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探望恩师,塞给师娘500,被质问:你哪来的这么多钱?

55年毛主席探望恩师,塞给师娘500,被质问:你哪来的这么多钱?

00:00
10:56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5年毛主席在周世钊的陪同下去看望恩师杨树达,见杨老师经济拮据,便塞给师娘500元钱。

杨树达一向严于律己,对学生也都是严格要求,纵使面对毛主席,他还是像之前在学校质问学生一样问道:“你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见杨老师不问清来历绝不肯收下这笔钱,周世钊连忙向杨老师解释钱的来历,杨老师听了之后方才肯收。

那么毛主席的钱究竟是哪来的呢?毛主席和杨树达老师有过怎样的共同经历?

恩师杨树达

1955年一个夏日,长沙市一座简陋的平房里,年过半百的语言学家杨树达正坐在家里写文章。

突然,安静的院子里传来声音,只见两幅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走进了门。

来人是毛主席和周世钊。

“老师,你看谁来看你啦。”

周世钊开口道,杨树达和毛主席已经三十多年没见,杨树达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看着杨树达茫然的神情,主席握着他的手笑着说道:“老师,我是您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啊,您还记得我吗?”

杨树达这才认出了毛主席,连忙说道:“记得记得,怎么不记得呢,咱们那时候还一起罢课进京呢”,说着三人哈哈笑了起来。

杨树达一边说着一边请两位学生进屋,一番寒暄之后,多年未见的师生三人,坐下来不禁共同回忆起了三十多年前共同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杨树达的心里,毛主席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

正如杨树达所说,三十多年前,他们曾一起罢课进京,那时候他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

杨树达是语言文字学家,他1885年在湖南长沙出生,1913年受聘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文。

他上课一向对学生要求严厉,一丝不苟,因此上课时许多学生都默默专心听讲,不敢随意和他反驳争辩什么。

然而有一天,杨树达在课堂上讲课,讲到某个问题时突然有一名学生起立发言反驳,让他感到很意外。

师生二人在课堂上你来我往,展开一番学术争论。

面对身为老师的杨树达,这名学生丝毫不惧,讲话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让杨树达既吃惊又高兴,询问学生名字后,才知他叫毛泽东。

毛主席当时不是杨树达班里的学生,但仰慕杨老师的学问,因此特意来旁听,而仅仅是一次旁听,就让杨树达记住了这名学生。

此后毛主席依旧偶尔去旁听杨树达的课,两人经常在私下里也进行交流,毛主席获益匪浅的同时,也让老师颇受启发,两人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不久后,当时的动乱让这亦师亦友的两人又成为了战友。

1918年3月,军阀张敬尧带兵占领湖南,名义上是保护百姓,实际则纵容部队在各个地方搜刮民财、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甚至到处烧杀抢掠,使得民不聊生。

毛主席和同学们义愤填膺,为了社会的安宁,他们挺身而出,成立学生团体,在湖南各处发起了“驱张运动”。

杨树达身为老师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四处为民请命。

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身材高大魁梧,站在请愿队伍的最前面,振臂高呼,一呼百应。

然而,只在湖南作斗争还不够,毛主席又发动同学们前往全国各地寻求声援,引发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舆论工作已经做好,就差最后关键的一步:直接去北京,向北洋政府施压,让他们迫使张敬尧离湘。

当时张敬尧的势力遍布湖南内外,北京也有不少他的同党,此次前往北京请愿少不了遭遇凶险。

就在同学们犹豫之时,杨树达毅然站出来,带头加入请愿团,带学生们前往北京。

在新华门北洋政府国务院门口,大量士兵端着刺刀严阵以待,把请愿团体阻拦在门口。

杨树达站在最前面,身体近乎挨着士兵的刺刀,他声嘶力竭、振臂高呼,陈述张敬尧的累累罪行,说得围观群众们沸反盈天,说得北洋士兵们低下了头。

在请愿团体请愿的同时,毛主席成立了“平民通讯社”,将请愿团的诉求发往全国各处,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张敬尧的罪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洋政府最终妥协,让张敬尧离开了湖南,驱张运动获得成功,毛主席和杨树达之间的默契合作让他们的情谊变得更加深厚。

