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郑板桥故居今何在

45.郑板桥故居今何在

00:00
10:12

       郑板桥的老家兴化县,清代属扬州府管辖。板桥出生在南门外,故居应该在那里。如今,兴化也确实能找到板桥故居,甭管那处房产是否为当年旧屋,地址的可信度靠实。

       扬州府城是郑板桥的长期寓居地,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郑板桥三十一岁到四十岁这十年间。板桥四十岁乡试中举,虽说赴山东就职还在十年之后,但从那年开始,他为进阶四处奔走,在扬州逗留断断续续;第二阶段为辞官之后,约在他六十一岁到七十二岁期间。

       郑板桥既然在扬州府城居住过那么长的时间,扬州应该存在板桥故居。可是世事茫茫,人去楼空,板桥扬州故居如今安在哉?故事说来饶有趣味:

       头一个十年时,郑板桥不过是一介穷秀才,扬州乃繁华都市,生活大不易,一名从乡下来的无名小卒,无依无靠,委屈的过着蜗居生活。郑板桥并非出身豪门,亲朋好友中又没有达官贵人,想谋一份差事很难。婚后他有了“二女复一儿”,负担加重,必须为生计找出路。幸亏那时他的绘画技巧开始成熟,靠卖画换两文活命钱,成了唯一选择,“十载扬州作画师”,漫漫长途由此开始。

       那些年,郑板桥居无定所,正如他自己戏称是“乞食山僧庙”“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佛门慈悲为怀,穷秀才乞求借住在庙里,不必花银两,而且尽点劳务,譬如帮忙抄写点经卷什么的,不时还可混上一口斋饭。当年扬州庙宇无其数,天宁寺是他经常借住的庙宇,板桥为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与僧侣为伴,苦度光阴。天宁寺规模宏阔,廊房僧院众多,板桥借住在哪一间无从考证,故居一说便无从谈起。

       东关街小玲珑山馆,也曾留下过板桥的足迹,民间流传他的咏雪诗:“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即是为山馆而作。但是,准确的说,郑板桥并没有“入馆”街南书屋,他当时的身价似乎还不能入“二马”兄弟的法眼。若将街南书屋当作板桥故居,过于牵强附会。

       板桥正式在扬州有定居点,在获得进士头衔之后。乾隆元年(1736),板桥时来运转,功名上了新台阶,高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求官一时无望,次年离京师返回故里,得到好友江西盐商程羽宸一千两银子赞助,纳饶氏五姑娘为侧室,住傍花村李氏小园。傍花村位于城北,绿杨城郭,一派田园风光。朋友鼎立相助,郑板桥花钱纳妾,因为与房东是挚友,给不给房租也闹不明白!他安之若素,将就住着,买房子仍属奢望。好在那个时代,买商品房还没成气候,谁不买房也不会被人看低一眼,赁屋而居,稀松平常,哪怕是一名离“入仕”只有一步之遥的“准官员”。

       李氏小园位于北门外,冶春以西,叶公桥附近,离“餐英别墅”不远。小园的规模,板桥诗描写:“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最初的主人姓汪,《扬州画舫录》说,汪髯来扬州做茶叶生意,买了这座园子,园内建筑楼房二十多间,还有水廊十多间,遍种花卉用以出售,板桥称他卖花翁。园子引来了郑板桥、李鱓(复堂)这些名噪扬州的书画家,李复堂为汪髯题写勺园匾额。汪后来将此园卖给李氏,所以板桥称之为李氏小园。历经沧桑,如今北门外早已换了人间,连李氏小园的一鳞半爪都无法找到,板桥故居究竟是何面貌,谁也无法详述。

       晚年的扬州之旅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结束官宦之途,回到故里。按说,当了十二年知县,不可能囊橐空空,一点积蓄也没有,而颇具爱民之心的郑板桥或许是个例外。他自述:“宦海归来两袖空”,解决生计的办法唯有“逢人卖竹画清风”,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艺和遐迩闻名的赫赫声望,维持家庭开支。一年的绘画收入究竟有多少?他自称笔润有上千两,但文人的话有水分,未必句句可信,是否年年如此,更是靠不住,要积蓄几百两银子买房子,不是一件容易事。

       或许郑老太爷内心还有这样的想法,自己老家在兴化,叶落归根,临了总要返回故里,住扬州终究是短期行为。既如此,何必铺张浪费,花尽有限的积蓄去置房产呢!郑板桥生性落拓不羁,孤云野鹤自由放任惯了,又已进入暮年岁月,购房置业、装修布置,费精劳神,何苦折腾自己,去遭受这份罪!买房或许有过一闪念,但很快被无奈的现状击碎。既然有地方借住,为啥不享受现成,落个安稳呢!具体借住在哪里,已无可考证,但可以肯定的说,寺庙又是他经常的下榻之所。

       一代风流画家郑板桥,晚年在扬州又当十二年“租客”,直到七十二岁垂暮之年,返回兴化,次年便驾鹤仙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