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阅见读文》第21期——《缺爱》第9集

2023《阅见读文》第21期——《缺爱》第9集

00:00
09:23

本期为您带来的主要内容是:法国心理学家以及家庭治疗师,罗伯特·纳伯格的作品《缺爱:如何获得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9)负面情绪不是“抑郁症”


 通过上一节的阅读,我们知道了,过分的激情和对物品的癖好,都代表着自身存在感的不足。今天我们来认识下大家耳熟的抑郁情绪,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吧!

我们今天所说的抑郁,是一种对绝望感的描述,它的表现在于看不到未来,也感觉不到存在的目的。这种感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定是人世间的事情。

当尊严遭到嘲讽、身体受到伤害,在令人不满的有威胁的令人心碎的环境中,遭受痛苦的人可能会出现厌世、消极等症状,而且常常伴有被动攻击的状态。这类情绪,有着被法律认可的、被标记的、平常化的的疾病作为标签,那就是“抑郁症”。但你知道吗?其实很多人是主动陷入这种疾病的。

有一位女士,也将自己无力愤怒的情绪内化到“疾病”上来,她反复住院,接受药物治疗已经有十五年了,心理治疗也没用。作者建议她带着丈夫一起来咨询,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信息。他们的形象对比鲜明。丈夫衣冠楚楚,优雅考究,而女士则形同女仆,穿着古怪。女士上来就开始自责:“都是我的错,我一无是处,我相貌丑陋,我生病了!”她大声叫嚷着自己对丈夫的依恋,但丈夫的亲密要求总是被她拒绝。在治疗过程中,丈夫宣布自己提出了离婚。而这位女士看起来十分沮丧,继续指责自己,作者提醒她,是否在故意把丈夫推的更远,但女士一下子暴怒,疯狂的否认,说只是因为自己生病了!

作者引导女士走进回忆中。原来这对夫妻的结合是因为家族利益。

女士为了联姻放弃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但在结婚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女士才发现,丈夫也有一个相爱多年的恋人,而且婚后一直保持着联系。但丈夫却与她维持着表面的婚姻,假装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女士找到父亲倾诉痛苦,但父亲教育她要承受自己的命运。她抑制住怒火与沮丧,勉强度过数年,直到有一天,她“抑郁”了,犯病成了她发泄情绪的避难所。

这样的抑郁行为,可以看做是自我身份的罢工。不是对工作的罢工,而是对自己作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孩子或情人身份的罢工。他们的负面情绪,是一种可以被原谅的异常行为,是可以去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的,他们的病因不能归咎于病人,也不能归咎于社会。

所以,医疗泛滥成为一种效应,或者说功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们情绪上的问题不是因为自己难以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而是纯粹的生病了。生病了找医生就行,他们也不需要自己去解决关系网上的问题。医疗化普及,某些方面让病人们丧失了自主性。他们不再想着自救,而是让医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你要知道,心理医生的作用是疏导你的情绪,帮你发现你的问题根源。如果你自己不能主动地去改变思维,没有什么神医能让你夫妻和睦、母慈子孝,朋友成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