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什么“孤臣”人人都怕?

海瑞:为什么“孤臣”人人都怕?

00:00
18:59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说说明朝最极端的清官——海瑞。


和曹操、石崇一样,海瑞也是一个符号性人物。所谓符号性人物,就是人们喜欢把他当成某一类人物的典型,一说起一类人物,就会想到他。比如一说“暴君”,就想到秦始皇,一说“清官”,就想到包公。


海瑞跟包公一样,也是一个耿直的清官的符号。


歌颂包拯的话本小说叫《包公案》。海瑞呢,也有为他定制的传奇,叫《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近代还有《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戏剧。在这些小说与戏剧里,海瑞就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清官,他骂皇帝,斗权贵,不畏权势,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


可是,这样一个好官,清官,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而且同时代的官僚,“多疾恶之”,都很不喜欢他,上朝的时候,连站着跟他聊会天儿的人都没有。


到底海瑞和他的时代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对海瑞的态度,又反映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心理定势?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说的主要内容。

▲海瑞画像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海瑞是王阳明的信徒。他认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王阳明是“多才多艺的圣人”。反过来,海瑞特别讨厌朱熹,说朱熹的学问“支离破碎”。


海瑞特别欣赏王阳明的一点,就是对“乡愿”的批判。乡愿的意思,是外表看起来很忠厚,但面对善恶却喜欢和稀泥的所谓老好人。孔子曾说过“乡愿,德之贼也”,就是说,乡愿是损坏道德的人,因为他们会导致善恶不分。


王阳明批评乡愿说,他们以忠诚信用廉洁的面貌跟君子交往,但以同流合污的态度向小人献媚。看上去两边都不得罪,但他们的良知已经被破坏了,根本不能到达圣贤的境界。


王阳明讨厌乡愿,可是王阳明说,自己五十二岁之前,身上仍有乡愿的成分。为什么呢?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并抓到宁王之后,正德皇帝是个大顽童,他下令让王阳明把宁王放掉,再让皇帝抓一次,来显示正德皇帝的勇猛善战。王阳明当然不想这样做,但也不敢违抗圣旨,最后通过说服正德身边的太监,让正德在庆祝平叛的典礼上象征性地抓住被释放的宁王。你看,最后王阳明还是行使了妥协的手段。所以他说自己身上也有乡愿成分。

▲王阳明画像


海瑞在痛恨乡愿方面,做得比王阳明还彻底,海瑞在自己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妥协的时候。他看不上朱熹,科举考试时也不肯按照朱熹对四书的解释答题,可是朱熹的四书注解是考试的标准,因此海瑞总是无法中举。


海瑞是怎么当上官的?他是从基层干起,慢慢升上去的。海瑞在福建当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这是个小官,举人和资深秀才都能当。不过,明朝法律为了表示尊师重教,禁止教职人员向上级官员下跪。事实上,官大一级压死人,谁会为了法律规定得罪上司呢?


但上级官员来视察,其他管教育的官员都纷纷下跪,只有海瑞只是抱拳作揖。你想象一下那个场面,他站着,两旁的人都跪着,就像一个古代读书人常用的笔架,所以海瑞有个外号叫“笔架博士”。


所以,海瑞是孟子所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海瑞的清廉是有口皆碑的。他的上司听说他为了给母亲过生日,买了两斤肉,都认为是很希奇的事。去世前几天,海瑞刚刚退掉了兵部多算给他的七钱银子。


海瑞去世后,同事去他家里负责后事,发现只有几件旧衣服,还要靠同僚捐款来办丧事。送葬之日,市民夹岸相送,一边敬酒一边哭,送葬队伍长达数十里。这就是海瑞“富贵不能淫”和“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而且,海瑞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不仅仅是依照儒家的理想,做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海瑞在各个方面,都坚持自己不做乡愿的原则,向着整个世界开炮。


海瑞五十六岁时,在首相徐阶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当时应天包括现在的苏州,镇江、常州、上海等地,是当时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也是很多高官的家乡。这里贫污腐败的风气是最严重的。但是一听说海瑞要来当官,出现什么情况?


