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机背后的豪赌:花了100万元,我学会这些

抓娃娃机背后的豪赌:花了100万元,我学会这些

00:00
12:05

没有一只“锦鲤”是傻白甜。

撰文 | 陈丽媛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明亮的灯光中,抓娃娃机里可爱的玩偶随意堆放着。但站在机器前的玩家,却心情复杂。如果总是抓不到,有的消费者甚至会报警。

最著名的一次,是一位日本男子守着商家“肯定能抓到”的许诺,执着地在同一部抓娃娃机上连输了200次。怀疑商家使诈,他把警察叫来围观,让店铺工作人员亲自抓娃娃以验真假。工作人员试了300次,也一无所获,于是打开玻璃柜门,把玩偶移动到容易夹到的位置,终于抓上来一只,勉强守住了“肯定能抓到”的许诺。

但如果遇上那种总是能抓到娃娃的玩家,就轮到商家报警了。

“他们怀疑我作弊。”多年前,自媒体博主“抓娃娃上瘾的扑克大爷”林森,就有这么一段经历。那天,林森抓到了207个娃娃,老板直接关店报警。可查过监控后,商家并没有发现他任何作弊的行为,林森凭实力清空了娃娃机。

商家的概率设定与玩家的技术突破,是抓娃娃机自面世就不断面临的攻守。近10年来,抓娃娃机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小城市,成功俘获各年龄层玩家,成为游戏厅、商场、电影院的基本配置之一。而在商家与玩家的博弈中,抓娃娃这场游戏,早已没那么简单。

“Lucky”“锦鲤”“Victory”等字样总会出现在抓娃娃机上,荧荧闪着光,只是,胜者是玩家还是商家,成了谜。

“军备竞赛”

“抓娃娃机的技术升级,至少有15次了。”

林森是国内最早一批钻研抓娃娃技术的玩家。2010年,刚结束高考的他,走进了沈阳市一家万达广场的游乐中心,在抓娃娃机前停下了脚步。朋友们都去玩跳舞机,投了币、跳完舞,什么也留不下,林森自诩“务实”,非要抓娃娃。

币全用完了,一个娃娃也没抓出来。这勾起了林森的挑战欲。父母刚把攒了18年的压岁钱交到他手上,游乐中心又刚好推出抓娃娃的优惠活动,折算下来三毛钱就能玩一局,天时地利,林森泡在了抓娃娃机前。

正巧抓娃娃机旁是一款射击游戏,林森看到不少玩家斜着射击而非正面射击,生发出让钢爪斜着抓娃娃的想法。

抓娃娃机的顶部有移动的天车,钢爪时而有力,时而无力、玩家通过操纵杆控制天车的方向、按下按钮,便可实行抓取。这和抓娃娃机最初面世时的样貌,已有很大不同。

2021年10月22日,京城最红的抓娃娃专门店“夹击小占”,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抓娃娃机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深受美国民众喜爱的庞大机械蒸汽挖掘机被缩小数倍,放在装满糖果的透明箱里。只需投入一个5美分硬币,这个糖果分配机下方的轮盘就可以被摇动,模拟挖掘机铲斗的钢爪会随机铲出糖果。

1980年前后,轮盘被替换成了操纵杆,这让消费者有更强的控制机械的体验,透明橱窗里的物品也不再局限于糖果、香烟、酒瓶等日用品也出现其中,同时,抓物机的热度蔓延到了欧洲和亚洲。日本知名抓娃娃机厂家世嘉公司创造性地将毛绒玩偶放进了透明展示柜,还让粉色成为机器外形的主色调。此举让这个主要为满足男性对操作机械兴趣而创造的玩具,打开了无数女性的钱包。

很多玩家都有这种经历,眼看着娃娃接近洞口,钢爪却突然松掉。美媒介绍,抓娃娃机的使用说明书清楚地写明,钢爪的力度可按需设置。根据商家的盈利目标,钢爪可按设定频次出现弱抓力和强抓力。

玩家也一直在探寻技术突破。

林森斜着抓娃娃的想法,之后还让他以“抓娃娃超人”的身份登上了江西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了让钢爪斜着下去,他会使劲摇动操纵杆,让它甩起来。借着惯性,一些本该在洞口外侧掉落的娃娃被甩到了洞口里。2013年的一天,林森抓了30多个娃娃,确定了甩爪技术可以打破商家设定的概率。

此后,林森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抓娃娃技巧。随着越来越多玩家揭秘抓娃娃机构造、分享抓娃娃诀窍,商家的概率设定成了公开的秘密,双方的技术升级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2015年,林森应广州番禺厂家邀请,以“顾问”的身份帮助他们测试新款抓娃娃机。“他们的设计,都让我们破解了,设置好50次能抓到一个娃娃,我们3次就能抓到一个。”

于是防甩片出现了。首先是圆形防甩片,会限制钢爪前后甩动,林森等高级玩家还是借着左右甩动抓出了娃娃。紧接着出现了L形防甩片,限制钢爪前后左右甩动,高级玩家们又开发出顿甩,利用天车的移动惯性带动钢爪方向。

