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我在底层的生活(上)》:女记者化身服务员,揭示美国“穷忙族”生存困境

社科 |《我在底层的生活(上)》:女记者化身服务员,揭示美国“穷忙族”生存困境

00:00
12:23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已经沦为了一句谎言?


书名:《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作者:[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今日解读:蔺桃

解读人介绍:前媒体人,现居美国的自由写作者

播音:沐泽

策划编辑:李雪清

音频编辑:陈子夫


名人推荐: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01 听前思考

努力工作就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吗?

高学历作家卧底打工,能否跳脱思维贫困?

为什么会出现“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困境?

 

02 书中金句

一个身体健康(而且额外拥有车子)的单身人士,竟然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那么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而且错得很严重。

 

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即便有着种族、教育、健康及动机所带来的一切优势,一个人在经济的最底层仍然必须挣扎求生。

 

如果你一年有360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弯腰驼背地做这些一再重复的枯燥低薪工作,会不会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样,出现因过度重复使用而造成的伤害?我没有答案,而且也不打算找出来,但我可以猜得到,其中一种症状是眼界变得狭隘。你的眼里只剩下工作,你的同事们要不是变成自己人,就是生死大敌。

 

低薪工作普遍说来就是有这种效果,使你觉得自己像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贱民一样。

 

我喜欢读衣服上的标签,找出我们所卖的衣服是哪里制造的(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南韩、斯里兰卡、巴西),但这些标签的作用其实是在提醒我:这些地方全都不再是“异国”,它们都被巨大而盲目、忙着获益的全球化机器所吞噬。

 

穷人已经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就连宗教对穷人的惨况也似乎没什么话要说。

 

03精华笔记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芭芭拉·艾伦瑞克是《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她是美国白人,有着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学历,是名实打实的社会精英。她却在年届60的时候,三次深入美国底层,假扮穷人,做起餐厅女服务生、女佣公司清洁工和沃尔玛销售。


要了解芭芭拉为什么这么做,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福利改革法案——贫困家庭暂时援助方案。相比之前的福利方案,这个新方案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废除了永久性的福利,每个领取者一生中最多可领取60个月,也就是一共5年的福利。第二,福利领取人每周要从事工作30小时,6岁以下儿童的单亲家长,每周也要工作20小时。若不遵守政府工作要求,福利可被降低或终止。


提倡福利制度改革的人普遍认为,工作是脱离贫穷的途径。那些依赖“政府的施舍”过日子的人,必须学会振作起来,像其他人一样用工作改变贫穷的现状。

 

努力工作一定能改善生活、脱离贫穷吗?芭芭拉用实际经历给出了答案:不能!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一个在经济的最底层的人仍然必须挣扎求生。并且,“工作使人脱贫”这个假设,还在某种程度遮盖了导致贫穷的真正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想驳斥的观点,把这本书解构成三个问题。


第一,穷是因为人们懒、不愿意去工作吗?


1998年,芭芭拉在离家最近的佛罗里达州的西屿市,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卧底打工。


她制定了严苛的卧底标准第一,不用自身教育背景或既有工作经验找工作;第二,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努力保住饭碗;第三,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尽可能找最低等级的住宿。她的目标是,看看自己能否像个真正的穷人一样地工作和消费,并且做到收支平衡。

 

第一次卧底,她在西屿市做餐厅服务生和客房清洁员;第二次卧底,她转战缅因州波特兰市,做清洁女佣和看护之家的饮食助手;第三次,她又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找到一份沃尔玛销售工作,由于只有一份工作,又一直找不到低廉的住所,她的计划只进行了一周多就不得不提前结束。

 

芭芭拉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穷不是因为人们不工作,恰恰相反,她和她的同事们几乎都要靠两份工作,或者与有工作的人同住,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在前后三次卧底行动中,她的时薪最高为7.5美元,最低为5.15美元。 除了食品、汽油、电话、洗衣等基本花费,芭芭拉凡事节俭,有时午餐只吃几块鸡块。她不抽烟喝酒,30美金的服务员工作裤对她来说都算奢侈品。她在各地的同事,同时做两份重体力工作,一天工作往往超过8小时,午餐却只有一根热狗甚至一小包饼干可以充饥。

