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宪问篇 14.22-25》学者为己不为人

131《宪问篇 14.22-25》学者为己不为人

00:00
09:0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学者为己不为人。


我们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第22到第25章。


先看第22章,原文是: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意思是︰

子路请教如何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还要直言进谏。


本章,孔子回答子路请教如何服侍君主。

孔子的思考模式是相同的,就是由消极转积极:先说不要如何,再说要如何。那么,在服侍国君时,不要做什么呢?不要欺骗他,然后积极方面要做什么呢?还要直言进谏。原文所说的这个字,有违背、冒犯之意,也就是即使忤逆国君的意愿,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合并来看,勿欺也,而犯之正是忠的表现。


在〈八佾篇3.19〉鲁定公问孔子,有关君臣相处的适当方式。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本章(〈宪问篇14.22),孔子回答子路的内容,正是的具体作法。既然忠于国君,自然不能欺骗他。要把自己所知的,不论好消息、坏消息都如实表达出来。


勿欺也是第一步,接着还要犯言直谏,这当然是在国君的想法与做法,有所偏差的时候。


在〈季氏篇16.1〉一开头,孔子就提醒子路与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在君主行差踏错时,正如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


这段话可以做为本章的注解,至于孔子在〈先进篇11.24〉所谓的大臣,则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果子路依孔子在本章所说的去做,而行不通的话,那就努力做个合格的大臣吧!


其次,看〈宪问篇〉第23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不断上进,实践道义;小人放纵欲望,追求利益。


本章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

所谓上达与下达,显然有价值判断的意谓;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关键在于立志。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是立志成为君子,追求人格的圆满。二是没有这样的立志,只是按世俗的想法,追求具体的利益。这两条路的对比很明显,也就是〈里仁篇4.16〉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因此,本章所说的君子上达就是君子往上追求道义,提升自己的德行;小人下达只是小人往下追求利益,只求满足世俗的欲望。进一步来说,孔子在〈宪问篇〉稍后(35)说自己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他往下,学习世间的知识;再往上,探求深奥的道理,以致达到知天命的程度!


由此看来,君子上达,配合君子所敬畏的天命(〈季氏篇16.8)来说,正是孔子所谓的往上探求到知天命(〈为政篇2.4)的程度;至于小人下达,则是小人在世间追求利益,可能如鱼得水无往不利。若非如此,则所谓的下达,又何达之有?


接着,看〈宪问篇〉第24章,原文是:

子曰︰古之学者为(wèi)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是: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认真修养自己,现在的学者一心想要炫耀。

孔子所谓的是指夏朝、商朝以及周朝初期。当时的人学习的机会较少,如果学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就是要明白人生道理之后,修养及改善自己。到了孔子的时代,就是原文所说的,那时的人学习的机会较多,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炫耀自己博学多闻,可以在世间取得各种利益。


如此一来,似乎是古之学者多君子,今之学者多小人。但是,孔子所谓的,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早已是了。那么,现在的学者都是为人作嫁吗?


由本章而衍生两句成语,就是为己之学为人之学

关于人生处境,我们总是避免二分法,以为己为人来说,往往是重点及比例的问题。一个人学习时,把重点放在为己,认真修养自己,但不必排斥为人。就是借自己的专业在世间立足,同时要不断提高为己的比例,降低为人的比例。如此,或许较合乎实际的状况。


最后,看〈宪问篇〉第25章,原文是:

(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意思是:

蘧伯玉派人向孔子问候。孔子请他坐下谈话,说︰蘧先生近来做些什么?此人回答说︰蘧先生想要减少过错却还没有办法做到。这位使者离开之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蘧伯玉原名蘧瑗,卫国著名大夫。关于蘧伯玉,有四点可说。


第一,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时,曾住在他府上,他年龄较大,当时已接近一百岁了,孔子对他十分敬重。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说,孔子极为尊重当时各国的正派人物,在卫国的就以蘧伯玉为代表。


第二点,孔子在〈卫灵公篇15.7〉称赞两位卫国大夫:一位是以正直闻名的史鱼,另一位就是君子哉蘧伯玉!


第三点,由本章可知,蘧伯玉每日所做的,都是在减少自己的过失,他所示范的,正是上一章(24)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那种为己之学


还有第四点,道家的庄子在〈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以及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则阳篇》)。庄子的说法,证明了蘧伯玉一直在修养及改善自己方面,努力不懈。


因此,本章除了介绍蘧伯玉的榜样之外,也肯定了,他所派来问候孔子的这位使者的表现。为人传话,而能如此精准地描写主人的修为,确实很不简单。


由此亦可推知,孔子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在修养,就是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君子修养仁知勇。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