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集〈宪问篇 14.18-14.21〉大言不惭要小心

第 130 集〈宪问篇 14.18-14.21〉大言不惭要小心

00:00
11: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大言不惭要小心。


我们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第18到第21章。


先看第18章,原文是: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意思是︰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推荐升任朝廷大夫,与文子一起为国服务,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这样就可以谥为『文』了。


本章谈到的公叔文子,就是在前面〈宪问篇〉稍早(13),孔子询问卫国人公明贾,有关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的那一位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原名公孙拔,是他死后所封的谥号,用来代表他一生的特别成就。


本章孔子最后说:这样就可以谥为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做了什么特别的事呢?


依《逸周书谥法解》可以称为的有六个类别:像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与锡民爵位。譬如周文王的就是经天纬地,而〈公冶长篇5.14〉提到的孔文子的是学勤好问;本章公叔文子的则是锡民爵位。


这个字与相通,就是把爵位赏赐给人。公叔文子是卫国大夫,他把原是自己属下的大夫僎,推荐给朝廷,使他也成为卫国大夫,与自己同列于卫君之朝。他表现了知人之明与容人之量,以及为国服务的热诚,所以孔子认为他有资格被谥为了。


其次,看〈宪问篇〉第19章,原文是: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fú)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意思是:

孔子谈到卫灵公种种偏差的作为。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当时没有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能够如此,怎么会败亡?


衞灵公在衞国统治期间长达41年,从西元前534年到493年。他去世的时候,孔子59岁,正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68岁回到鲁国之后,担任国家顾问。鲁国当时是由季康子执政,所以在〈颜渊篇12.1712.1812.19〉季康子三度请教孔子有关政治的作法。


本章,孔子谈到卫灵公种种无道的作为,于是季康子问的是:他当时为什么没有立刻败亡?


我们说过,政治不是一个人的事,统治阶级包括君与臣。君,当然身负重任,决定国家安危,但是,如果他任用几位称职的大臣,未必不能维持一个偏安的局面。


一个国家之有道与无道,要看趋势,此一趋势包括统治阶级的整体表现。孔子就解释了:为何卫灵公在当时没有立即败亡,这是因为他任用了三位大夫在关键的位子上。


第一位是仲叔圉,他负责外交事务。仲叔圉就是在〈公冶长篇5.14〉所谓的孔文子,这个人学勤好问,办事甚为妥当。


第二位是祝鮀,他掌管宗庙祭祀。在〈雍也篇6.16〉孔子曾经肯定祝鮀的口才,他的口才用于祭祀,上告神明,表现应该没有问题。


第三位是王孙贾统率军队。在〈八佾篇3.13〉王孙贾代表大臣派,要拉拢孔子时,说的话相当委婉,显然是个聪明人,他来统率军队,可以中规中矩。


这三位大夫的工作,分别是:外交、祭祀与军队。春秋时代有所谓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里面就标明了祭祀与军队,加上外交,可以协调各国的关系,如此一来,卫国应该可以自保。换言之,灵公无道而用了三位贤才,使他免于立即的衰亡。


其次,再看〈宪问篇〉第20章,原文是: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


意思是:

孔子说︰轻易开口而不觉惭愧的,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本章谈到,由此可知,是指:宣称自己会有什么特别的,或重大的作为。而呢?是指:现在尚未做,而将来才会完成的壮举。


说话,是人表达心意的方法。说话,谁不会呢?但说的话要实践,那才是困难所在。孔子在《论语》中强调言而有信:〈为政篇2.22〉所谓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既然守信不易,那就慎言吧!在〈学而篇1.14〉孔子也强调君子必须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本人呢,他又是罕言(〈子罕篇9.1)又是不语(〈述而篇7.21),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13.27)。因此,凡是说话轻易开口而不觉惭愧的,也就是喜欢大言不惭的人,要做到自己说的话,一定是不容易的,这还是在提醒我们要慎言。能做到慎言,其实修养已经颇为可观了!


最后,看〈宪问篇〉第21章,原文是:

陈成子弑(shì)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意思是: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之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哀公说︰你去向三卿报告吧!孔子退了下来,说︰因为我曾担任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啊。君主却对我说︰『去向三卿报告吧!』孔子去向三卿报告,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啊。


本章的背景如下。

陈成子原名陈恒,又名田恒,齐国当权大夫。我们在〈述而篇7.14〉介绍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那一章时,谈到《韶》乐是舜的时候的乐曲,而舜的后代封于陈国。后来陈公子完投奔齐国时,带了《韶》乐的相关乐曲与乐师,使《韶》乐得以保存在齐国。


这个陈氏受封于田,所以又称田氏。在齐国逐渐掌握大权,五世之后传到田常,也就是陈恒。弑齐君,齐简公这些事情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孔子时年七十一岁。


春秋时代尚为周朝天下,各诸侯国立有公约,假使有一国发生篡逆弑君之事,其他各国可以联合出兵讨伐。孔子依此向鲁哀公进言,请他出兵讨伐陈恒。然而,一方面鲁国兵力远非齐国对手,二方面鲁国大权操于三家大夫手中。于是,哀公就让孔子去向三卿报告,看看该怎么办?


当时是春秋时代末期,篡逆弑君之事,时有所闻。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面说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情况可想而知。因此,鲁国的三卿怎么可能同意孔子的建言呢?


后续的齐国发生什么事?陈恒并未直接篡位,而是在幕后操控大权,到了他的曾孙田和,才正式取代齐君成为诸侯。道家的庄子在《庄子胠箧篇》谈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偷窃腰带上的带钩的人会被处死,偷窃一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而诸侯家里的仁义多得很呢。庄子所讽刺的正是田氏篡齐这件事。


回到本章,可知世事如此,孔子又一次表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篇14.38)的精神。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学者为己不为人。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坚白中正

    少说话是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