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01
高层定调:楼市已经见底
11月2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的一句“房地产市场见底”引发全网热议。
他的原话是:
总体来讲,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在寻求新的平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绪和价格都开始呈现正常化的趋势,预计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
同时,潘行长还表示:
一、对新房的需求量下降;二、不同城市间房地产市场情况出现分化,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持续稳定,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在下降;三、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但需求从新房转向二手房,同时对于租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他的这句话是引用了标准普尔的预测。但与标准普尔表述不同的是,潘行长说的是“预计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用的时间状语是“已经”。
而标普的时间状语是“2024年”。
11月27日,标普信评发布题为《筑底与新平衡:2024年房地产开发行业信用趋势展望》的报告。《报告》认为,2024年仍是房地产销售的筑底之年,但市场也不会再度大幅下跌,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5%左右。《报告》指出,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由“住房紧张、供不应求”过渡到住房供需趋于平衡的新阶段。
巧的是,最近惠誉也对中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做了预测,结论恰好相反。
惠誉认为:
202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将继续下降,但降幅将缩小至0-5%,对应10万亿元左右的销售体量。房地产市场不会再像前两轮周期有明显反弹,而是会步入一个缓慢下行的新常态。
两个评级机构的预测有相同点,那就是未来的市场规模会降到10万亿。不同的是,标普认为明年筑底,而惠誉认为缓慢下行是常态。
02
谁的预测更靠谱
对于两家机构的观点,谁更靠谱。在此,本号的观点很鲜明,我赞同惠誉的观点。
而且,本号认为:
就目前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来说,房地产市场调整,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估计很多人又要说我唱空了,无所谓,随他去吧。我只是遵从内心的分析,说一些一家之言而已。
显然,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已经见底的判断,值得商榷。从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整根本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投资,仍在下降:
1至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投资72799亿元,下降8.8%。
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商品房销量数据,仍在下降:
1至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925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6.8%。商品房销售额97161亿元,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7%。
其中,10月份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773万平方米,环比下滑28.4%;商品房销售金额8091亿元,环比下滑26%。
来源:国家统计局
且从各大区域来看,东西南北中各大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全线下行。
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城市下跌面积仍在扩大:
70个大中城市10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下行的城市有56个,二手房有67个,均比上月增加2个。
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只剩下2个,创2014年10月份以来新低,下行城市数量达67个,同样创下新高,下行城市占比达到了95.7%。
这是现状。
以现状为基础,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未来调整仍会继续。
第一,供应过剩。
供应方面,过去二十多年房企高周转之下,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住宅建筑拔地而起。
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没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今年3月份住建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
虽然这些建筑包括居住性质的住房和厂房、写字楼、机关单位等等,但一般来说,城市的住宅占比都在一半以上,农村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换算成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
此外,泽平宏观披露的数据显示。各类城市的套户比中,只有一线城市低于1,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大于1。
所谓套户比,就是城市的房屋套数和户数之比,大于1说明,房子套数比户数还多,供大于求。
也就是说,目前只有一线城市还存在房屋短缺情况,其他城市都供大于求。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这两年由于土地成交变少,未来城市的供应量会减少。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土地成交减少的数据,而忽略了在建尚未竣工的商品房规模,没有卖出去的房子的规模,还有之前的库存量。
客观来说,除了极少数城市商品房短缺外,大多数城市即便这几年一块地没卖出去,一套新房不建,也不会缺房子。
这就是现实。
第二,需求缩减。
首先,低能级城市的住房自有率已经很高,基本都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低能级的城市人口基本都在流失。
其次,高能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的住房自有率虽然低,但高房价与低收入的天堑鸿沟,让很多人空有需求没有实力购买,属于无效需求。这部分需求,只有等房价与收入在未来达到相对平衡时才能转变为真实需求。
再者,由于市场信心和预期缺失,当下的投资需求基本已经崩塌。
最后,我们的人口已经见顶。去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上演了集体减少的历史性一幕。
第三、心态变了。
这种心态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年轻人不愿再为高房价压上余生。
从之前的佛系,到躺平,再到今年的“绝代佳人”,这种社会现象背后其反映的便是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转变。
这一次调整,实际上是购房者不再愿意为高房价去买单。人生一半是执着,一半是释然。既然执着没用,那就释然吧。
第四,杠杆拉不动。
上一轮房价上涨,已经掏空了很多家庭的留个钱包,拉满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很多家庭再也加不动了。
2021年开始,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纹丝不动,这意味着杠杆率已经到达极限。民众再也没有钱来买房了,没有能力去负债。
第五,宏观环境转变。
宏观环境转变包括内外环境。
内部环境方面变化,就不多说了。
那时候,我们的物质虽然没有现在丰富,但有盼头有干劲,红红火火,大家的收入蒸蒸日上,对未来预期满满。
然而,如今……
外部环境方面,世界秩序撕裂,混乱程度达到新高,各地战火纷飞,俄乌战争还未熄火,巴以战争已经打响,而且在向区域战争演变,缅北的炮火也响起了。
第六,人口转变。
2022年中国人口见顶转向,减少了85万人。
目前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的286个中,人口增长的城市只有128个,两个持平,人口减少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56个。
人口减少城市数量占了一大半,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
此外,内地四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集体减少。二线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量虽然仍有,但增量也在大幅下滑。
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终结。当然终结之下也存在分化,中心城市的人口红利周期,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03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业已过去
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去年以来的各种救市大招,都折戟沉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房地产业已告别了高增长,进入了新局面,回不到过去。即便往后会平稳,成交规模和过去相比,也不会是在同一个级别。
就像中美关系一样,从特朗普上台开始就渐行渐远,哪怕后来拜登上台,也没有改变形势,尽管中间也有短暂释放善意的时候,但谁都知道,再也回不到过去。
财新网披露,业界普遍预计,按照截至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2023年度销售规模或将进一步降至“双12”。
12万亿的市场规模,还不是底。
此前市场普遍预测,未来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额进一步下降,同时在老旧住宅更新需求平衡之下,未来市场的成交额可能会长期维持在10万亿规模左右。
而标准普尔与惠誉两家机构的预测,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也是10万亿。
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级别可能会长期维持在10万亿销售额左右。这一销售额相较于2021年巅峰的18.19万亿,缩小了45%。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感受是,房子难卖会成为常态。而且,会有一大批房企出清。未来房企没有增量蛋糕可分,有的只是缩小的存量蛋糕,根本也用不着这么多房企。
房价也会逐渐挤泡沫,尤其在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制确立的当下,会分流商品房至少一半的需求。
一些老旧的、品质差的、地段差、小户型的房子,基本会跌破很多人的认知。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骤然,而是缓慢。
所以,对于买房者来说,需要有一个综合预判。未来不是不能买房,而是要摒弃过去的思维定式。
毕竟房价未来会进入漫长阴跌通道,很多刚需可能等不起、耗不起,租房过程中也是要花钱的。
对于有自住、小孩上学、结婚需求的硬刚需来说,挑到好的房子,如果收入能够负担得起,可以买。没有硬需求的人,不用急。
但切记,要精挑片区,精挑房子,还得了解清楚楼盘背后的开发商的经营状况。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转载、广告投放、加入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
不动产周期没这么短,潘行喊话没用,用市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