 

为了生存下去,芭芭拉把住宿标准一再降低。不仅如此,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损耗了她的健康。曾经的她坚持在健身房举铁,如今却靠着不同品牌的止痛药撑过每一天。

 

深入底层后,芭芭拉悲哀地发现,“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一个穷人若无法凑出两个月的租金去租公寓,就只能出高价按周付去租一个房间。若他只租到一间房间,他就没法自己做饭,只能吃便利商店食物,例如快餐、热狗,比自己做饭更贵,而且还缺乏营养。若他没有钱办健康保险,一旦生病就一切都得自费。

 

也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即便芭芭拉为卧底生活有所准备,她也有2/3的几率铩羽而归。

 

第二,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文化水平低、眼界狭隘吗?


首先,本书驳斥了一个大家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底层的工作不需要技能,谁都能做。


芭芭拉总结她的三次底层打工经历,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无论多低阶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不需要技巧”的。

 

其次,芭芭拉发现,连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她的大部分思考能力。

连轴转的工作剥夺了她的爱好,第一次打工时她还能每天抽一小时阅读,到后来,她每天只能在吃晚餐的时候守着电视机放空一会。

 

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芭芭拉会诅咒与她起过争执的同事,甚至对没打过交道的同事也满怀恶意。她看到自我意识的退步。那个原始的芭芭拉变得非常吓人,她更苛刻、更狡猾、更满怀怨恨,而且不如优渥时的她聪明。

 

另外,糟糕的生活环境,对她的性情和工作状态也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眼界狭窄并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这是穷人无法跳脱阶层、跳出思维局限的一大原因,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降低。


芭芭拉说:“找寻低薪工作的过程会使人感到自己很卑微,因为你必须把自己、包括你的精力、你的微笑、你真实或假造的生涯经历,呈现给各式各样的人,而他们就是觉得你提供的东西不怎么有趣。”

 

第三,导致贫穷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首先,因为薪水太低,而租金太髙。

租金问题很简单,就算是没受多少教育的穷人也知道重点在哪:是市场。当富人和穷人在开放市场里竞争住房时,穷人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经济越繁荣,股价越高,富人越多,穷人必然被迫住进更昂贵、更荒败或离工作场所更远的屋子。

 

其次,因为公共部门的不负责任。

官方的贫穷率统计根本无法反映穷人的真实住房危机。官方的贫穷等级以家庭的食品支出为基准值,然后把这个数字乘以3。但食物相对而言是不会通货膨胀的,芭芭拉认为,到现在还用食品支出作为计算贫穷等级的基准值,显然已经过时了。


住房市场严重扭曲,公共住房的支出却在降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建筑公共住房的支出就在降低,扩大公众租房补助的方案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打住。另一方面,相较于无房者,政府对拥有房屋者的住房补助反而更多。

 

第三,因为雇主拒绝加薪。

雇主宁愿用低薪不断招收新员工也不肯加薪留住老员工,导致底层劳工始终在低薪圈内打转,只能靠多打一份工来维持生活。

 

第四,因为穷人不会反抗。

芭芭拉认为,身在底层才会明白,人们越穷困,他们的行动力也通常越加受限。一旦改变工作场所,就可能无法解决交通的问题,即便是有车的人,他们也还是有油钱的问题。即便有更好一点的工作机会出现,他们也害怕因为一周没有收入而失去住所,喂不饱家人和自己

 

第五,主流社会已经把穷人完全排斥在外。

在高度两极化而不平等的社会里,从政界到媒体再到富人,对贫穷和穷人议题采取几近沉默态度。


芭芭拉在书中写道,媒体只报导福利改革法案后续发展的光明面,把偶尔出现的成功故事大加发挥,对各州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饥饿状况低调处理。


占据社会顶层的20%的富人和政客决定要实施哪些福利措施,甚至最低工资是多少,以及用怎样的法律来规定如何对待劳工。但穷人却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艾玛V

    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

    吾之三省 回复 @范公好细腰: 何不食肉糜?

