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源给中央写信,提到7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1977年,刘源给中央写信,提到7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00:00
06:04

1977年7月,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位拥有“三落三起”传奇经历的老人,复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决定恢复高考。他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才是强国富民的唯一出路,而这个重要决定也改变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消息传出之后,全国上下欢呼雀跃,当时已经26岁的刘源更是百感交集。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刘源决定申请报名参加考试,但却并没有得到批准。无奈之下,他提起笔给邓公写了一封信。

1951年,刘源出生于北京,他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生育的第一个男孩。由于刘少奇夫妇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所以刘源自幼就养成了自力更生的人生观,从未因父亲是刘少奇而有半点特殊之处。

王光美对孩子们一视同仁,即使刘源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也从未受到过母亲的任何优待。在他的记忆中,大约4岁之前从没穿过新衣服,大多数都是穿哥哥或姐姐剩下的衣服,还都打着补丁。

相对而言,刘源的童年也并没有太多的优越感,反而被学习和军事化锻炼所占据。小学毕业时,他在父亲的建议下,被送入警卫团体验生活,每天都要和战士们一起站岗,这也让他对军人这个职业,产生了非常美好的向往。

当时,正值全军“大练兵、大比武”,刘源“当兵”之后,在战士们的带领下一起摸爬滚打,也正是这次军旅体验,让刘源对军队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并励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整个初中时期的暑假,刘源几乎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经过一系列军事化的锻炼,不仅让刘源的身体变得更加结实,而且也让他体会到了当兵的乐趣。1966年,刘源被选入国旗护卫队,当他踢着正步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刘源小时候还在父亲的要求下,跟着兄姊们一起学游泳、骑自行车,这也是父亲对他们的硬性要求。上初中之后,刘源经常去工厂和田间地头劳动,借此培养艰苦朴素的革命意志。

但这一切都随着十年动荡时期的到来戛然而止,刘源作为刘少奇的儿子,因受父母的牵连,不仅两度被关进暗无天日的大牢,还经受了无休止地批斗,身体和心灵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那段既痛苦又煎熬的岁月中,刘源兄妹被赶出了中南海,在学校的日子也不好过。但在不幸的遭遇面前,刘源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前往无比艰苦的白坊村劳动,一干就是7个年头。

1975年秋,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刘源离开农村回到北京,进入了北京起重机厂做了一名铆工。相比于之前的经历,刘源的境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心目中的梦想却一直十分坚定。

1977年,当刘源从报纸上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当他兴冲冲地参加高考报名时,却被相关部门拒之门外。在这个关键的人生转折点,刘源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刚复出工作的邓公。

于是,刘源经过再三思考,最终在母亲王光美的支持下,他决定给邓公写一封“求助信”。在这封信件中,刘源提到了7个“不”:

厂子不让我考试,如果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让我参加高考,我内心非常不服气;如果是我自己考不上,我谁也不怨;若因为出身不好,而不让我考试,真是太遗憾了!

不久,邓公做出重要批示:“准予参加考试”。由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时间在冬季,所以刘源第二年初才收到录取通知书。

1980年2月,在邓公的大力推动下,刘少奇恢复了名誉,刘源也终于盼到了父亲沉冤昭雪。两年后刘源大学毕业,他作为北京师范的高材生,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却选择重回农村,从公社副主任做起,历任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等职。

自1992年起,刘源调至武装水电部队指挥部任政委。此后,历任武警总部、总后勤部副政委等职,并在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上退休。

刘源的人生充斥着常人难以经受的磨砺和曲折,但他作为刘少奇的儿子,却始终坚定信仰、砥砺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