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扬州人物画家陶兆荪 朗读:亚祥

41.扬州人物画家陶兆荪 朗读:亚祥

00:00
13:37

        一、经世学者包世臣居住扬州观巷

       扬州东关街和地官第之间,有条南北向的通道——观巷,因东邻琼花观,巷名由此而来。正对着琼花观西门,有一处不很起眼的宅院,钉在门前墙壁上的文物保护铭牌标明,这里叫“小倦游阁”,是晚清著名经世学者包世臣的住所。

       包世臣(1775——1853年),安吴(今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喻知县,被劾去官。包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师从邓石如学篆隶,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主要功绩在于倡导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为书界称颂。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二卷。

       时值鸦片战争时期,他坚决反对英国侵略,积极抵制封建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他坚持经世致用之学,对社会和经济问题,深入广泛探讨,主张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包世臣画像的作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幅包世臣的人物画像,清癯的脸庞,几缕舒朗的胡须,精气神完好。须发皆白,说明这是包慎伯晚年的形貌。关于这幅画像的相关信息,画像上方的题记提供了一些原始资料,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筱峰寓居袁浦与倦翁先生相周旋者五年于兹癸丑冬季倦翁年七十九殇于海州筱峰慨想德容绘其遗像以余与倦翁卅年同谱夙申久要之好属为之赞儒门淡泊天萎哲人海内共惜况吾同心翁以巨子振起斯文皋比坐拥学海经神晦翁溘梦寐犹亲箴盲起废愆过莫闻感念逝者德无与邻咸丰乙卯五年1855夏六月七日石亭居士题于静安草堂。”

       题记撰写者为石亭居士,名叫丁晏。丁晏(17941875年),字俭卿,号柘堂,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道光元年举人,一生著作颇丰。此跋落款“石亭居士题于静安草堂”。关于静安草堂,丁晏《石亭记事·半亩园新构草阁后记》中有详细记载:“咸丰辛亥纪元,余于居宅之对宇筑半亩园,蒔花垒石,引渠穿池……越三年,又构草舍五间,为静安草堂。”

   这画不是包世臣在世时的写生稿,而是他逝世后画家根据记忆“背写”的画像。咸丰癸丑年(1853年)包逝世于海州。筱丰(峰)与包世臣相交的时间虽不长,但结下很深友情。得知丁晏与包世臣有三十年交谊,恳请他为自己画的包世臣遗像写赞语。

       此外,画像的下方另外还有两段题跋,一段是高均儒书写的诗词集句;另一段为方外僧人真默所写:“……筱丰先生背写此图,神气酷肖,如闻謦咳之声。爰录此诗以告瞻仰者,知吾夫子于河务尤拳拳也。时乙卯夏日袁江旅次。方外弟子真默沐手拜书并识,时年七十有三。” 真默颂扬包慎伯晚年于治水事业“尤拳拳也”,同时也称赞画像出色,活灵活现:“神气酷肖,如闻謦咳之声”。落款“乙卯夏日袁江旅次”,表明了此画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咸丰乙卯(1855年),即包世臣逝世后三年,袁江,又称袁浦、清江浦,位于今天淮安市境内。

       对照上述文字来看,可以对绘画作者有个初步了解:画像作者名叫(陶)筱峰,是咸丰同治年间活跃在画坛的画像师,与当年的文人熟识,祖籍扬州,寓居在袁浦(今淮安),与包世臣相识五年。

       题跋的另一位作者高均儒(18121869年),也是包世臣的友人,高均儒,字伯平,浙江(今嘉兴)人。廪贡生,少孤,幼即嗜学,研治《三礼》,主康成,自号郑斋,而笃程朱之学。晚年主讲杭州东城讲舍,卒后门人私谥靖先生,有《续东轩集》。

       高均儒的年纪比包世臣小将近四十岁,二人称得上是忘年交。包世臣十分器重这位后生晚辈,对他的文章称赞不已;而高亦非常敬仰这位前辈学者,在其《续东轩遗集》中收录了多首悼念包世臣的诗。一首题为《丙辰十月礼北谆属重题,即用前韵》的五言诗:“契阔倦游阁,三年俗虑纷。及门来话旧,求友惜离群。文史千秋业,声华一片云。安吴有遗著,且策艺舟勲。”诗中注明:“包倦翁告逝已三年矣。”诗的写于咸丰六年,以此推断,包世臣卒年应为咸丰三年(1853),时年79岁。

       三、画像师筱峰的信息

       故宫博物院所藏署名筱峰的画作,除包世臣像轴外,还有《吴熙载像》。吴熙载(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等。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书画,尤精篆刻。少时追摹秦汉印作,后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此可见,筱峰,又名兆荪,是一位擅长“写真”的肖像画家,且与当时江苏的文人名士有广泛交往。由于明清以来的肖像画家大都地位不高,甚至被贬称为“画匠”,所以画史资料中很少记载他们的事迹。

        关于画像师陶筱峰的信息,网上能看到些零星“闲话”。

       刘怀玉《闲话天真照相馆》一文说:解放初,淮安河下有三家照相馆,天然、天真、天沛。天真照相是陶氏之祖业。陶氏本籍邗江(扬州),咸丰三年,(1853)迁淮。陶氏是写真世家,第一代陶冠英。所谓写真就是画像,陶氏写真水平很高,而且家传良久。
  

      沈道宽,字栗仲,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酷爱书法绘画,沈氏后人影印出版《话山草堂帖》。卷首沈道宽的画像,即出于陶兆荪的手笔,这是标准的“空钩白描”画像。

       清末编辑出版家王锡祺,曾在光绪六年(1880)作过一首诗,题为《自题乘槎图》。题下注:“图为陶筱峰兆荪所绘”。

       高均儒《续东轩集》中也透露出筱峰的信息:《题陶小丰·行脚随缘图》:“忽忽仗此笔,自给已有年也”。

      《戊辰九月往日抵淮》:“晤赵冠山冕,廿六日晤陶筱丰兆荪,十月朔日合写攀不倒图扇,越十日漫题,用昌黎忽忽韵。”

        题《自顾自图》:“同治七年冬,羁滞淮安,冠山筱丰过从,二君各画像……”

      《续东轩遗集》高均儒行状后有一幅高氏小像,上题:“高孝靖先生小像”,属款为“邗上陶兆荪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