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可以“像家一样”吗?

精神科病房可以“像家一样”吗?

00:00
08:57

“让阳光照射进来。”

撰文 | 姚灏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1889年,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因为精神疾病发作住进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圣雷米圣保罗精神病院的病房。在那里,他创作了大约150幅画作,描绘了圣保罗精神病院的风景。

我们可以看到圣保罗精神病院亮黄色的门厅和回廊,花园中的喷泉、石凳、松树、常春藤、蒲公英和紫丁香,还有那一丛丛蓝绿色的鸢尾花。梵高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星空》正是他从病房窗户往外看到的夜景。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将精神科病房与任何形式的美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想象里,精神科病房可能是封闭、简陋、单调、沉闷的……唯独不会是舒适与惬意。

国内的精神科病房,当然不乏许多好的例子,但总体还是压抑的。笔直的走廊两侧是房间,白天往往关着门,病人们被限制在大厅里活动打发时间。晚上,病人们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往往是六到十人的大房间。灰蒙蒙的色调,铁杆框架的木板床。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涂鸦。

无聊成了病房生活的底色,就像梅雨季洗了忘晒的衬衫,落了霉斑,擦也擦不掉。

病房环境与患者健康

当我们提到照护,疗愈性的空间是照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医疗领域,人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空间对于患者的影响。很多人不知道,南丁格尔是现代医院设计的创始人。她认为,医院设计与照护工作不可分割,照护不仅来自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也来自病房环境这一疗愈因子。

在南丁格尔生活的那个年代,病房条件非常恶劣,极其拥挤,这也导致住院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为此,南丁格尔在她著名的《医院笔记》一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病房设计原则:病房应该足够宽敞,就像展馆一样,病床分列两侧,中间是过道,同时病房两侧还应该有大量的窗户,能让室内空气实现充分对流,也能让阳光充分地照射进来。

这些原则如今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当时却具有极大的革新意义,这些原则对于降低住院病人死亡率起到了巨大作用。基于南丁格尔所提出的原则进行设计的病房,叫做“南丁格尔病房”,疫情期间建立起来的许多方舱医院其实在空间设计上也是从“南丁格尔病房”发展而来的。

芬兰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非常强调建筑空间对于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他设计了举世闻名的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阿尔托使用了大量的窗户,使得病房里充满了阳光,同时还能俯瞰病房外面成片成片的松林。他也使用了许多明亮活泼的色调——黄、橙、蓝、绿。为了让结核病人能够更加轻松地呼吸,阿尔托还专门设计了一种椅子,即后来被称为“帕伊米奥椅”的黑色三夹板躺椅。

阿尔托充分考虑了医疗场所的空间设计可能带给病人的影响,并且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这也让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成了现代医院设计的杰出代表。

良好的病房设计是否真的能改善患者的健康?1984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病房窗户外的风景对于胆囊手术病人预后的影响。它比较了两组病人——一组病人的窗外能看到自然风光,另一组病人的窗户外只有干巴巴的一堵墙。结果发现,前一组病人比后一组病人出院早,而且术后止痛药的使用也比后一组病人少。

在那之后,来自建筑学、心理学、医学乃至神经科学的许多学者都开展了研究,向我们证明了医疗场所的空间设计确实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像家一样”的精神病房

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关注还有所欠缺。

其实,我们早就有园艺治疗,也经常会鼓励病人去自然里走走,我们很清楚自然环境对于人的疗愈作用。可是,我们却忽视了精神科病房自身的环境对于病人心理的影响。许多病人来住院,往往会因为病房环境打退堂 鼓。

2015年10月10日,上海举办“精神病世界展”迎接世界精神卫生日。

我们的病房设计似乎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管理上的便利,对于病房是否能够带给病人足够的安全感却有些忽视,显得不够人性化。我们会尽量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室内装修的丰富性,因为这都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这些年,国际上对于精神科住院服务的改革越来越强调一个概念:像家一样。要在精神科病房里为患者营造出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而不是让患者感到害怕。所以,就像南丁格尔和阿尔托那样,人们会重视病房内部的空间设计:墙壁和地面选取怎样的颜色?用哪种温度的灯光?如何更大限度地让阳光照射进来?窗外又可以看到怎样的风景?病房内部的桌椅该如何选择?

让病人在病房里感到更加舒适,这一点已经成为精神科病房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

“像家一样”中的“家”既是物理层面的,也是心理层面的。

许多病人在发病的时候都好像处在某种“离家”的状态,他们会因为受到幻觉妄想的影响而陷入某种极端恐惧的状态,非常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感到自己落入了一个黑洞,周围一片漆黑,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出口在哪里,只感到孤立无援,仿佛一艘小船被海浪冲离了停泊的港湾,漂到了一片陌生的咆哮的海域。

我们作为医生所提供的帮助就是努力把他们给拉回来,在风雨中拨开云雾,让阳光照射进来,驱散黑暗,从而让他们回到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就是所谓的“家”。

照护是整体性的工作,药物等治疗手段所提供的只是治疗,却不是整全照护。除了理念问题外,我们对于精神科病房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病房设计这样“微不足道”的问题似乎还不至于提升到特别高的优先级去处理。然而,医生们毕竟不用二十四小时住在病房里,病人们才需要。所以优先级该如何设定还得听病人们的。只是有些人可能会想:精神病人们的诉求,又有什么值得去认真听的呢?

好多年前,我在英国最古老的精神病院——位于伦敦近郊的伯利恒皇家医院——的国家精神病性障碍病房实习。在那里,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自己布置,带一些钟爱的物件进去,比如相片、玩具、书籍等等,当你看到这些物件,就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病房里有个大厅,像是客厅,有许多软沙发随意却不失美感地摆放着。大厅的整体色调以棕红色和褐黄色为主,很古典,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那个著名的客厅。大厅边上还有自助的果汁、茶和小点心,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可以取用。病房里还有游戏室,有棋牌、桌上足球,还可以透过窗户眺望远处的树林。

这座医院位于一片树林边上。医院里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别墅,每幢别墅就是一个病房,别墅之间是大片的草坪。我实习时正值伦敦的春天,医院草坪上开满了一株株黄水仙和鸢尾花,路边还有许多盛放的杏树,像极了梵高的画。我羡慕极了,心想,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哪怕是没有罹患过精神疾病的人,大概也会想来调养自己疲惫的身心……

什么时候我们对于精神科病房的想象也能是这样的呢?

明天会更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