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新编】父母篇(11)根源:非理性的执念

【札记新编】父母篇(11)根源:非理性的执念

00:00
06:49
在十多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生涯中,我清楚地看见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之所以没有办法把生活过成他真正想要的样子,一定存在着某个非理性的执念,这个执念在其潜意识里深深地左右着他。或者说一个人为何会让自己的生活逐步陷入某种无力解脱的困境,必然有其偏执的核心信念,在潜意识里控制着他,甚至带着他的整个家庭逐步偏离了原本可以预期的幸福生活。他本人对被执念左右的无意识行为,要么完全没有觉察,要么有觉察但认为它理所当然、就应该如此,甚至不停的为之辩解、并竭力地维持它!虽然这些行为在事实上是偏差错乱的,是非理性的,是明显有问题的,但往往因为这是他从小到大所熟悉的方式,甚至可以说就是其原生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最为熟悉的相处方式(行为逻辑、思考逻辑、生存逻辑),所以在原生家庭里面是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平衡,而这个相处模式,放在自己的婚姻中,用来养育自己的子女,那就会出现问题了。因为环境变了,对象变了,而行为方式却没有改变。但因为自己太熟悉了,所以就习惯了,而习惯了就没有感觉了。这这些隐形的教养基因很多时候会在家族代际之间不停的被复制下去,身在其中的人很难识别出来,更不用说跳脱出来了。这也就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吧,信念如次,行为方式亦然,家风也是!比如说,当事人X,人很善良、朴实,甚至长得也算甜美可爱,有着广东客家人特有的勤劳。她的先生在外面也是人人称道的谦谦君子,为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两个人自由恋爱结的婚,应该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无论X怎么努力,怎么抱着善良的愿望,夫妻俩相处却是每况愈下,怎么都处不好。在X看来先生就是冷淡她,忽略她,甚至看不起她,后来又开始对她使用暴力。曾经对这个媳妇抱以厚望的家公家婆,现在也对她避之唯恐不及。最让她伤心难过的是她自己的父母,也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从来都只支持她老公,不会支持她。最终的结果就是夫家、娘家两个家族里面的大大小小都在回避她,对她要么爱莫能助,要么敬而远之。她始终在这个不良的关系里不停地循环,不仅仅面对亲人如此,面对任何靠近她的人,她都会掉入这个模式里。结果就是别人都欺负她,她就是个受气包。实在受不了她就开始反抗,而一反抗又经常以剧烈的方式展开,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她学不会和平解决问题,又不懂得有理有节地据理力争,更不用说化干戈为玉帛了。这就是她的行为模式,也是她的受苦之所在。就像我在电影课《万箭穿心》里面讲的女主李宝莉的行为模式,当她没有能力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她越是顽强努力,整个命运就越往下坠,穿心的箭就一支又一支地直插心窝!相对于休学家庭而言,无论父母怎么努力,上了多少课程,孩子就是不去上学,就是不出去工作,或者孩子的常态就是拒绝,拒绝父母认为所有“正确”的事情——这是家庭里面的无效的行为模式。虽然这些无效的行为模式看起来都是千篇一律,退缩、叛逆、休学、失学、失业、啃老……都经历了孩子从进入叛逆期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开始失去效果,失去约束,最终完全失控,使孩子处于某种负向状态之中,而无法进行合理的干预。孩子最终的状态就是消沉、萎靡、烦躁、暴力、对抗等等,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与精神问题!这个“无效的行为模式”持续时间越久,这个家庭就是越加绝望。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发觉自己家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不知道是自己的无意识出了偏差,更不用说找到改变自己家庭的那个契合点了。但每个家庭形成、滑入这个“无效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所以说,当整个家庭都陷入这些“无效的行为模式”时,如果这个家庭识别不出自己的这个行为模式下的心理逻辑,只是下意识地拼命做、拼命学,不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去做战略性的规划,只顾着病急乱投医,结果当然就是从一个坑掉到了另一个坑里。本书父母篇系列里,到目前为止写的大部分都是战略性的问题,就是先把思路理清楚,把原理说明白,让大家知道,我调理休学家庭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认可了我们才谈具体做法,你看明白了,我们才谈细节。不然你东抓一下,西学一点,那就真的是盲人骑瞎马,永远没有机会走出自己家庭的“无效的行为模式”了。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出这个关键的“无效的行为模式”,并使之呈现出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