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励精图治却还是会亡国?

崇祯:为什么励精图治却还是会亡国?

00:00
14:13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说说明朝最苦命的天子——崇祯。


为啥说崇祯是苦命天子?


《明史》里一句话可以概括: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意思是崇祯本人的作为不像是一个亡国的皇帝,但历史让他处在了亡国的位置上。


《明史》还打了一个比方,说就像一个人生了病,元气大伤,浑身流脓,本来就已经很危险了。而治病的医生却前一付药是好的,后一付药却很糟糕,上一付药都是大寒的药材,下一付药都是大热的药材,这样折腾之下,病人能好得了吗?


所以,崇祯苦命就苦命在这儿,他本身是一个希望励精图治的皇帝,也盼着能拯救要崩溃的大明王朝。可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他这一边。结果成了亡国之君。


我们先从崇祯当政时候的背景来看一看,这个苦命的天子都经历了些什么?

▲崇祯皇帝画像


先说天时,崇祯年间正好碰上中国历史上四个小冰河期的最后一个,整个中国的气温都大大降低,夏天旱灾与水灾相继出现,冬天寒冷无比,连福建、广东这些很少下雪的地方都下起了大雪。


更糟糕的是,鼠疫开始在中国北方蔓延,当时把这种病叫“疙瘩病”。陕西、山西、河北因为鼠疫死的人超过一千万。


北方草场退化,努尔哈赤的满洲女真必须进关抢掠,陕西大旱,李自成等义军乘势而起,而鼠疫蔓延大大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再说地利。明朝本来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因为夺了侄儿的皇位,比较心虚,就把首都搬到了北京。北京作为首都的好处,是能迅速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所谓天子守国门。但坏处也很明显,一是离敌方区域太近,像瓦剌的也先、满洲的皇太极都曾率军入关,围困北京;一是迁都之后,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南方通过大运河向首都输血。元朝就是这么被南方的汉人赶跑的,这个教训不惨重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和。在朱元璋之后的所有明朝皇帝中,崇祯最像老祖宗朱元璋。他像朱元璋一样勤快,为了处理政事,经常彻夜不眠。有一次崇祯去拜见祖母辈的刘太妃,却在坐着聊天时睡着了。刘太妃让人拿被子来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诉苦说,为了召见群臣,批改公文,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


崇祯也像朱元璋一样节俭,他在位十七年,宫里基本上没有吃喝玩乐的活动,也不得用金器银器,一律改用陶器。连大臣的服饰,崇祯也明文规定,袖子不得长于一尺。


可是不好的方面,崇祯也很像自己的老祖宗,比如吝啬和多疑,还有刚愎自用,就是盲目自信。


崇祯很喜欢哭穷,向大臣借钱,大臣也不肯多借,辽东将士很多时候都发不起军饷。但是崇祯不是没钱,李自成打破北京,发现皇宫里有无数银子打成的砖块,每块都有五百两重,接近现在的十六公斤重。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拿出来给军队发饷呢?一方面是崇祯从小比较穷,让他自己掏出大笔钱来,总有点舍不得;另一方面,崇祯多疑,总怀疑军队不是缺饷,而且想从他那儿多要钱。在崇祯看来,大臣和士兵忠于大明王朝,忠于他,应该是无条件的,怎么能斤斤计较职位和工资呢?


基于这种想法,崇祯的用人政策也相当奇特。


崇祯十七岁登基,没多久就铲除了号称九千岁的太监魏忠贤。这件事给了崇祯很大的自信。他在使用人才方面特别能放开手脚,在崇祯之前,内阁学士只能由翰林担任。但是崇祯不管这种传统,他甚至像曹操一样,提出“先才后守”,就是优先考虑大臣的才能,其次才是品德。


本来生逢乱世,崇祯这样做也没什么错。问题是崇祯的性格太急躁,也特别好面子,喜欢迁怒于人。


有一次,崇祯学习骑马,从马上摔了下来,崇祯觉得脸上挂不住,下令将这匹良马重打四十大鞭,罚到驿站去拉货。


还有一次,宫殿整修,从外地采买的巨石,运到紫禁城,由于石块巨大,城门狭窄,竟然无法通过。运石头的太监请示崇祯,按说你要么拆门,要么想别的办法,崇祯不这样,他大发雷霆:真是岂有此理!朕要用良材,这块石头竟敢抗命不从,下令将巨石打六十板子。


你说崇祯节俭吧,有时他也很任性。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影视剧,明清官员的官服前后,都有一块画着各种动物的布对不对?那就叫补子,补丁的补,是用来标明官员等级的。明朝的补子图案是朱元璋规定的,比如一品文官是仙鹤,二品是锦鸡,武将一品是麒麟,二品是狮子,等等。可是这一天崇祯翻看山海经,突然心血来潮,下令文武百官的补子,全都换上山海经里的怪兽。大臣反复劝说,说这些图案都用了二百多年,没必要花费人力物力去改换。但崇祯还是坚持要改。

▲一品文官仙鹤补子


崇祯这样的风格用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就是,崇祯在位十七年,用的人才确实多样,进士也用,举人也用,文官也用,武将也用,宦官也用,宗室也用。后人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进入内阁的相当于宰相的官员,足足有五十人之多,一旦崇祯觉得这人有问题,马上就会罢免甚至杀掉。来比较一下,北宋用了一百四十年,才有五十位宰相。


崇祯这一点也很像朱元璋,据说朱元璋时代,大臣们每天早上都要跟妻子诀别,因为不知道上朝之后还能不能回家。崇祯也有相同的特点,不少人昨天还是国家的栋梁,当朝的重臣,今天崇祯一声令下,就成了阶下囚甚至是死刑犯。像袁崇焕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之前可以说是放手任用,辽东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一旦崇祯怀疑袁崇焕与满洲皇太极勾结卖国,立刻就是千刀万剐。


明朝灭亡之后,《陶庵梦忆》的作者,著名文人张岱对崇祯有一段很确切的评论,说他“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急着治理天下,又舍不得用钱,渴望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动不动就用严刑峻法来惩罚他怀疑的人,造成的后果是“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用人太骤,杀人太骤”,最后崇祯身边的人全都跟鹦鹉一样,只知道唯唯诺诺,不敢有任何反对。崇祯这种极度矛盾的性格,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当然也就保不住大明江山。

▲张岱小像


我们深入地想想,崇祯的结局,是他一手造成的吗?


其实这个结局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朱元璋极度担心皇权失落,制定了种种政策来保障皇帝权力不受限制。所以明朝皇帝任性起来,根本没有人能控制得住他们。正德皇帝各种胡闹,在宫里开设集市,自己扮演商贩,还自封大将军,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们虽然能维持政府的运转,但对皇帝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崇祯虽然不是胡闹的皇帝,但他朝令夕改,喜怒无常,用人杀人都无比迅速,也没有任何制度能够纠正他的做法。这是明朝制度最大的问题,也是崇祯亡国的最大原因。


总结一下:

第一, 崇祯的作为不像是一个亡国的皇帝,却偏偏亡了国;

第二, 崇祯亡国,在于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配合,其实尤其是崇祯急于求成,又刚愎自用,造成了朝政的彻底混乱;

第三, 崇祯的亡国,有很深的制度根源,皇权不受限制,是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


思考题:崇祯的遗言说“诸臣误朕”,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下一讲我们来讲讲另一位也挺委屈的皇帝——雍正。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