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出行看路要守规

036 出行看路要守规

00:00
09:06
036 出行看路要守规

书接上回,小宁说起了交通出行的老礼儿。

我对她说:“关于出行的老礼儿不是很多。”

“为什么呢?”她问道。

我说道:“因为过去中国的交通比较落后,早年间,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所以,现在的许多交通规则,那会儿是没有的,当然也不可能出现过马路不走人行道这样的问题。”

小宁笑道:“所以,人们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意识。”

“那会儿也没有人行横道呀?由于中国城市的许多道路最早是走马车的,所以路面都不是很宽。比如北京的老街和胡同儿,最初按元大都时代的设计,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元代的一步是5尺。按当时的计量,一尺合0.308米。那么一步就是1.54米,这么算起来,当时的胡同大约有9米宽,大街的宽度大约有18米,这是非常标准的大街和胡同。到了明、清时期,北京的胡同就多起来,有些小街和胡同比这还窄。”

小宁问道:“为什么当初的胡同不设计得宽一些呢?”

我说道:“那会儿人们的代步工具是轿子和马车,所以北京的街道和胡同,当初是按走轿子和马车的路面来建的。”

“那是不会太宽。”

“但现在城市的路况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走机动车,而且发展迅猛。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机动车只有几十万辆,但现在已经接近600万辆了。”

“这还是实行摇号限购的情况下,要是不受限制,估计得八九百万辆了。”

“那城市的交通就得瘫痪了。现在实行尾号限行,每天的路况还有拥堵现象呢,如果不受限制,任其发展,那还了得!”

“确实。”

“当然,中国大城市的机动车多了,路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宽了,所以人们出行,过马路如果不按规矩走人行横道,就容易出问题了。”

“不仅是行人过马路。”

“是呀,我只是举过马路的例子。小宁,你说为什么人们把一般的道路叫马路?”

“马路?走马车的路,就叫马路,对吧?”小宁想了想说。

我笑道:“你这叫望文生义。你去查中国的古书,很难发现‘马路’这个词儿。中国古代走马车的路不叫马路。”

“那叫什么?”

“叫‘康衢’。有个成语‘康庄大道’,就是从这儿来的。”

“康庄,我还以为是姓康的人住的村呢。”

“西周时代,路是按等级来命名的,同时并排走三辆马车的叫‘路’,并排走两辆马车的叫‘道’,能走一辆马车的叫‘涂’。”

“走牛车叫什么?”

“叫‘畛’。”

“嘿,还真有这名儿。”

“只能走马,不能走车的田间小路叫‘径’。”

“噢,路径这个词儿,敢情是从这儿来的!”

“对。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治‘驰道’,‘驰道’也就是‘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的名称通常叫‘驰道’或‘驿道’,元大都时代把路改叫‘大道’了,清代称‘官路’和‘大路’。1913年后,各省市包括北京开始兴建现代公路,当时叫‘汽车路’,以后统称‘公路’。”

小宁问道:“那‘马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词儿,实际上是从国外来的。”

小宁诧异地问道:“从国外来的?”

“对。”我说:“它最早出自英格兰。18世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英国急需开拓新的市场,所以交通问题成了英国人非常挠头的事儿。这时,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就是用碎石铺路,路面的中部偏高,形成一定的坡度,路的两边开挖排水沟,这是世界道路史上的一大发明。”

“噢。”

“很快这种筑路法就传遍世界各国,人们为了纪念马卡丹,便把这种筑路方法修成的路称为‘马路’。”

“原来如此。马路是从英国人的名字这儿来的。”

我说:“人行横道也是欧洲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条人行横道,出现在古罗马时代的意大利。”

小宁道:“出现在意大利?”

“对,意大利有座古城叫庞贝,你知道吗?”

“知道,我见过《庞贝末日》这幅名画,庞贝是被火山爆发的岩浆吞没的一座意大利名城。”

“当时这座城市非常繁华热闹,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也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出了个主意,把行人走的路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后来又在接近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条凸出路面的通道,让行人横穿马路,因为是用石头砌的,所以又叫‘跳石’。”

“‘跳石’?这个名字有意思。”

“‘跳石’正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19世纪出现了汽车,当然,汽车的速度和危险系数大大超过了马车,经过专家的多次试验,在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伦敦街道上,首先采用横条状划线的人行横道。这就是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由于这种白色的横线,很像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斑马线’。”

“原来‘斑马线’是这么来的?”

我说:“从马路和人行横道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人们也是随着交通的发展变化,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习惯到习惯的。”

“是的。”

“比如北京的人行横道上出现红绿灯,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记得当时人们觉得非常新鲜,有人说这是多此一举,过个马路用得着红绿灯吗?”

“那会儿是不是路上的车也少?”

“是,所以那会儿的人们,对过马路要看红绿灯非常不适应。有些人对它视而不见,看看两边没车,便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过马路闯红灯的事儿成了家常便饭。那会儿,北京的机动车并不太多,所以事故率也不高。后来,机动车发展越来越多,过马路再闯红灯就会出人命了。”

“事实上,因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或直接横穿马路,丧身轮下的人也逐年增多。”

我接着说:“人们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不是马马虎虎的事了。但现在中国人过马路不守规则,不走人行横道,或不看红绿灯的现象依然很普遍。”

“可能有些人心存侥幸,觉得开机动车的不敢撞他。有一种特殊的过马路现象,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明明是红灯,但一看两边没车,便集体违章过马路。外国人把这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

“这也是习惯问题,也许他压根就没有过马路等红绿灯的意识。所以,机动车司机怎么鸣笛,他依然不在乎。”

小宁说:“我去过日本,发现日本人走路也好,开车也好,极规矩。开车的碰上红灯,即使道路上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人,他也要停车,等灯变了再走。行人过马路也是这样的,一定要看红绿灯,红灯一亮,即便是没车他们也不过。我问过一个日本朋友,为什么日本人这么自觉?他说这是用生命换来的。”

“肯定有血的教训。”

小宁说道:“原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也跟现在中国似的,经济急速发展,私人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国民对这种变化很不适应,尽管交通部门制定了许多规则,但是人们并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每年的交通事故成倍增加,一年死伤十几万人。正是这些活生生的血的教训,让日本国民觉醒,交通规则太重要了,出门在外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说:“其实,中国人这种代价也不小,我们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的人也很多。我觉得出行交通得从自身做起,命是自己的,您自己得当回事儿,出门走道千万要留神,要遵守交通规则。”

小宁说道:“现在许多老人和青少年有一种心理,觉得交通规则是给开车的人制定的,我又不开车,跟我没多大关系。”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交通规则跟每个人都有关,只要你出门,你在马路上走,都涉及交通规则。所以,您必须要知道出行都有哪些规矩?路该怎么走?哪些路是不能走的?”

小宁说道:“除了遵守交通规则,我觉得出门在外,最好别去瞎凑热闹,这是不是也是老礼儿呢?”

我笑道:“有关这个话题,咱们且听下回分解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