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下15天將降大任

告子下15天將降大任

00:00
18:45

15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語譯】孟子說:「舜的事業是從田野開始發生(從下田務農開始做起),傅說是從事建築工作時被推舉為宰相,膠鬲受舉用時是在魚市場中賣魚,管夷吾被舉用為宰相時是監牢中的囚犯,孫叔敖受舉用時是住在偏遠海邊,百里奚被舉用時正在市場中做小買賣。」


【註釋】舜的事業是統領天下,是王業,從田野中開始(見萬章上01)。傅說,殷武丁以為相。版築,建築工事,今日所稱板模工,傅說曾在傅嚴做工人。膠鬲,殷賢人,姬昌(周文王)推薦給商紂。管夷吾,管仲。士,士師,獄官,齊桓公即位之初,因嫡位之爭怨恨管仲,原本要殺管仲,在鮑叔牙的推薦下,桓公不計前嫌,從獄中舉用管仲。孫叔敖,楚人,其父被殺,乃竄處淮海之濱,楚莊王舉為相,後為五霸之一。孫善治水,築陂塘治淮河,民今受其利,毛主席生前多次讚其為偉大治水專家。百里奚,虞人(萬章上09),秦穆公舉為相。


孟子提出六人,共同點是出身困苦,但最終都成就了名震天下的大事業。為何如此?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語譯】(之所以這六人都是從困苦環境中被人推舉用事)是因為上天若是要將一個重大任務交給你,在之前就一定要讓你的思想志向受到痛苦,同時要勞動你的筋骨,讓身體肌膚感覺飢餓,(讓你又累又餓)消耗全身力氣精神,(在你注意力不能集中時)使你行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逆流阻礙與混亂(如此你去做其他任何事業都必定不能成功)。(之所以要你面對失敗)其目的是要強化你思想的靈活性與創造力(動心),要割捨你性情中不正當慾望(忍性),如此你才願意自動加強補足自己原本所不具備的能力。


【註釋】降,賜予,給予。心志,思想與志向。勞其筋骨,目的是鍛鍊強健體魄。餓其體膚,目的是感受生活壓力。空乏其身,掏空身體內不正當的內容物(排毒),因為鍛鍊體魄必須配合固定生活作息,可以加強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發生機率。忍受飢餓則能拋棄不當慾望,於是身體所被掏空的,都是有害毒素。拂,逆也。動心,心為思想,活動思想,是加強思想作用效力,俗話稱智慧。忍性,忍字割也,忍性是割性,是雕琢性情,是要將不成熟不健全的性情,通通割捨拋棄,保留成熟健康完美的性情。曾,增也。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語譯】(為什麼一定非要在吃過許多苦頭之後,人們才能增強能力?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在犯下錯誤之後,得到教訓之後,才發現自己應該要改正行為。(之所以要改過)是因為遭遇失敗時,心中思想很困苦(想不出自己犯錯的原因),思慮又受到阻塞障礙(想不通解決困難的方法道路),(為了避免自己下次再犯相同錯誤)便決定開始要發憤振作興起。(為了要振作,為了避免再犯錯誤)於是先要觀察徵驗錯誤事件發生的外表型態,再要研究分析錯誤事件所造成的反應變化影響,將眼所見到的外表型態(色)與耳所聽到的資訊消息(聲)兩相貫通對照後,才能找出結論,(有結論之後)才能醒悟明白自己錯誤失敗的原因。


【註釋】人恆過,恆字作「總是」解。這節書解釋前節書說「曾益其所不能」的原因,人能有進步的原因,就是因為改過,改正錯誤行為後,能力才能增強。因為犯錯時,會發生困於心的情況。四面受阻為困,思想會受困,是看不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以至於犯錯。犯錯也是因為衡於慮,前有阻礙為衡,思慮受阻礙,是找不到正確的做事方式,是思慮狹隘。作,振作興發。


目過之為色、為先、為表、為相、為動之前。耳聽之為聲、為後、為裡、為果、為變之化。徵於色,徵為徵驗、考察,色為外表相貌,從外表外相去觀察、考察。發於聲,發是發射弓箭,引申為開始、啟發,聲為聲音,是他人對我做錯事情的反應與批評,發於聲三字表面上好像要去聽他人對我的批評,其實更應該是從他人批評中,研究事件所造成的破壞程度與影響效力,來作為我改正自己行為的依據。如此徵於色,又發於聲之後,才能而後喻,喻是醒悟。


徵於色者,徵驗審查事件之外色、型態、環境、條件等,是已知已見之表相。發於聲者,於徵色後,對事件審慎處置,而觀事件發生之變化、轉折、反映、吉凶,而後能於己有喻曉醒悟。故「改」而後能「作」,「作」而後能「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語譯】國家內部若是沒有嚴格執行法律的專家(糾正我錯誤),國家內部若是沒有盡心輔弼君主推動政事的大臣(引導我前進);國家外部若是沒有仇視我的敵人,國家外部若是沒有意想不到又時常出現的災難禍患,那這個國家就一定會滅亡。所以我可以明白,必須隨時保持憂慮,與面對突發災禍的覺悟,這種心態才能確保自己永續生存於世上。而心中若是以為自己能永遠生活在安全、安定、安穩的環境,心中若是以為快樂舒適情緒能夠永遠伴隨在身邊,這種想法就是迎接死亡的前兆。


【註釋】入,內也。則,法則,此則字作動辭解,學習遵循。入則,在國內家內學習遵循。法家,非商鞅者,指公正且獨立執行國家法律的專責單位。拂(音必),音義同弼字,輔弼也。拂士,輔弼大臣,推動政務者。出,外也。出則,在國外學習遵循。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外無競爭對手國家可學習模仿,國外無意外災害可以檢驗我能力。憂患,思想上的憂慮緊張,與環境中的災難禍患。安樂,思想上的安逸放鬆,與環境中的歡樂愉悅。


這節書是提醒君子(高級公務員),應該侍奉的君主與國家,必須是國內有值得景仰學習的賢能大臣,國外又必須有時時對抗防備的外患仇敵。假如君主領導對於國內大臣都不能尊敬信賴,卻總是將身邊大臣當作奴僕使喚。假如君主對其他國家都抱持著友好親密信賴的態度,對他國提出的要求總是予取予求。那樣的國家,必定會滅亡,更不可能有國際地位。就像是虞國君主貪圖逸樂,信賴晉文公幫住晉國,最後虞國卻被晉國消滅(萬章上09)。所以君子為國服務時,必須明白心中憂患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定招來死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