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课
不受献玉:美德如美玉
摘要:子罕不是没有宝贝的东西,只是他宝贝的东西跟别人不太一样罢了。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38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的文章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讲的是宋国政治家子罕的故事。《左传》当中记载了好几个跟子罕有关的传闻,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历经三朝执政。他身为高官,可能就像今天这样,会有很多人送去贵重的礼物。那么,这位古代的贤臣是怎么回应的呢?
2
下面,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3
我们来看第一句。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它。
“或”,就是有人的意思。
诸位的“诸”,是“之于”两个字的合音,也是“之于”的意思。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
“弗”,我们前面讲过,它自带宾语,相当于不……之的意思。
下一句是。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献玉的人就说:“我把这块玉拿给雕刻玉器的人看,他认为这是个宝贝。所以才斗胆向您献玉。”
“以示玉人”,“以”后边省略了一个“之”字,以之示玉人。
“示”,给……看。
“玉人”,指雕刻玉器的人。
“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
“敢”,就是有胆量的意思。
下面一句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子罕的高光时刻。他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罕说:“我把不贪当做宝贝,你把玉当做宝贝。如果把它给我,那么我们两个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各自留着自己的宝贝。”
“以……为”,就是把……当做。
“尔”,就是你的意思。
“若以与我”。“若”,如果的意思。“以”后面同样省略了一个“之”。
“与”,就是给的意思。
“不若”,是不如的意思。
故事发展到这里,本来已经可以皆大欢喜了,没想到后面还有一段神转折。献玉的人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献玉的人叩头,并告诉子罕说:“小人怀藏着玉璧,(害怕被盗贼所害)没有办法安全地回到家乡,把它献给您是用来请求免于一死的啊。”
滑稽的“稽”,在这里读作qi3,“稽首”,意思是叩头。
“越”,是跨越、经过的意思。
纳入的“纳”,意思是贡献、缴纳。
“请死”,意思是请求免死。
听了这番告白以后。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罕就把这个人安置在自己的故乡,让雕刻玉器的人为他雕刻加工这块玉,卖出去,使献玉的人富有了以后,再把他送回他自己的家乡。
“诸”,还是“之于”的意思。
“攻”,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富。
“复其所”,意思是把他送回自己的家乡。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雕刻玉器的人看,他认为这是个宝贝,所以才斗胆向您献玉。”子罕说:“我把不贪当成宝贝,你把玉当成宝贝。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各自留着自己的宝贝。”这个献玉的人叩头,并告诉子罕说:“小人怀藏着玉璧,(害怕被盗贼所害)没有办法安全地回到家乡,把它献给您是用来请求免于一死的啊。”子罕就把这个人安置在自己的故乡,让雕刻玉器的人为他雕刻加工这块玉,卖出去,使献玉的人富有了以后,再把他送回他自己的家乡。
5
玉人和献玉者都把美玉当成宝贝,而子罕却把不贪的精神品质当成是宝贝,子罕不受献玉的故事体现了价值观的差异。如何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分成三六九等,既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处境,也反映出价值观的多样性。只不过,普通人喜欢把富贵名利、珍宝爵禄看成是宝贝,相比之下,把非物质性的东西看成是宝贝的人就显得比较特殊了。所以,当时宋国的乡亲父老们就评价子罕说:“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意思就是子罕不是没有宝贝的东西,只是他宝贝的东西跟别人不太一样罢了。
子罕不受玉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上位者一定要比较地审慎表露自己的爱好。俗话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上位者所喜好的东西,下面的人往往会投其所好地去迎合、去满足。所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果子罕是个贪婪的人,献玉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搜刮民脂民膏的风气就会盛行。好在子罕以廉洁清正为宝,这个不受玉的故事通过史官的手笔传扬开来,百姓也就都知道子罕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也就会纷纷来依附他。子罕所在的宋国在当时只是个小国家,国力也很弱小,夹在齐、楚、晋等几个大国之间,常常有被兼并的风险,但正因为有了子罕这样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宋国一直没有受到攻击,社会经济也非常发达。
对于献玉的人来说,他清醒地意识到凭借自己的身份和能力不足以保留这块玉,所以主动把玉献出来。这和我们先前讲过的“虞公出奔”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和他的实力不相匹配,就容易招来灾祸。子罕帮人帮到底,为他找了玉工加工成好玉石,变卖成金钱之后,再送他返乡,可以说考虑得非常周到了。其实,这个故事因为过于琐碎细小,在《春秋》经当中没有记载,但《左传》的作者认为还是有记录下来的价值。那么,我们也许会注意到,这个故事充斥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应当是史官道听途说采集到的新闻,但是又没有办法确定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所以《左传》就把它附在约略发生的时间襄公十五年下面。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曾经提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说的就是《春秋》的笔法非常简省严正,而《左传》的描写就铺张丰富得多,这也是我们在比读《春秋》和《左传》的时候可以仔细体会的地方。
好了,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程再见!
总结:这节课讲了子罕不受献玉的故事,宋国人送玉给子罕,但他并不接受,来人阐述了身份与所有物不匹配会引起灾祸的道理后,子罕为他找了玉工加工成好玉石,变卖成金钱之后,再送他返乡。之后我们介绍了子罕其人,并将这个故事和上一个故事“虞公出奔”作了对比,说明当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和他的实力不相匹配,就容易招来灾祸。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