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相信人又不受骗。
我们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的第30到第33章。
先看第30章,原文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意思是︰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一个人学习有成,明白五经的道理,学会六艺的本事,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可以出来服务社会。这个时候最希望有人了解自己、任用自己,让自己发挥所长。
我们在〈学而篇1.1〉一开头就听到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别人不了解自己是常有的事,而君子的表现,是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会生闷气。
《论语》中,这一类的观点不少,譬如〈学而篇1.16〉又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这是考虑到将来我有机会提拔人才时,不会错过杰出的年轻人。同时,在〈里仁篇4.14〉孔子说“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要设法使自己值得让别人了解”。
这是求人不如求己的想法,毕竟提升水平是没有止境的。另外,在〈卫灵公篇15.19〉孔子说:“君子责怪自己没有能力,不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
回到本章可知,孔子的思考总是着眼于改善与提升自己,这种想法,完全符合《易经》乾卦的〈大象传〉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自强不息的君子,即使现在得到发挥抱负的机会,也不会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从事修养功夫,希望随着年岁增长,可以承担更大的任务,造福更多的百姓。
像这样的人生观是积极进取、充满希望的。
接着看〈宪问篇〉第31章,原文是: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意思是:
孔子说︰“不先怀疑别人将会欺骗,也不猜测别人将会失信,但是又能及早发觉这些状况,这样的人真是杰出啊!”
我们由本章可以学会两点。
第一,人与人相处,欺骗与失信是可能发生的事,那怎么办呢?孔子希望我们不要先怀疑别人将会欺骗,也不要猜测别人将会失信。原文所说的“诈”就是欺骗,是恶意的。
所谓的“兵不厌诈”,在两军作战时,各种欺骗手段都是合理的。但是,平日与人互动,即使在商场上有生意的往来,也都必须以诚信为基础,所谓的“生意不成,仁义在”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亲友、同学、同事之间的相处,更是不能有任何“诈”的成分;至于不信或失信,有时源于无奈,有时事出突然,虽然情有可原,但总是令人遗憾。如果我们是受害的一方,未必可以承受金钱上或情感上的损失!
知道这些不理想的状况可能发生,孔子的建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会的第二点了:两个字“先觉”,就是及早发觉这样的状况。但这两个字恰恰是人生的重大挑战。
俗话说“有钱难买早知道”,一般人后知后觉的居多,实在可惜。孔子本章的说法,表现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肯定人性向善,并不表示人人都会行善,其中的关键是真诚。但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遇到不真诚的人,他就会“诈”与“不信”,那么我们这些真诚的人,就活该受害吗?
在此,要学习孔子教导子路的一句话,在〈阳货篇17.8〉孔子谈到六种品德及其流弊,其中第一种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如果爱好行仁,就是做好事而不爱好学习,以致不了解人间的真实状况,或人情世故,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
明白本章的观点,就知道孔子主张人性向善,但从不忽略学习的必要,要让自己具备“先觉”的能力。
接着,看〈宪问篇〉第32章,原文是: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qī)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意思是: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这样修饰威仪是为了什么?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吧?”孔子说︰“我不敢想要讨好别人,我只是厌恶固陋而已。”
在本章中,微生亩直呼孔子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他年龄较长。
他以“栖栖”二字描述孔子的作为,但“栖栖”是什么意思?栖栖有两种用法:一是指奔走不息;二是指修饰威仪。但是,由微生亩接着批评孔子的“佞”看来,“佞”是讨好别人。
那么,奔走不息与讨好别人较无关系,而修饰威仪则可以连上讨好别人,并且孔子在回答时,说自己修饰威仪,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因为讨厌固陋。
威仪与礼节、礼貌有关,它的反面是一切从简而流于固陋,有如当时某些隐者之摆脱繁文缛节。在〈子罕篇9.4〉有“子绝四”这一章,强调孔子“毋固”就是不顽固拘泥,这也包含讨厌固陋的意思。
孔子身为商朝后裔,但肯定周朝的文化集其大成,也即是“郁郁乎文哉”(〈八佾篇3.14〉)!孔子推崇周公,这是因为他制礼作乐,所以对于文化,孔子是充分肯定的。
本章内容显示了孔子的用心,他重视威仪,是因为讨厌固陋,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讨好别人。
最后,看〈宪问篇〉第33章,原文是: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意思是:
孔子说︰“千里马称为骥,不是赞美牠的力气,而是赞美牠的风格。”
本章以千里马为比喻,说明人的修养不在于天生所具备的条件,而在于后天所努力的修养。就好像参加马拉松长程赛跑,一开始就全力冲刺的,很快就用尽力气无法跑完全程;能够跑完全程并得到奖牌的,都是能够调解力气与速度,以一定的步伐朝终点前进的。如果未能达成目标,前面的掌声与喝采,最后反而成了讽刺。
《论语》一书中,对自然界本身,只有基本的观察而谈不上专门的研究,并且使用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用来做比喻,借以阐述人生的道理。
譬如主张以德行来治理,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2.1〉);又如感叹时光匆匆不可浪费,就站在河边的时候,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9.17〉);又如强调时机的判断,就说“山岭上的母山鸡啊,懂得时宜,懂得时宜”(〈乡党篇10.27〉)!就是该停就停,该飞就飞。
本章则以“骥”的表现,提醒人,作风胜过力气。原文所说的“德”这个字,是指作风或风格,而与德行无关,有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颜渊篇12.19〉)这一章所说的“德”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只有天了解孔子。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一隅反三隅]“患其不能也”——伦常定位 性是天给的,命是地府给的,身是人间的父母给的,这是来处。 性是良知,命是良能。人借着这个身子去锻炼自己的性命,使之会合,其力无穷。 如当姑娘时性如棉,当媳妇时性如水,助夫教子善养老人,和睦兄弟妯娌,都是助自己的性、命、身。(善人) 当什么角色就要有什么性,化除习气禀性,使其性与其名分相符,圆满天性。谢谢老师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2.1〉)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颜渊篇12.1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不逆诈,不憶不信”已经很“贤”了,“先觉”何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