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君子要择善固执。
我们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的第5、6、7、8这四章。
先看第5章,原文是: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荡舟,具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意思是︰
南宫适请教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精于水上作战,最后都未能寿终正寝。禹与稷亲自下田耕种,最后却得到了天下。”孔子听了没有回答。南宫适退出房间之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这个人,真崇尚德行!”
南宫适就是南容,出身贵族之家。他平常喜欢念《白圭》之诗,谨言慎行,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先进篇11.6〉)。他在本章(〈宪问篇14.5〉)请教老师一个有关历史人物的问题。
他提到了四个人,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是羿与奡,背景大致是这样的。
羿是夏朝的有穷国之君,是个神射手。他篡夺了夏朝朝政,后来被他的徒弟寒浞所杀,后面是少康中兴夏朝的一段历史。奡是寒浞之子,他的“荡舟”是怎么回事?有的说是水上作战,有的说是陆上推舟。总之,他是个力大无比的人,后来呢?也被少康所杀。这些资料的真相如何,在后代的注解中还有不少争论,没有什么共识。
南宫适提出的重点是说:羿与奡是重武力而轻德行的人,最后都死于非命。
其次,第二组是禹与稷。
禹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造福百姓功德极大,由此得到舜的禅让,建立了夏朝。稷是在舜、禹时代的农业官员,教百姓种植五谷,生产粮食,使百姓衣食无缺。稷的后代,在千年之后建立了周朝。孟子对这两人的描写十分生动:禹是人溺己溺;稷是人饥己饥(《孟子‧离娄篇下》),这两人都是德行卓越的代表。
本章所谓的“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是以亲自耕种来包括了亲自去治水来说的。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有了天下,表示重德行的善报。
南宫适提出这两组四人的作为,原来想请教老师点评一下,但孔子没有说什么,因为南宫适所说的十分正确。另外,也有一种更深入的说法,说南宫适是借古讽今,暗指当时有权势的人重力不重德,而孔子是重德不重力。因此,孔子当面对此不予置评,等到南宫适离开房间之后,孔子才说:“这个人不错,是个君子;是个崇尚德行的人!”
接着,看〈宪问篇〉第6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意思是:
孔子说︰“做不到择善固执的君子,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本章对比君子与小人,同时提及仁者与不仁者,值得推敲。
首先,《论语》一书,在出现君子与小人对比的语句时,用来指统治者与百姓,如〈颜渊篇12.19〉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样的用例很少。大多数的对比都是以君子指称:立志修德或行仁的人;而以小人指称:没有什么志向的平凡人。
其次,说到仁者与不仁者,对于不仁者,可以参考〈里仁篇4.2〉所谓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我们在解释这一章时,注意到久处约与长处乐的“久”与“长”二字,强调这边所说的“不仁者”是指无法择善固执的人;因为无法固执,所以做不到久处约与长处乐。
然后,由此再来看本章,就比较清楚了。
说到君子,他立志行仁但未必能够择善固执,因而会有松懈、疏忽,甚至退转的时候;至于小人,小人不曾立志行仁,谈不上择善固执,所以孔子会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结论是:本章所说的仁,是指人之道,也就是择善固执。
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仁”的三个层次。
第一,人之性:是由真诚而显示向善的力量。
第二,人之道:是择善固执,要一生走在人生正路上。
第三,人之成:是止于至善,完成了人性的要求与人生的目的。
本章所说的仁,是在人之道,也就是择善固执的层次。
然后,看〈宪问篇〉第7章,原文是: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意思是︰
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对他规劝吗?”
本章是对待子女、学生、晚辈的适当态度。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长辈对待晚辈,推而至于长官对待属下,皆可适用;这种观点,其实是普遍适用的。
首先,谈到爱护年轻人。如果不让他有劳苦、磨练的机会,他如何能够激发潜能、培养才干,而成为有用之才呢?
其次,谈到真诚对待年轻人。在看见一个年轻人言语不当、行为偏差,而不去加以规劝的话,那不是不给他改正的机会,而让他一直在言行上犯错,将来可能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因此一蹶不振吗?
这里或许可以对照一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 427-347 B.C.)的话,他说:要伤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心想事成。在人间,“心想事成”是个幻想。若要脚踏实地去追求成功,一定要有父母、老师或长辈,在适当的时候使他劳苦工作,对他进行规劝。
本章所说的“忠”这个字,并非指以下对上,或以臣事君的那种忠,而是指较为广义的“真诚”的意思。譬如在〈子路篇13.19〉,樊迟第三度问仁时,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所谓的“与人忠”也是与人交往要真诚的意思。
最后,看〈宪问篇〉第8章,原文是:
子曰:“为命,裨(pí)谌(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意思是︰
孔子说:“郑国要发布外交文件时,先由裨谌拟定文稿,再经世叔推敲斟酌,又由外交官子羽修改调整,最后东里的子产再作润色完稿的工作。”
本章谈到:郑国在发布外交文件方面的慎重态度。
在此,为命的“命”是指外交文件。这样的文件,宣示国家的立场、协调国际的关系,一字一句都不可疏忽。郑国的大夫们,如何分工合作呢?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草创,初步拟定内容要点;其次是讨论,推敲斟酌,确定内容没有问题;第三步是修饰,修改调整,避免内容有歧异与误会,由行人子羽来负责,“行人”是管理使臣的官员;最后是润色,使文字通顺优雅,由东里子产来负责,子产住在东里,就以东里子产称呼他。
至于本章提到的四位郑国大夫,只有子产,我们较为熟悉。在〈公冶长篇5.15〉里面,孔子曾经称赞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而下一章,也会说到子产是个惠人,就是照顾百姓的人。
外交文件确实重要,而须如此谨慎!而我们个人平日的言行,不是也该效法一二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成人要见利思义。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为人不为己终究成佛体,心大意大包括天下。 性与天命合,心与宿命合,身与阴命合,要好命重在选择,好好算算,以天命用事,为人不为己,命自然就好了。谢谢老师
文件里的润色是不是对应人言行要真诚的情感吧? 每每说到仁,老师总是一遍一遍重复强调,可见重要。道是人类的正途,仁是个人的正途,一直对这句里的道不能透彻领悟,想带着疑惑往前走,深入到一定阶段自然就明白了,可现在感觉愚钝的自己到后面也够呛能明白。不能确定这个道是指老子所说的道,还是孔夫子所认为的人之道,而人之道只是仁的层次之一,而人只是人类之一,总感觉说的这个道不是老子的道,而在逻辑上我又转不过这个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