊冉猛走在最后面,给弟弟打掩护。第二种解释是,冉会不愿意弟弟当逃兵,所以大喊让他殿后。根据上下文,我们取第一种解释。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鲁定公八年春天,周历正月间,定公发兵攻打齐国,围住了阳州的城门。攻城还没有开始,士兵们列坐在城下休息,大家都在议论射手颜高的弓,拉开它需要一百八十斤的力气,便纷纷要过他的弓来传着看。这时,阳州城内的齐军突然冲杀出来。颜高连忙从身边抢过另一张不怎么好的弓匆匆应战。籍丘子已经冲到他面前,击中了他,颜高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倒了下去。但颜高倒下去的时候,还对准籍丘子的面门射了一箭,射中了他的面颊,籍丘子就死了。颜息射中了人的眉毛中间,他退下来的时候得意地说:“我不擅长射箭,我本来想要射中他的眼睛。”鲁国的军队撤退的时候,冉猛(想要先回去)假装脚受伤了走在前面。冉会看到鲁国军队撤退,但弟弟冉猛先逃跑了不在队列当中,于是假装大喊冉猛走在最后面,来给他打掩护。

5

首先,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来看看《春秋》经和《左传》在纪事风格上的差异。这段故事在《春秋》经里面更加简洁,只有九个字:“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仅仅记载了鲁定公发兵攻打齐国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左传》,我们很难知道,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开始、发展和结束的。与此同时,《春秋》重视的内容和它“微言大义”的风格其实也都体现在这句仅有的文字当中了。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利用隐微的修辞方式,让读者揣摩到其中的讽喻意味。“八年春,王正月”表示对周王室的敬重。“公侵齐”,一个“侵”字,就表明了《春秋》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这是鲁定公发起的一场不义的战争。那么,《春秋》的作者是鲁国的史官,为什么敢这么不客气地批评鲁国的国君呢?因为古代的史官一直以来都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品德,哪怕被威胁、被砍头也要坚持记录真实的历史,绝不会为尊者讳,所以尽管《春秋》文字非常洗练,但该有的立场态度却一分也不会少。

《左传》另一处:“元年春,王周正月”

其次,我们再来领略下《左传》高超的写作技巧。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猛也殿”这句话的翻译取了第一种解释。第一,在战争马上就要一触即发的时候,鲁国的军队“士皆坐列”,还在闲聊,传看弓箭,导致被齐国军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是军纪涣散的表现。第二,鲁国军队慌忙应战的时候,颜高固然是射箭的高手,在倒下的情况下还能射中对方,但确实因为大意只能随手拿了一把弓箭,实力没能充分发挥。第三,颜息不过是射中了敌人的眉毛,就洋洋得意起来。第四,冉猛伪装自己脚受了伤,可以早点从战场上开溜,说明他毫无斗志。按照逻辑,《左传》通篇的文字都是在写鲁国无军政这样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冉会大喊“猛也殿”,大概率很可能是在给打算提前溜走的弟弟打掩护,而不太像是不愿意让弟弟当逃兵,《左传》的作者也没必要在最后作一个反转。再考虑到“公侵齐”,非正义本就是这场战争发生的前提,《左传》对鲁国军队的批评意味也已经很明显了。“猛也殿”这句看似豪横的大喊,成为这场荒诞战争的句点,也确实是《左传》的神来之笔。

最后,在这篇选文当中虽然没有明言战争的胜负,但读者应该能猜到,人心涣散的鲁国军队绝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事实上,鲁定公在这一年又再次出兵齐国,同样铩羽而归。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出兵当中,这个提前开溜的冉猛也再次上了战场,他呢,先是中了齐国人的激将法,驱车追赶敌人,结果回头一看,后面并没有人来支援,就假装体力不支从车上跌落下去。所以,齐国人评价说,鲁国军队“尽客气也”,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没有战斗的意愿,每一个人都是过客的心态。《左传》文字的诙谐幽默也可见一斑。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课程再见!

总结:这节课的主题是《左传》对战争的描写。选文描述了鲁定公发兵攻打齐国却获得了战败的结果,战争的过程被叙述得生动形象。我们首先讨论了《春秋》和《左传》在纪事风格上的差异,春秋记事风格洗练,却体现“微言大义”的态度;其次我们领会了《左传》高超的写作技巧;最后我们补充了与选文记载作为补充的历史背景,鲁定公发起的另一次战争也收获了失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