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课
文公遽见竖头须:站错队不怕,怕的是话术不高明
摘要:晋文公能够成就霸业,头一位的功劳就要给到头须,这是为什么呢?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40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的课文选篇来自《国语》这本书。《国语》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别体,是说这本书按照国别来分编材料,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总共有21卷。它记载的有史迹可考的内容,从公元前990年开始,到公元前453年结束,但这些材料和真正的史料有所区别,与其说是史书,《国语》这本书的性质更接近于杂纂。同时,《国语》没有统一的作者,而是把当时许多作者的文字汇编整理到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选自《国语·晋语》,讲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故事。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出逃的时候,他的侍臣头须,是负责管理钱财仓库的人,没有跟随他一起逃亡。
“文公”,指晋文公。
“出”,这里的意思是出逃。
“竖头须”。“竖”,是供役使的小臣。“头须”是他的名字,也叫里凫须。
“藏”,在这里要读作zang4,指贮藏财物的仓库。
下一句是。“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回国之后,头须请求进见。晋文公推说正在洗头(拒绝接见)。
“乃”,于是。
“辞”,是推辞、不接受的意思。
“焉”,在这里是语气词。
“沐”,是洗头发的意思。要注意区别的是,在文言文当中,“浴”是洗身体的意思,“洗”是洗脚的意思。
“辞焉以沐”,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于是头须就知道晋文公心里对他有芥蒂,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头须就对通报的人说:“洗头的时候心就会倒过来,心倒过来想的事情就会反过来。难怪我不能见到主君了。
“谒者”,指传达、通报的人。
“覆”,是翻转过来的意思。
“图”,是谋划、谋取的意思。有个成语叫“图谋不轨”,就是取的这个义项。
“反”,在这里也是翻转的意思。
“宜吾不得见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还原成正常语序是:吾不得见,宜也。“宜”,应当的意思。
他又接着说:“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跟随主君一起流亡的是鞍前马后的仆人,留下来的人是守护国家的人,何必要怪罪留下来的人呢?身为国君而和一个普通人为敌,那害怕降罪的人可就多了。
“羁绁”。“羁”,是马笼头。“绁”,指用来拴狗的绳子。“羁绁”,就是指犬马之事。
“仇”,是对手、仇敌的意思。
故事的结局是。“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达的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晋文公,文公赶紧就接见了他。
“谒者以告”省略了宾语,可以理解成“谒者以(之)告”。
“遽”,是迅速、急忙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晋文公出逃的时候,他的侍臣头须,是负责管理钱财仓库的人,没有跟随他一起逃亡。晋文公回国之后,头须请求进见。晋文公推说自己正在洗头,不见他。竖头须就对通报的人说:“洗头的时候心就会倒过来,心倒过来想的事情就会反过来。难怪我不能见到主君了。跟随主君一起流亡的是鞍前马后的仆人,留下来的人是守护国家的人,何必要怪罪留下来的人呢?身为国君而和一个普通人为敌,那害怕降罪的人可就多了。”传达的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晋文公,文公赶紧就接见了他。
5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名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娶了骊姬以后,骊姬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原来的太子被杀,重耳和他的兄长夷吾都被迫流亡外国。但在晋献公去世之后,大臣们把夷吾迎回国,是为晋惠公。夷吾上位之后,担心重耳会威胁自己的位置,就派刺客去暗杀重耳,重耳只能继续流亡。一直等到晋惠公去世之后,重耳才在大臣的帮助下回到晋国,这时候他的流亡生活已经整整持续了十九年之久,辗转了七个国家。在他流亡所到之处,有的国君善待他,有的国君怠慢他甚至羞辱他。这段流亡生涯的经历大大磨砺了晋文公的意志,为他之后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
汉代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里面讲,重耳逃亡的时候,头须一开始是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为他管理财物。在逃到曹国的时候,头须卷跑了重耳的财物,导致重耳连用来果腹的粮食都没有,是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才度过难关。等到重耳回到晋国之后,头须又把之前盗走的财物尽数缴纳给了晋文公。但是,根据《国语》头须对传达者所说的话来看,似乎他一直留在晋国,也没盗窃过财物。不管怎么说,头须的所作所为肯定是让晋文公不太痛快,所以才会用洗头发的借口婉拒他的求见。那么,为什么后来头须的一番话又轻易地打动了晋文公呢?甚至还有人提出,晋文公能够成就霸业,头一位的功劳就要给到头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晋文公刚刚回国的时候,政局非常动荡,形势也很不明朗。大家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换人之后,朝堂上可以说是人人自危,大家都担心自己因为站错队而受到惩罚。头须也是其中的一个,何况他还曾经大大地得罪过晋文公。那么这个时候,他索性站出来挑明这番道理,却反而让晋文公幡然醒悟。如果治了头须的罪或者疏远他,其他人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害怕晋文公也这样来对待自己。这样一来,在朝堂上拥护晋文公的人势必就要受到动摇,晋文公的政权也就不很稳当了。如果晋文公连曾经辜负自己的头须都能够宽恕甚至亲近的话,其他人就更不用害怕自己被降罪了。所以,头须的一番话,是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推演,而晋文公的悔改也是出于对幽微人心的敏锐洞察。
晋文公回国以后励精图治,政局也很快就稳定下来,他后来对自己的臣子进行了大范围的封赏,有人认为他不够公正。于是他就主动解释了自己行功论赏的原则,分为这么几个等级:“用仁义来引导我、用德行来保护我的人,受上赏;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辅佐我成立基业的人,受次赏;经历过炮火征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受再次一等的奖赏;如果只是为我做点苦力,但对我的缺失没有什么补正的人,只能得到更次一等的奖赏。”可以看出来,晋文公的头脑很清醒,在他看来,贴身服侍他的活其实谁都可以干,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能够在道义上对他进行纠偏的人才最是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第一等的功劳要给到头须的道理。进谏是一门艺术,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充满智慧的君臣之间的交锋。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总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行对《国语》的学习,《国语》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没有统一的作者,属于把当时许多作者的文字汇编整理到一起。选文讲述了没有随晋文公出逃的头须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巧妙说法使得自己不被流亡归来的晋文公降罪,故事充分说明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对与晋文公有关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补充,对这位有才干的君主加深了认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