不久后,毛主席离开湖南到全国各处参加革命,杨树达继续在湖南教书,并时时关注着革命的现状。

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治学,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语言文字和历史文献方面的专家,在大学里担任教授。

彼时的杨树达已经60多岁,学术有成、生活殷实,完全可以默默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后来在生死攸关时候,他又一次挺身而出。

单刀赴会,劝降军队

1949年,国民党败势已现,蒋介石依然在负隅顽抗,在2月份命令陈明仁带兵进驻长沙,准备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彼时长沙城内有几十万百姓,城内古迹林立,商铺遍布,如若在长沙开战,一座繁华的城市将毁于一旦。

杨树达意识到局势不妙,变得无心治学,默默思考着如何让这座繁华的城市免于战火。

勇敢刚毅的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劝降城内守将陈明仁。

此事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凶险万分。

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国民党军队里人心惶惶,不少人在看清国家大势之后选择了起义投降。

蒋介石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将领投靠解放军,让特务组织保密局到处安插特务,发现有人想要起义投降,就马上将其逮捕杀死。

在混乱的局势中,特务杀人简直杀红了眼,甚至看到有谁可能要劝降国民党军官,就对其痛下杀手。

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树达挺身而出,秘密联络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和平人士程潜,通过程潜联系上陈明仁。

他单刀赴会,冒死前往陈明仁的司令部,关起门来对陈明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陈明仁率部起义,给长沙百姓们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

陈明仁深受触动,最终带兵起义,使得长沙和平解放,其中杨树达功不可没。

不久后新中国成立,长沙城彻底恢复了宁静,然而杨树达并没有以解放功臣自居,而是再次回到学校,教书育人,专心治学。

杨树达是铮铮铁骨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一丝不苟钻研学术的同时,也担起社会责任关注时事。

他不仅在乱世中敢于舍生忘死为民请命,而且和平时期也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在建言献策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再次与毛主席有了联系。

“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杨树达常常就某些学术问题,给北京相关部门写信,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建议。

1954年杨树达又给北京的文化部门写信反映问题,因为一时没有得到及时回应,他急切之下就给毛主席去信一封。

他知道毛主席日理万机,就没有叙说旧情,而是直接表明身份然后就直奔主题向毛主席反映问题。

毛主席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当即给他回了信,信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

后来杨树达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也就没有再给毛主席写信。

他知道毛主席事务繁忙,不想打扰毛主席工作,他只把自己与毛主席的情谊藏在心里。

而在北京的毛主席,则一直惦念着这位亦师亦友的故人杨树达。

1955年的夏天,杨树达正在家里写文章,突然毛主席到访,两人已经三十多年没有见面,但依然倍感亲切。

他们聊起了往日驱逐张敬尧、劝降陈明仁解放长沙城的峥嵘岁月,不禁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

聊天之中毛主席看到,老师桌子上放着许多小药罐,追问之下才知道,年迈的老师已经患上哮喘,经常需要吃药来缓解病情。

看着老师家里简陋的房屋,毛主席知道老师一定需要钱买药,于是拿出500元钱交给了师娘。

师娘连忙推让,老师也表情严肃地询问道:“你哪来的这么多钱?你可不能搞国民党腐败的那一套!”

旁边的周世钊说:“这是稿费。”

杨树达这才放心下来,在毛主席的一再坚持下,终于收下了钱。

毛主席临走之前,和老师相约有机会再见面聊天,好好交谈一些学术问题,杨树达欣然答应。

但遗憾的是,这次见面成为了两人的最后一面。第二年杨树达就病重离世,毛主席只好把对老师的怀念深深地放在心中。

结语

杨树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学问精益求精的追求,他敢于冒死为民请命又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傲然风骨。

他和毛主席之间的友谊充分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对毛主席“钱是从哪里来”的质问,又让人感受到一名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杨树达不仅仅是毛主席的老师,也是我们所有人值得敬仰的大师。

作者:鲁道夫

参考文献:

[1]孙琴安.毛泽东与杨树达[J].人文杂志,1993:1-3.DOI:10.15895/j.cnki.rwzz.1993.05.001.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0721250

    讲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