知道自己有贪污行为的官员,赶紧辞官以免被海瑞惩处,豪门大户,本来大门是朱红色的,赶紧重新漆成黑色,连不可一世的为皇家管理织造事务的太监,也把交通工具,从八人大轿改成了四人大轿。


而海瑞到任之后,首先就是清查田地。推荐海瑞当巡抚的首相徐阶,家在应天府,徐家倚仗宰相势力,强占民田达到二十四万亩,每天来向海瑞诉冤枉的农民数以千计。海瑞要求徐阶退地,徐阶装样子退了一些。海瑞仍不满意。最后徐阶退了一半的地,两个儿子被判充军,徐阶弟弟官至侍郎,就是中央副部长,也被抓起来治了罪。


海瑞这种做法,在明朝官场就是大逆不道了。徐阶是推荐他的恩人,海瑞竟然对恩人下毒手,这就完全打破了士大夫集团党同伐异的潜规则,难怪都没有人肯跟海瑞站着聊句天了。


海瑞不仅对当时人不客气,对古人不合理言论的纠正,同样可以说是“知行合一”。他反对宋代程颐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海瑞的妻子许氏,因为婆媳矛盾与海瑞离了婚,海瑞主动劝其改嫁,并借钱为其办嫁妆。这在明朝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海瑞当淳安知县时,又严厉禁止民间淹死女婴的陋习。成为应天巡抚后,更是下令辖区内寡妇随意改嫁。要是李清照能遇到海瑞,估计就不会那么悲剧了。


海瑞这种性格,是不是就没有负面的成分呢?当然也不是。


海瑞骂皇帝,看上去很危险,其实不然。嘉靖皇帝一点都不怀疑他的忠诚,为什么呢?因为皇帝最怕的是大臣结党,共同架空皇帝,因为皇帝喜欢看到的是两三派大臣互相攻击,给皇帝以从中操控的余地。而海瑞这样的人,跟谁都不是一党,古代叫做“孤臣”。皇帝是不担心这种人的。嘉靖之所以将海瑞下狱,又不杀他,主要是认为海瑞冒死上疏,有可能是被人利用了。所以海瑞一直被关到嘉靖去世,新皇帝奉遗诏就把海瑞放了。


一个彻头彻尾的君子就有这样的问题。孟子说: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意思是,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说法去欺骗他,但不能拿不合道德的事情去迷惑他。海瑞就是这样的君子,你跟他谈功名利禄,他根本不会搭理你,但你拿忠君利民的大道理去骗他,他就有可能上当。


比如海瑞逼徐阶退田这件事,其实后面也埋藏着政治势力的斗争。发生退田之争时,徐阶刚刚在朝廷斗争中失势,这个时候海瑞来找他麻烦,不会被认为是沈括那样的小人吗?不会,因为海瑞孤臣的名声太好了,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因为私利来做这件事。


但是海瑞可能认为自己逼徐阶退田,是为了保护江南百姓,但其实这场风波后面,有新任首相高拱的指使。为什么徐阶最后会乖乖退出一半田地呢?不是说海瑞真的那么厉害,以德服人,而是徐阶向高拱服软的一种表示。因此海瑞一旦完成这个使命,立即明升暗降,被派到南京去当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散官职,到死也没有再真正掌权。


像海瑞这样的孤臣,一心要当圣贤,一心想为百姓谋福利。这样的人道德上是没话说的,但真是面对实际事务,很容易泥古不化,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迂腐,而且会异常坚持。中国人尊敬这样的人,但不喜欢亲近这样的人。


比如海瑞年轻时候向朝廷上平黎策,就是讲如何平定海南的黎族。他的方法非常简单,用军队把黎族赶走,设立州县,才迁来大批汉人。这种简单粗暴的民族政策,想象的成分很大,并不符合明朝当时的国情。


又比如海瑞坚持认为,要清除腐败,就要恢复明太祖时候的严刑峻法,把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的官员全部杀掉。你要知道,明清有句俗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说一名知府,用不着主动去贪污,只要靠以前留下来种种潜规则,三年就能挣到十万两银子。海瑞这种想法要是实现了,全天下的官可能除了他自己,没一个能活的。


所以海瑞在明朝,既是模范的儒家官员,也是不近人情的代名词。当时有一个传闻,说海瑞因为五岁女儿吃了一个男仆人给他的饼,说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规范,就把五岁女儿活活饿死了,这可能是恨海瑞的官员造的谣言。但从当时到现在,很多人都相信这段传闻,可见海瑞不近人情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而海瑞一生中有三个妻子,前两个都被海瑞休了,第三位妻子王氏则是与海瑞的小妾韩氏前后脚自杀。家庭如此不幸,恐怕也与海瑞刚直不弯的性格有不小的关系。


总结一下:

第一,海瑞是王阳明的信徒,终其一生都信守刚直独立,反对乡愿的信条;

第二,海瑞是一名孤臣,皇帝不在乎他的直言,但其他官员会痛恨他破坏官场规则;

第三,海瑞的君子形象,同时也是迂腐、不近人情的代名词。中国人尊敬他,但未必敢亲近这样的人。


思考题:海瑞这样的信崇古代的儒生,和张居正这样的改革家,前者道德水平高而后者低,谁对当时的大明朝更重要呢?


下一讲,我们来说说一位既是天主教徒同时又是科学家,还是官员的奇人——徐光启。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