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我在底层的生活(下)》:女记者化身服务员,揭示美国“穷忙族”生存困境

社科 |《我在底层的生活(下)》:女记者化身服务员,揭示美国“穷忙族”生存困境

00:00
23:58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已经沦为了一句谎言?


添加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书名:《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作者:[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今日解读:蔺桃

解读人介绍:前媒体人,现居美国的自由写作者

播音:沐泽

策划编辑:李雪清

音频编辑:陈子夫


名人推荐: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01 听前思考

努力工作就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吗?

高学历作家卧底打工,能否跳脱思维贫困?

为什么会出现“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困境?

 

02 书中金句

一个身体健康(而且额外拥有车子)的单身人士,竟然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那么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而且错得很严重。

 

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即便有着种族、教育、健康及动机所带来的一切优势,一个人在经济的最底层仍然必须挣扎求生。

 

如果你一年有360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弯腰驼背地做这些一再重复的枯燥低薪工作,会不会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样,出现因过度重复使用而造成的伤害?我没有答案,而且也不打算找出来,但我可以猜得到,其中一种症状是眼界变得狭隘。你的眼里只剩下工作,你的同事们要不是变成自己人,就是生死大敌。

 

低薪工作普遍说来就是有这种效果,使你觉得自己像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贱民一样。

 

我喜欢读衣服上的标签,找出我们所卖的衣服是哪里制造的(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南韩、斯里兰卡、巴西),但这些标签的作用其实是在提醒我:这些地方全都不再是“异国”,它们都被巨大而盲目、忙着获益的全球化机器所吞噬。

 

穷人已经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就连宗教对穷人的惨况也似乎没什么话要说。

 

03精华笔记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芭芭拉·艾伦瑞克是《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她是美国白人,有着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学历,是名实打实的社会精英。她却在年届60的时候,三次深入美国底层,假扮穷人,做起餐厅女服务生、女佣公司清洁工和沃尔玛销售。


要了解芭芭拉为什么这么做,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福利改革法案——贫困家庭暂时援助方案。相比之前的福利方案,这个新方案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废除了永久性的福利,每个领取者一生中最多可领取60个月,也就是一共5年的福利。第二,福利领取人每周要从事工作30小时,6岁以下儿童的单亲家长,每周也要工作20小时。若不遵守政府工作要求,福利可被降低或终止。


提倡福利制度改革的人普遍认为,工作是脱离贫穷的途径。那些依赖“政府的施舍”过日子的人,必须学会振作起来,像其他人一样用工作改变贫穷的现状。

 

努力工作一定能改善生活、脱离贫穷吗?芭芭拉用实际经历给出了答案:不能!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一个在经济的最底层的人仍然必须挣扎求生。并且,“工作使人脱贫”这个假设,还在某种程度遮盖了导致贫穷的真正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想驳斥的观点,把这本书解构成三个问题。


第一,穷是因为人们懒、不愿意去工作吗?


1998年,芭芭拉在离家最近的佛罗里达州的西屿市,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卧底打工。


她制定了严苛的卧底标准:第一,不用自身教育背景或既有工作经验找工作;第二,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努力保住饭碗;第三,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尽可能找最低等级的住宿。她的目标是,看看自己能否像个真正的穷人一样地工作和消费,并且做到收支平衡。

 

第一次卧底,她在西屿市做餐厅服务生和客房清洁员;第二次卧底,她转战缅因州波特兰市,做清洁女佣和看护之家的饮食助手;第三次,她又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找到一份沃尔玛销售工作,由于只有一份工作,又一直找不到低廉的住所,她的计划只进行了一周多就不得不提前结束。

 

芭芭拉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穷不是因为人们不工作,恰恰相反,她和她的同事们几乎都要靠两份工作,或者与有工作的人同住,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在前后三次卧底行动中,她的时薪最高为7.5美元,最低为5.15美元。 除了食品、汽油、电话、洗衣等基本花费,芭芭拉凡事节俭,有时午餐只吃几块鸡块。她不抽烟喝酒,30美金的服务员工作裤对她来说都算奢侈品。她在各地的同事,同时做两份重体力工作,一天工作往往超过8小时,午餐却只有一根热狗甚至一小包饼干可以充饥。

