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宪问篇 14.26-29》君子修养仁知勇

132《宪问篇 14.26-29》君子修养仁知勇

00:00
10:0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君子修养仁知勇。


我们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的第26到第29章。


先看第26章,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意思是︰

孔子说:不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位的业务。曾子说:君子的思虑以他自己的职位为范围。


本章,孔子所说的那句话8个字,在〈泰伯篇8.14〉已经出现过,在本章增加的是曾参补充的一句话。


曾参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句话可以对照《易经艮卦》(52)大象传所说的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艮卦是下艮上艮,艮为山。所以说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这就是艮卦。君子由此领悟,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艮卦大象传〉比曾参此处所说的,只多了一个字,因此,本章可能是孔子教导弟子《易经》时的一段笔记。换言之,《易传》包括象传在内,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不只一代以上合作的成果,其中表现了儒家的处世智慧。


回到本章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可以做四种组合。


第一,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正当的作为,为民服务的官员理当如此。


第二,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尸位素餐,不负责任,简直是小人的有位而无忧。


第三是,不在其位,谋其政。如何谋呢?像君子是无位而有忧,最后只是徒劳无功,只能徒呼负负。


第四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建议:专心做好手边的工作,然后修养自己的德行、能力与智慧。以备将来一旦有位,再施展抱负谋其政。


接着看〈宪问篇〉第27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认为自己如果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

我们由孔子学会很多关于的修养,以说话为例:一方面言为心声,说话可以表达心意;另一方面言而有信,说出的话必须以行动来证明。如果言而无信,那么谁能与你来往,你将来说话有谁会当真?如果言过其实,说得多而做得少,将来你说话,别人都要打个七折八扣,那真是情何以堪!


因此,人生的修养要从说话开始。孔子曾教导司马牛问仁,提醒他仁者,其言也讱(〈颜渊篇12.3)。人走在人生正路上,说话必须谨慎,甚至有些吞吞吐吐,好像口齿不灵光,这是希望你想清楚再说,说的都是自己有把握的事,并且说出的话要能实践。

本章孔子特别用了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警惕意味。


其次,看〈宪问篇〉第28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zhì)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我还没有办法达到:行仁的人不忧虑,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啊。


本章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已在〈子罕篇9.29〉出现过,排列次序稍有不同。

在〈子罕篇9.29〉是,子曰︰(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并未指明这是君子之道,在本章(〈宪问篇14.28)则是强调这是君子之道:首先说仁者,其次说知(zhì)者,最后说勇者。


以这三点来说:知者不惑与勇者不惧,实在不需要多做说明,因为理当如此。但是,仁者不忧,就要稍作说明了。


仁者是行仁或行善的人,这样的人何以不忧虑呢?答案是因为真诚。一个人由真诚而行善,则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然后对于自己的遭遇,不论成败得失,皆可坦然以对,没有任何忧虑的必要。


在这里可以对照《中庸》第20章所说的三达德,其中谈到好学近乎知,知者好学,自然可以不惑;力行近乎仁,仁者是由真诚而实践力行,自然可以不忧;知耻近乎勇,勇者由知耻而改过迁善,做到过则勿惮改(〈学而篇1.8),内心坦荡自然可以不惧。


本章孔子提出君子之道,并且声明我无能焉意思是:他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要设法成为君子。这种说法可以对照〈述而篇7.33〉孔子说的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到《论语》书中的君子时,常常以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来翻译。


君子是一个正在进展的过程,当然,我们都赞成子贡最后所说的话,那就是,孔子其实已经体现了这三点君子之道。


最后,看〈宪问篇〉第29章,原文是: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fú)我则不暇。


意思是:

子贡评论别人的优劣。孔子说︰赐,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言语科的高材生(〈先进篇11.3)。他的明智与口才,确实高人一等,譬如(〈述而篇7.15)冉有想知道,老师会不会帮忙卫国国君,请子贡去问。子贡就以伯夷、叔齐会不会抱怨,来推知老师的心意;又如在〈子罕篇9.13〉子贡自己想知道,老师要不要出来从政,就以美玉做比喻。问老师要把美玉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个好商人卖掉?


子贡喜欢比较别人的优劣,譬如他请问老师,子张与子夏,谁比较优秀?结果得到过犹不及的结论(〈先进篇11.16)。不过,子贡有时聪明过了头,他对老师也有所评论。他认为老师是多学而识(zhì),广泛学习并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对此,孔子严肃回答他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15.3)


他当时还不明白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核心观念,可以把整个学说形成完整的系统。将来谈到〈卫灵公篇15.3〉这一章,我们再做详细说明。


本章,孔子直接教导子贡,要注意这个毛病。

子贡喜欢比较及评论别人的优劣。对此,孔子说:你自己已经很杰出了吗?我是没有这么空闲的。孔子希望学生能效法古之学者(〈宪问篇14.24),学习是为了改善自己,修养自己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对别人评头论足呢?自己的田都来不及锄草了,还去帮别人的田除草吗?


子贡口才好,但重要的是实践,因此在〈为政篇2.13〉,子贡请教怎样才是君子时,孔子告诉他: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继续一直做下去。


我们由本章也学到了,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与其花心思对别人说长道短,不如常常想,对自己可以如何改进。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相信人又不受骗。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