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君子易事而难悦。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路篇》第25到第30这六章。
先看第25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yuè)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在《论语》一书,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多达十几章,但以本章讲得最详细,并且是由相处及用人两方面来判断,君子与小人有何不同。
首先,以君子来说:与君子相处很单纯,他容易服侍但不易讨好。只要依正当途径,按个人的身分、角色、权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彼此就可以相安无事;如果不依正当途径,想要刻意去讨好他,结果只会自讨没趣,甚至自取其辱。至于用人方面,则君子知人善任,让每一个人发挥各自的专长,办成各自的任务,而不会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其次,再以小人来说:与小人相处就复杂了,他很难服侍却容易讨好。你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他也会高兴,换言之,投其所好、满足他的欲望,而不必在意是否合法或合理,也都会有效果。但到了用人的时候,他不会体谅一个人的局限与不足,而是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结论是:第一,与君子相处,只要走正道,合乎法律、礼仪与道德规范,彼此都可以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并且受君子任命去办事时,他会因材而使,你则尽力而为,那确实是理想的状况。
其次,与小人相处,就全然相反了。你不依正道服侍他,他也欣然接受,于是底下的人谄媚阿谀、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去讨好他,弄得乌烟瘴气、心神不宁。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就麻烦了!“求备”二字,使人听起来心惊胆战,他的要求与挑剔让人喘不过气,能侥幸活下去就不错了,更不要说保持做人的尊严了。
君子与小人的差异如此,我们除了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之外,也要期许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君子。
接着,看〈子路篇〉第26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章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所谓“泰”:是舒泰安详而自在的样子,因为所要求的是自己,不需要与别人比较,更不必向人示威。至于“骄”:则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想与人计较,某些方面胜过别人则得意洋洋,而向人夸耀。
简而言之,本章的意思是:
君子泰而不骄:就是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因为他心胸光明坦荡;小人反之,因为小人骄傲而不舒泰,就算一时得意也难免患得患失,舒泰不起来。
我们念书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二分法,可以如何反省呢?
首先,自己是舒泰的时间多,还是骄傲的时间多?其次,自己在哪些地方,跟哪些人相处,会觉得舒泰或者会觉得骄傲呢?第三,修养的方法就是:能否增加舒泰的时间,舒泰的比例,而降低骄傲的机会。
接着,我们看〈子路篇〉第27章,原文是:
子曰︰“刚、毅、木、讷(nè),近仁。”
意思是︰
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我们在〈学而篇1.3〉介绍“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一章时说,那是用7个字描写仁,所强调的是真诚的心意;当时也引用过本章(〈子路篇13.27〉)说,这里用6个字来描写仁,所强调的是接近人生正途。
由真诚而接近人生正途,就是本章所谓的刚、毅、木、讷。刚强与果决,显示于做事上,可以负责尽职、坚持原则;朴实与口拙,显示于做人上,可以脚踏实地、言语谨慎。做到这四个字,无异于“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1.14〉),表现了君子的修养。其中的“讷”字,更于孔子所谓的“仁者,其言也讱”的“讱”字(〈颜渊篇12.3〉)可以对照,显示仁者的作为了。
我们一再强调:“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仁”是每一个人,个人的正路。个人的正路,固然有个别差异,但有没有共同的特色呢?
有的,那就是刚、毅、木、讷。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做到刚、毅、木、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另一方面,若是不刚、不毅、不木、不讷,那就必定背离人生正途。
接着,看〈子路篇〉第28章,原文是: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sī)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意思是︰
子路请教︰“要怎么样才可以称为读书人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勉励,彼此和睦共处,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彼此和睦共处。”
我们还记得在〈子路篇〉稍前(第20章),子贡请教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从“行己有耻”一路下来到“言必信,行必果”分为三个层次,内容十分丰富。
本章子路提问,孔子的回答却只专门就朋友与兄弟,这两方面如何相处来说。这似乎是在提醒子路,不要好高骛远,先由身边的人际关系开始修养自己,成为读书人或真正的士,进而可以为国家服务。
朋友以道义相期许,所以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勉励;至于兄弟,则是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情感,所以要和睦共处。做好这两点,再推及百姓,从政又有什么困难呢?
然后,看〈子路篇〉第29章,原文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意思是︰
孔子说:“行善的人教导百姓七年之久,应该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了。”
善人:是行善的人。他的善行可以感化百姓,在教民七年之后,可以使百姓保家卫国。这样的教育成效并不突出,子路在〈先进篇11.26〉说过,他如果有机会从政,三年,就可以使百姓有勇,且知方也。就是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当然,子路是在陈述志向,未必真能做到,但相形之下,善人教民七年,才能做到本章所谓的让百姓可以“即戎”。
由于本章孔子说话的背景不详,我们很难再作引申。
最后,看〈子路篇〉第30章,原文是: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意思是︰
孔子说︰“让没有受过教育与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就等于是遗弃他们。”
我们学过,孔子以慎重态度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述而篇7.13〉)。其中的战争直接关系了国家存亡与百姓死生,岂可不慎!本章所说,是客观上的现实情况:你让没有受过教育与训练的百姓去作战,那真的是遗弃他们了。
这种说法也显示了孔子的忧心。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言行正直的智慧。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一隅三反]常看见高粱地内,长的高粱,高的太高,低的太低,则决不能多收,必齐了,才能多收。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有能力的就高,无能力的就低,如高者自高,低者自低,则家必不齐,必须高者能下就低者,则家齐。(善人)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