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卫灵公篇 15.1-4》一以贯之的孔子

137《卫灵公篇 15.1-4》一以贯之的孔子

00:00
09:5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孔子。


我们进展到〈卫灵公篇〉第十五。


这一集要介绍《论语卫灵公篇》第1到第4章。


先看第1章,原文是:

卫灵公问陈(zhèn)于孔子。孔子对曰:(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意思是︰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作战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是曾经听说过的;军队方面的事,却不曾学习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他首先前往的是卫国,后来在卫国担任国君顾问,也多次进出卫国。本章背景是在孔子58岁时,由于当时卫国与晋国正在对立争战,而孔子在此之前曾经试图前往晋国,于是卫灵公起了猜忌之心,故意询问孔子有关作战布阵的方法。


孔子的身分是文化方面的顾问,所以他的回答很清楚。

原文所说的俎豆是古代祭祀所用的礼器,以此泛指礼仪方面的事务。孔子在礼仪方面是著名的专家,现在卫灵公问他作战布阵的方法,有故意为难的意思,所以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人的时间可贵,浪费时间就是虚掷生命。


接着看〈卫灵公篇〉第2章,原文是:

在陈绝粮,从(zòng)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

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本章背景约在孔子63岁时,他准备应楚昭王之聘前往楚国,于是离开陈国,结果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陈蔡之厄


在〈先进篇11.2〉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就是当时他的弟子与陈、蔡这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交往。前后七天受困的期间,没有粮食充饥,只能采些野菜果腹。许多弟子病倒了,没办法继续赶路,这个时候谁的心情会好呢?


子路较为年长,又是见义勇为的个性,他想到大家追随老师,一方面要修养成为君子,一方面要传扬文化理念于天下,怎么会陷入这种走投无路、进退维谷的困境呢?难道正人君子会穷困至此?他带着怒气去向老师抱怨。


在《论语》书中,只有子路直爽到可以对老师发脾气。他曾在老师应邀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相见时,显示不悦(〈雍也篇6.28);他也曾在老师想要建议卫出公先正名时,直接说老师过于迂阔了”(〈子路篇13.3)!在本章(〈卫灵公篇15.2)呢?他愠见夫子,带着怒气来看老师。


他所质疑的是:君子像老师说的顺从天命,走在正道上,那为什么还会走投无路?这种情况就好像好人碰到坏事,难免让人生气,进而会质疑上天不公平一样!


孔子怎么回答呢?

君子对于自己该做的事尽力而为,至于遭遇是好是坏,则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也没有善恶报应的任何保障。孔子说:君子在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放弃原则只求苟且偷生,甚至胡作非为了。


接着看〈卫灵公篇〉第3章,原文是:

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

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在《论语》一书,孔子两次提到一以贯之用来描写自己的学说。另一次是在〈里仁篇4.15〉从内容来判断,本章(〈卫灵公篇15.3)所说的应该是第一次。


理由很简单,因为如果〈里仁篇4.15〉那一次在先的话,那么孔子已经公开说了吾道一以贯之,姑且不论曾子接着说的夫子之道是如何,至少子贡不可能再说出本章的话。


在〈宪问篇14.29〉,孔子已经提醒子贡要尽量不要去评论别人了,结果呢,子贡居然也评论起老师,说孔子是多学而识之。就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也就是孔子只是一个博学强记的教书先生!


这种评论传到了孔子耳中,孔子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在意别人出于善意的批评与指正,但是如果说的并非事实,则他一定直言相告,何况是对门下受教的弟子。他先问子贡是否这样评论过他?然后在子贡承认之后,他严肃地告诉他非也,予一以贯之非也二字有今日所谓的你乱讲的意思,可见孔子多么重视这件事!


何以如此?


多学而识之只是一般的教书先生,而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一位哲学家。孔子如果不能把所学的一切,整合为一个旁通统贯的完整的系统,又怎么能建立像儒家这样的学派呢?


孔子的一以贯之其内涵简单来说,是一个字,但这个字打通了四个一贯。


第一,思想上的一贯,因此孔子不只是多学而识之的人,他以来统摄他的思想。


第二,知行上的一贯,这就是后来曾参所说的忠恕二字。用忠恕正好是在的范畴中,属于知行上的一贯。


第三,生死上的一贯,这就是孔子在本篇稍后(9)所说的杀身以成仁


最后,天人上的一贯,孔子知天命(〈为政篇2.4)、畏天命(〈季氏篇16.8)、顺天命(〈述而篇7.23〉;〈子罕篇9.5),依天命而知人性向善,择善固执以及止于至善。


这一以贯之的系统,值得我们深思并努力实践。


最后,看〈卫灵公篇〉第4章,原文是: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意思是:

孔子说︰子路啊,了解德行修养意义的人很少啊!


本章内容很短,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引申。


第一,为什么要了解修德的意义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修德,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规劝、师长的教导,社会的期待、法律的规定等等,都是由外而来的压力在要求他修养德行。一旦脱离这些外来的要求,试问,他还会主动自发地修德吗?


第二点,如果了解修德的意义,也就是知道修德是来自人性本身的要求,因为人性向善。进而明白这样的人性是来自天命的安排,那么就会主动而自发地修德,并且持续一生的努力。


换言之,知德者是知天命与畏天命的人,也就是由知德而修德进而成为君子。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无为而冶有希望。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呆up

    祝傅先生新年快乐!期待先先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