如此你来我往,现在的抓娃娃机借助大数据,已经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现在很多地方需要扫码玩游戏,扫码之后,你的数据会被追踪。如果你在单位时间内抓出很多娃娃,后台会针对你的ID调整钢爪力度,让难度升级。”

但林森还是有对策。比如趁着有限的观察期快速抓娃娃,或是带好多朋友一起去,借朋友的ID换着玩。

只要游戏继续,斗法就继续。

“咱主打的就是一个赔钱”

夜幕中,两层楼高的夹机占内部,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热闹世界。店内近80台抓物机散发着色彩缤纷的灯光,不同IP、大小、用途的毛绒玩偶让人眼花缭乱,各类小零食也出现在抓物机的透明橱窗里。

抓娃娃机里的可爱玩具,吸引更多女性消费者。

不管普通玩家是否跟得上“军备竞赛”的步伐,在机器设置和商业模式上,商家都开发出了新玩法。

有知乎用户特地分析了游乐中心进门先换币这一步骤的作用。一来,可以防止有人只看不玩,二来,换币之后,玩家对金钱的感知会变弱,比如,38元人民币能换30元游戏币,通常两个游戏币就可以玩一局。

在夹机占,一筐有重量的游戏币变成了手机上的二维码,换算规则中的数字被极大地膨胀,消费者一进门就被一连串数学题困扰——118元人民币换610个啵啵币,每轮抓娃娃游戏需要49个啵啵币,请问一轮游戏需要花费多少人民币?

移动支付代替游戏币兑换,是不少抓娃娃机的新配置。它可以替商家降低巨额硬币造成的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加强对每一台抓娃娃机经营数据的掌控和管理。

鼓励消费的信息出现在每个角落。“咱主打的就是一个赔钱”,巨大的横幅贴在夹机占每一个抓物机上方,“冤种老板”四个字构成了抓物机背景板的主要元素,与之相配的,是抓物机右侧贴着的“野性消费”旗帜。商家想要传达的意思足够清楚——玩家稳赢、商家亏本。只是在旋转楼梯转角的海报,让这个明确的信息浑浊起来。海报上写着:“夹娃娃这种事,三分靠技术、七分天注定,剩下九十分,心态要稳定。”

普通玩家,究竟是稳赢,还是稳心态?赔钱的,到底是谁?

主语既可以是商家,也可以是玩家,不论对谁,这都是一场赌局。

开抓娃娃机店被不少人认为有“暴利”,有媒体评估夹机占、咔啦酷等娃娃机连锁品牌毛利润在60%左右。只是,“暴利”并不普遍。虽然商家拥有设置机器的决定权,他们必须做好盈利与玩家体验感的平衡。林森曾开过一家抓娃娃店,40台娃娃机加上租金、人力,成本要100多万元,他注重玩家的体验感,难度设置较低,花了三年时间才回本。“一般中规中矩的店铺,娃娃比较好抓,老板的整体毛利会比较低,大概在10%-15%,赚的都是辛苦钱。”

“生意不能单看商品价值,店家也要考虑租金、机器成本,前几年亏本倒闭的抓娃娃机店也挺多的。”自媒体博主“爱夹娃娃的Dollar”自2019年起打卡抓娃娃机店,足迹遍布珠三角地区。

普通玩家,赌得更大了。没有商家的幕后决定权,没有高级玩家的技术傍身,他们为了越来越扑朔迷离的快感,成为这场游戏浩大的基数。

“我们在抓娃娃之前,跟中医差不多,要先望闻问切。”林森介绍了高级玩家入场抓娃娃的复杂玩法——首先要看整个场子有多少人在抓,每个人手里拿到了多少,为此要付多少币,商家的套餐是如何设置的。掌握这些信息后,高级玩家大概能算出来这个场子是否坑人。接着要闻和问,单独盯一台机器,10分钟内有没有娃娃被抓出,单台机器的人流量如何,如此就能计算商家设置的概率。

算完之后,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先拿两次到三次的机会尝试,这个时候应该就是能抓出娃娃的时候。如果在尝试时发现钢爪有问题,再找别的办法。

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信息战。还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成为抓娃娃博主的四年来,Dollar投入了十几万元,而“这在圈内不算多”。

抓娃娃机店铺中,商家放大自己“赔钱”的标语,引导玩家消费。

“技术,大家练一年或两年,都能练出来。但最难磨练的是心态。”林森说,“他们能算出来商家设置的概率,也能抓到娃娃,但抓完之后,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贪欲马上离开。有的人是为了更多,有的人是为了技术上的挑战,总想着万一下一次就能抓出娃娃。但这样的话,就出不来了。”

美国网站《城市词典》这样解释抓娃娃机:“一个让你无限充钱来反复观看自己夹起和掉落玩具、日用品甚至手机的过程,并感受自己心理变化的机器。”

技术加持下,于林森而言,抓娃娃机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更多在于人如何看待它。他自信自己现在做到了“心外无物”,能见好就收。

“你花了多少钱练出来这一心性?”我问道。

“至少得100万元。”

小抓怡情,大抓伤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