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阅见读文》第17期——《缺爱》第5集

2023《阅见读文》第17期——《缺爱》第5集

00:00
09:42

本期为您带来的主要内容是:法国心理学家以及家庭治疗师,罗伯特·纳伯格的作品《缺爱:如何获得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5)放下这个执念,才能真正感到被爱


通过上一节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存在感丧失的两种原因,一种是童年时期爱的缺失,一种是后天的不测风云。

当我们被生活打倒,我们应该如何绝地反击,走向正轨呢?一起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有一种伤害,足够让我们的存在感跌入谷底,那就是人身攻击。

第一种是精神攻击。不公正的行为、讽刺、嘲笑甚至诽谤和鄙视,都会导致痛苦。这些精神创伤之于受害者,甚至远远超过于身体上的痛楚。他们会产生自责心理,因为感到羞耻、内疚或者是无力的愤怒,而造成精神上的绝望。

第二种是身体创伤。健康状况恶化,包括丧失某些身体技能。由于疾病或衰老而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有时也会造成存在感丧失。

弗洛伊德在1939年自杀。当时他由于口腔癌,已经几年无法说话。而且癌变导致的组织坏死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他只能通过女儿与外界联系。他的学生玛丽·波拿马公主曾送给他一只小狗,一直与他寸步不离。但是弗洛伊德的病情严重后,这只小狗再也不肯进入他的房间。这段联系的切断夺走了弗洛伊德全部的求生欲望。

第三种是绝对暴力。受害者被残忍的殴打、折磨,遭受非人化的待遇。遭受不公命运的事实,让受害者的生活无以为继。存在感的严重受损,可能导致自杀的念头。“当我们不再有做人的权利时,剩下的便只有死亡。”

在上述的所有情况中,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相对的,这种痛苦的经历能够触及我们灵魂的更深处,那里有一种决定我们命运的自由。

所以遭遇痛苦,使得一些人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崇高是绝望所隐藏的另一面。要想重新获得存在感,可以努力找到曾失去的关系,把自己重新编织进群体和社会之中,进行创伤后修复。

事实上,还有另一种途径,采用逆反的方法,宣告自己的存在从未被摧毁,坚定且不可撼动。但这种方式获得的存在感是虚妄的,我们来举个例子。通常来说,跟社会保持距离的人不爱讲话,不习惯直视他人、聆听他人,习惯于在一切社会交往中展现高高在上的冷淡。

这种冷淡的背后,隐藏着对存在感的极度渴望。为了抵抗存在感的消散,为了抬升自己获得优越感,才会如此突出自己与社会有何不同。

既然不能通过他人的认同而得到尊重,那么不如通过对他人的排斥而自得意满。这种孤独的特征不仅会出现在个人身上,还会出现在社会组织中。一些家庭不与外界来往,其傲慢与优越感的背后,可能也是存在感的缺失。

只不过,选择孤独的人,尝试夺走他人的尊严,以彰显自身优越感,消除内心不安,但这却会不断拉大他们跟其他人的距离,加剧他们的孤独,最后使他们沦为“孤家寡人”,存在感有名无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