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少奇之子给邓小平写信,提一请求,邓公批示:特事特办

1977年,刘少奇之子给邓小平写信,提一请求,邓公批示:特事特办

00:00
06:13

1977年,国家刚发布恢复高考的决定之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因为特殊时期耽误学业的人,都为此欢呼雀跃,并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年夏季,百忙之中的邓小平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当他看到寄信人一栏写着“刘源”两个字时,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彼时,26岁的刘源在历经挫折和磨难之后,成为了北京起重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这次来信的目的很明确,希望组织上能批准他参加高考。

刘源是刘少奇和王光美最小的儿子,父母遭受错误冲击时,他还只是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少年。后来,刘源在山西白坊村插队时,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1975年,刘源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回到北京,并被安排进入起重机厂当了一名学徒。两年后,他在工厂的告示栏中,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当即决定报名参加高考。

就在刘源满心欢喜的期待参加高考时,一盆冷水却差一点浇灭了他的人生希望。原来,就在他报名后不久,厂里的领导却告诉他不符合报名条件。

在刘源不断地追问下才得知,自己的年龄超标了。当年,高考报名的年龄上限卡在了25岁,而他刚好是26周岁,这让刘源十分懊恼。

按理来说,刘源作为被称为“老三届”初中生,完全有资格参加当年的高考。当时,很多年龄比他还大的工友,都成功报上了名,只有他被以年龄为借口,拒之于高考的大门之外。

后来,刘源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道:“哪里是什么年龄的问题呀,分明就是卡在了‘出身’上。当年,根本没有人敢冒这个险,让我参加高考。”

刘源当时处境的确非常微妙,他的父亲尚未恢复名誉,母亲还被关押在秦城监狱中。这对于年轻的刘源而言,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为了能够顺利参加高考,刘源鼓足了最后的勇气,决定给当时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写一封信。他在信中非常直白地表达了想要参加高考和上大学的想法。

邓小平看过刘源的信,沉思了许久之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给北京“一把手”吴德做出批示,要求对刘源的事情“特事特办”。

最终,在距离高考还差一周时间左右,刘源才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准考证,而考号则排在了北京地区考场的最后几名,他差一点就和高考失之交臂了。

对邓小平的仗义出手,王光美母子始终铭记于心,尤其是刘源更是将“小平叔叔”当成了自己的恩人。

1978年,刘源成功被北师大录取。随后,他的母亲获得释放,两年后他的父亲也恢复了名誉,这让刘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一年后,在大学读书的刘源,在母亲王光美的带领下,一起去探望了他口中的“小平叔叔”,见面后三人对视一笑,仿佛一切皆在不言中。

1982年,刘源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根据国家的分配制度,原本有机会留在北京地区工作,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厚的条件,选择前往河南新乡七里营基层工作。

从一名普通的公社副主任,以踏实肯干的工作风格,在短短6年时间里,当选为主政一方的副省长,这一年他还是一位年仅37岁的年轻人。

刘源在河南地区工作期间,主导了很多大型项目的“上马”。他在任的几年间,河南的大型电厂和超高压变电站等拔地而起,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2年,刘源从地方调到了武警水电部队,终于穿上了他儿时梦寐以求的军装。在任期间,他始终坚持深入工作第一线,亲自去偏远的边疆和海岛考察。

在刘源的领导下,这支号称“最苦部队”赢得了“金奖铁军”的荣誉称号。1998年,刘源被调至武警总部任职,四年后又升入总后勤部担任副政委一职。

2009年7月,58岁的刘源将军晋升为上将军衔。从2016年开始,他又担任了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时至今日,刘源将军每当提起恢复高考时,都会对这一英明决定赞不绝口,因为在他的心目中,高考不仅挽救了他,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琴无翼

    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从商从政的子女绝多数是靠着自己努力和优秀才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