 

为了生存下去,芭芭拉把住宿标准一再降低。不仅如此,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损耗了她的健康。曾经的她坚持在健身房举铁,如今却靠着不同品牌的止痛药撑过每一天。

 

深入底层后,芭芭拉悲哀地发现,“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一个穷人若无法凑出两个月的租金去租公寓,就只能出高价按周付去租一个房间。若他只租到一间房间,他就没法自己做饭,只能吃便利商店食物,例如快餐、热狗,比自己做饭更贵,而且还缺乏营养。若他没有钱办健康保险,一旦生病就一切都得自费。

 

也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即便芭芭拉为卧底生活有所准备,她也有2/3的几率铩羽而归。

 

第二,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文化水平低、眼界狭隘吗?


首先,本书驳斥了一个大家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底层的工作不需要技能,谁都能做。


芭芭拉总结她的三次底层打工经历,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无论多低阶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不需要技巧”的。

 

其次,芭芭拉发现,连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她的大部分思考能力。

连轴转的工作剥夺了她的爱好,第一次打工时她还能每天抽一小时阅读,到后来,她每天只能在吃晚餐的时候守着电视机放空一会。

 

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芭芭拉会诅咒与她起过争执的同事,甚至对没打过交道的同事也满怀恶意。她看到自我意识的退步。那个原始的芭芭拉变得非常吓人,她更苛刻、更狡猾、更满怀怨恨,而且不如优渥时的她聪明。

 

另外,糟糕的生活环境,对她的性情和工作状态也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眼界狭窄并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这是穷人无法跳脱阶层、跳出思维局限的一大原因,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降低。


芭芭拉说:“找寻低薪工作的过程会使人感到自己很卑微,因为你必须把自己、包括你的精力、你的微笑、你真实或假造的生涯经历,呈现给各式各样的人,而他们就是觉得你提供的东西不怎么有趣。”

 

第三,导致贫穷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首先,因为薪水太低,而租金太髙。

租金问题很简单,就算是没受多少教育的穷人也知道重点在哪:是市场。当富人和穷人在开放市场里竞争住房时,穷人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经济越繁荣,股价越高,富人越多,穷人必然被迫住进更昂贵、更荒败或离工作场所更远的屋子。

 

其次,因为公共部门的不负责任。

官方的贫穷率统计根本无法反映穷人的真实住房危机。官方的贫穷等级以家庭的食品支出为基准值,然后把这个数字乘以3。但食物相对而言是不会通货膨胀的,芭芭拉认为,到现在还用食品支出作为计算贫穷等级的基准值,显然已经过时了。


住房市场严重扭曲,公共住房的支出却在降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建筑公共住房的支出就在降低,扩大公众租房补助的方案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打住。另一方面,相较于无房者,政府对拥有房屋者的住房补助反而更多。

 

第三,因为雇主拒绝加薪。

雇主宁愿用低薪不断招收新员工也不肯加薪留住老员工,导致底层劳工始终在低薪圈内打转,只能靠多打一份工来维持生活。

 

第四,因为穷人不会反抗。

芭芭拉认为,身在底层才会明白,人们越穷困,他们的行动力也通常越加受限。一旦改变工作场所,就可能无法解决交通的问题,即便是有车的人,他们也还是有油钱的问题。即便有更好一点的工作机会出现,他们也害怕因为一周没有收入而失去住所,喂不饱家人和自己

 

第五,主流社会已经把穷人完全排斥在外。

在高度两极化而不平等的社会里,从政界到媒体再到富人,对贫穷和穷人议题采取几近沉默态度。


芭芭拉在书中写道,媒体只报导福利改革法案后续发展的光明面,把偶尔出现的成功故事大加发挥,对各州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饥饿状况低调处理。


