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集〈子路篇 13.21-13.24〉交友中行再狂狷

第 123 集〈子路篇 13.21-13.24〉交友中行再狂狷

00:00
10:3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交友中行再狂狷。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路篇》第21到第24章。


先看第21章,原文是: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意思是︰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本章孔子谈交友的选择。首选,是行为适中的人;其次,是志向高远的人;然后,是洁身自好的人。也就是原文所说的:中行、狂者与狷者。


但是,中行之人何其罕见,中行二字在《论语》仅此一见。它的意思接近〈雍也篇6.29〉所谓的中庸之德,那是百姓长期以来,很少有能做到的。要做到中行,必须具备(zhì)、仁、勇,三达德(《中庸》),使其言行在任何处境之下,皆适中妥当。中行的朋友,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次,狂者呢,他志向高远,总是奋发上进。在《孟子尽心篇下》解说了本章,他还列举了三个人做为狂者的代表,其中我们见过的正是曾皙。曾皙就是在谈论志向时,让孔子惊艳的弟子(〈先进篇11.26)


孟子如此描写狂者,他说:他们志向高远,开口就说,『古人啊!古人啊!』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与他们的言论未必吻合。意思是:狂者有心效法古人,让人敬佩,但有时言过于行,修养还有待提升。然后,狷者呢,他洁身自好,有所不为。孟子继续做这样的解释,说:狷者是不屑于做坏事的人。


因此总结来说,本章给我们三点启发。

第一,交友的选择顺序,是孔子所谓的中行、狂者与狷者。但实际的作法是要由低而高,先找狷者交友,再找狂者,再看能不能找到中行之人。


第二点,交友时不可忘记一点:朋友是互相的,至少要志趣相近,所谓的无友不如己者(〈学而篇1.8)。因此我们自己的修养功夫,也应该是由狷而狂而中行,要以此期许自己。


还有第三点,在教育年轻人时,首先要鼓励他们做个狷者: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不屑于做坏事。其次,要期许他们由消极的不要如何,转向积极的狂者,也就是志向高远、奋发进取。


最后,最高的目标是中行:言行适中妥当,也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其次,看〈子路篇〉第22章,原文是: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意思是︰

孔子说︰南方的人有一句话︰『一个人没有恒心的话,连巫医也治不好他的病。』这句话说得好!《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实践德行缺乏恒心,常常会招来羞辱。』孔子说︰不靠占卜也可以知道这个情况。


本章内容比较特别,是孔子谈论《易经》的一段心得。他先是引述一句南方人的话,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句话么理解呢?我们先看看朱熹的注解。


他说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

这种解释不太恰当,巫与医的工作十分重要,居然被朱熹说成贱役,非常低贱的工作,这实在难以理解!或许可以这样想:巫医是极少数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士,一般人,不论你有恒、无恒,很少有能力或者会想去担任这样的工作的。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原文的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西汉的孔安国就特别注解说巫医没有办法治好无恒之人。意思是:一个人没有恒心的话,你不可能为他占筮与治病,你为这样的人占筮,他的心思改来变去,怎么可能准确应验呢;你为这样的人治病,他不肯按医生的嘱咐吃药锻炼,那怎么可能治好他的病呢?既然如此,占筮与治病不是毫无效果而白费力气吗?


接着,孔子引述《易经》原文,就是恒卦(32)九三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实践德行缺乏恒心,常常会受到羞辱,一直如此下去会有困难。这里所引述的是《论语》一书,可以见到《易经》文本唯一的一句话。


最后,孔子还补充了一句,他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一个人不恒其德的话,不必占卜就知道他会受到羞辱了。在此可以参考《礼记缁衣》的一段话,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也就是无恒的人,你为他占筮是没有用的。


与本章对照,可知孔子所说的,正是我们的理解。我们要记得的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才是人生的重要教训。


然后,看〈子路篇〉第23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在此,和而不同的:是指在调味与调音时,差异中有原则,可以互相包容与欣赏。至于,那就像一言堂一样,强求大家都赞成你的想法。


本章内容很有代表性,几乎是我们对比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说法。当然,类似的说法,还有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2.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13.26)等等。这些说法都彰显了君子的修养功夫,而典型的例子呢,是孔子。


在〈子罕篇9.4〉谈到子绝四这一章,说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他可以做到: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能做到这四点,那就有容人的雅量,心胸自然坦坦荡荡了。


最后,我们看〈子路篇〉第24章,原文是: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意思是︰

子贡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本章子贡提了两个问题,听起来有些极端。

他先问:对于一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老师觉得如何?孔子说︰这样并不可取。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可能是个没有原则的乡原(yuàn)(〈阳货篇17.13),或者甚至是个伪装行善的骗子,想办法讨好全乡的人。


接着,子贡再问,他说︰那么对于一个人,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老师又觉得如何呢?这样的问题显然过于偏激,有些赌气的意味了,而孔子他真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他说︰这样也不可取。


那么,最好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就是乡里的好人喜欢他,而坏人讨厌他。这表示他是个正人君子,有原则有操守、积极行善,这样才会使好人都喜欢他,而坏人都讨厌他。

像孔子这样的老师,确实让人佩服!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君子易事而难悦。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学习恒德和前面的无倦,渐渐明白立志只是开始,中行才是过程,基础,保障。走在人生正途上自然就恒和无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