  • 刘林林的健康逻辑

    天才而伟大的女性,心怀大爱已经不易,还能身体力行去实践所想,完成神赋之使命。敬佩。

    彩霉素 回复 @刘林林的健康逻辑: 我为你能开通巅峰会员而感到……

  • JenniferGaojie

    为芭芭拉点赞,用生命在写作。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

    文斗_6y 回复 @JenniferGaojie: 点锤子赞!

  • 小海kevin

    物质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思考能力,深度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 被迫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体系中,落入屈从地位的动物,会根据该位置而改变脑部化学物质,结果变得跟人类相似的沮丧,而且他们也会不愿意奋斗挣扎,即便是为了自卫。 在底层徘徊的普罗大众,缺乏的是教育这一原始起点,教育和教育的公平才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法宝。

    小海kevin 回复 @小海kevin: 文中提到的导致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现象和结果,是贫富差距大的现象和结果。根本原因我觉得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释,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是规律,很难改变,只能靠行政强制手段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 三个臭皮匠3

    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作者就是在中国做的调查呀?

    风中的芦苇8 回复 @三个臭皮匠3: 但是中国是要好一点的,因为中国最穷的人拥有土地。

  • 凤凰涅槃之蜕变

    没有任何背景的时候,最好的脱离贫穷的方式就是教育,但是,在你本就贫困潦倒的时候又怎么会有时间去投资自己呢,就像文中主人公去尝试做一个真正的贫穷的人的时候,每天辛苦劳累的工作后,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永远是第一要务。现在,感恩我的祖父一直都在支持我的学业,感恩我的父母让我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教育生活,感谢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才让我有机会听到这篇文章。

    文斗_6y 回复 @凤凰涅槃之蜕变: 这慌给圆得吖,真是够了。

  • 15872449mef

    听得心酸,也很现实,有钱人和有知识的人表面上展现教养,刚开始会让你感觉到温暖,但后来你想更深入点交往,别人就和你划分界线了。这也是综合国民素质难提高的原因吧,底层久了,变得失去思考力,人变很更动物性,直接冲动,又或是患得患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精神问题的人多的原因吧

    明明亮哒 回复 @15872449mef: 我今年就是你所说的这样,烦躁不安

  • Cobb_qk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底层阶级的看法,1: 穷人并不是越穷越懒,相反穷人比我们普通人更加的勤奋,很多穷人打双份工维持生计。2: 底层的工作并不是不需要技能,恰恰相反,连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穷人大部分脑力思考的能力,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是。3: 最终导致平穷的原因是薪水低,租金太高,雇主不愿加薪,穷人不愿反抗。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改变,眼见和格局很重要,很多人不愿意去改变或者害怕改变,换份工作或从0到1创业,都需要很大的勇气,诺一不小心,可能连生计和养活家人都有困难,但换位思考,如果没有勇气改变现状,你或许一辈子只能维持现状,从有一个点会让你触碰反弹。“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熊猫王子Jue 回复 @Cobb_qk: 穷人不就是普通人吗

  • 葡萄枝_gk

    在任何国家,底层穷人的生活都大体一样。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到了美国底层打拼,却往往比美国人更容易摆脱贫困,获得成功。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人在纽约》,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改编 成的小说和电视剧,而且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由此想到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更强,更能吃苦耐劳,也更灵活。与书中观点不同的是,中国人讲穷则思变,因为穷,所以要想办法努力去改变命运。而不是思维僵化,坐等别人来帮助你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贫穷的中国会在短短几十年就有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原因。

    听友108182868 回复 @葡萄枝_gk: 认同 至少在大陆国内你不懒 就可以吃饱穿暖 甚至节省的话还有富余

  • 悠悠1977

    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学习和思考,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美国一样,都是财富和阶层的固化阶段中,没有惊醒的人们或者孩子们将来只能是砧板上的肉。

    西瓜大爷1 回复 @悠悠1977: 有饭吃有衣穿不就行了,在怎么拼搏也是空忙一生,“瓦尔登湖”梭罗阐述的简谱生活不值得我们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