占据社会顶层的20%的富人和政客决定要实施哪些福利措施,甚至最低工资是多少,以及用怎样的法律来规定如何对待劳工。但穷人却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fengyaya

    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

  • 夜阑我听

    精彩又真实,她干的活很多我都干过,回想过去真的感受知识改变命运。

  • 小章鱼zhang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竟然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那么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作者很勇敢的写出这句与我们主流思想“命苦不要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的判断有些矛盾的话。我们总以为贫穷是我们懒惰不求上进甚至作恶的结果,书中的结果说贫穷是这些的原因。以前听过很中肯的一句话,一个政府的责任在于拉近社会两极的距离,通过福利或者救助,而不是把出生的差距通过社会制度再次拉大。听过“无知之幕”吗?所有人在投胎前进行社会制度的设计,你不知道你来世是个穷人富人时,这相对更公平。为什么孩子起跑线不同的同时连加速器都是不同的,孩子在奔跑的时候其背后都是家庭力量在助推,穷孩子越过万水千山后才能和普通孩子坐在一个办公室

    听友193619144 回复 @小章鱼zhang:

  • jinfengyaya

    教育是打破公平的最好方式之一。

    阿鬼船长 回复 @恐惧鸟4: 你说错了吧,中国的教育改变了一大批人的命运,而,资本主义国家,让你根本上不起学

  • 梦不觉519732

    这才是真相啊,我觉得穷人都不要结婚生子,过个几十年就可以灭绝了,剩下的不就都是富人了吗?

    TouchRise 回复 @梦不觉519732: 问题是穷人也有上进者,想改变命运者!

  • briaexym

    这不就是中国一线城市的真实写照吗?要知道中国房价已经超过美国了。

  • ZT90

    我不认同,这个作者的观点全是从外部找原因,美国的情况我不了解,在我的城市厦门,一个服务员3000往上的工资,餐饮基本上都是包吃,个别还有集体宿舍,不把钱用在吃喝玩乐,完全可以提升自己。我更认同人生七年里面的观点,富人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穷人要么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要么就是想着遥不可及的想法。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会发现,工地大把的工人午饭还喝一瓶啤酒,工资也不低,闲暇聚在一起打牌赌博,我觉得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个人原因,我不相信一个服务员,闲暇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编程或英语,3年后他还是3000的工资。只有承认全部问题的根源源于自己才能改变现状,当然我认同贫穷会使人变的邪恶。

    rainingvol 回复 @ZT90: 你的意思是职业有贵贱,服务员理所应当值3000,不做服务员去做高薪阶层就行。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服务员等这些劳动力就要是廉价。为什么20%的人要掌握80%的财富,富人明明花不了这些财富,为什么不是拥有70/60%的财富。你的想法和我们大众一样觉得社会已经是这样的,形同金字塔,个人不能改变,只能往金字塔顶端爬。而作者等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改变这个金字塔的结构,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比如说让金字塔的底端表窄或者金字塔的高度变低。

  • 红鹿小哥儿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只能正视这种不公平,理智看待这种不公平,才有可能从不公平中找到自己的活路。抱怨法规,抱怨富人,抱怨社会,抱怨教育,都没用。好的赌徒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张牌,但大多数人拿到一手烂牌后只会一边咒骂一边摔牌,也许牌烂是输的理由,但赢的人不会同情你。 这本书只是作者指出当时政府补助计划的错误性,却被人拿来当做自己贫穷的证据,实在有点断章取义。书中写的是对的,但不表示它回答了全部问题,自个的路,还是自个好好走吧,义愤填膺没用。

  • 保护童年

    我觉得智商是第一位,没有一个高智商,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好学历,没有一个好学历,就意味着要做体力活

    张煜昕 回复 @保护童年: 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很多时候学习不好,不是因为智商不高,而是因为缺乏兴趣和自信。

  • 心中那片彩虹海

    我能在这里说人性本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