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台山
作者介绍:陈晓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驻台记者。历经香港基本法起草、香港回归、连战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复谈等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在台亲历抗议“两颗子弹”、大陆民航机首次直航台湾、马英九当选、大熊猫赴台和澎湖空难、高雄气爆等新闻事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获得多个奖项。
翟象乾,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大陆记者首次赴台采访团团长,与张学良、陈立夫等均有交往。
情满桑梓话台山
(刊登于《人民日报》1990.06.18 第3版 作者:陈晓星;翟象乾)
台山有幽长幽长的小巷,骑楼上飘飘扬扬的广告显示着这个解放前就有“小广州”之称的县城的古老繁荣。台山有全国第一侨乡的美称,全县人口96万,旅外乡亲逾百万。台城宾馆、园林酒店、乡间小路上,几乎每天都有“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身影。台山有设备一流的学校,塔高百米的电视台,县城内一应俱全的科学技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大学、少年宫,或飞檐翘角,或曲径回廊,或高阔华美,引人驻足。
台山街上匆匆而过的百姓热情地指点着:“这些都是我们在外的乡亲回乡建的。”台山县委书记方庭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台山在外乡亲支援家乡建设文化公益设施达5.7亿港元。”
“旅外县长”伍舜德
1983年春天,旅港乡亲伍舜德站在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土地上,开始实施他多年来酝酿于胸的振兴家乡教育的计划。他首先着手在家乡四九镇耗资500万港元建乡村初级中学——学业中学。记者到学业中学采访时,走上高高的石级,见白色的校舍在青山绿水之间错落有致,校园里鲜花正艳,教室里书声朗朗,电脑室一尘不染……
离开学业中学,沿途又见伍舜德先生捐建的四九文化楼、四九唐虾康乐楼、四九石涧小学教学楼……每一项都是伍舜德先生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整体构思中的一环。当然最精彩的还要数台城远近闻名的文化城了。伍舜德在县城台城建少年宫,建图书馆,建中学,拉开了建设综合性文化城的序幕。他把家乡的消息带回香港,与台山籍乡亲共同磋商,相互勉励,于是志同道合的黄乾亨、黄乾利、黄炳礼、黄浩川等先生也纷纷返回,各有作为,一座文化城在旅外乡亲精心设计、巨资支援下,在内乡亲精打细算、日夜奋战的热情中拔地而起。台山的父母官握住伍舜德先生的手说:我们台山有两个县长,你就是我们的“旅外县长”。
乡老幼赞登叔
雷登先生少年艰辛,是个吃过大苦的人。所以他虽然已经是香港出色的实业家了,但回乡仍住宿乡间、谈于邻里。在家乡喝水,见水中有沉渣,想到家乡因世代盼望喝上洁净的水而取名水步,心中难以平静,到镇政府捐资128万元建水步自来水厂。在乡间行走,见农人割草打柴,想到少年时打柴的劳苦,在山脚下兴建了两座“避雨亭”供乡亲休息。见乡人求医不便,捐100万元建雷登医院,买来救护车,X光仪。县城有他捐建的登屏桥、县侨联大厦、县儿童福利中心、县第一幼儿园,镇里有他建的大厦、公园、华侨之家、敬老楼、球场……村里有文化站、水井、围墙、水泥路,雷登奉献给家乡的是一片诚挚的爱心,家乡人遇到雷登,无论男女老幼,都亲亲热热地称一声“登叔”。
地利人和佳话传
在台山采访,旅外乡亲爱乡建乡的佳话不绝于耳,造福桑梓的文化公益设施目不暇接。旅美乡亲陈荣畅投资800万元开创2000亩果园;旅港乡亲李灼文与家乡合资兴办具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台山纺织厂;旅港乡亲江永康回乡休息恰遇台风,不顾67岁高龄,冲到抗风前线,与乡亲们一道风里泥里用身体守护家园;再看邝文炽先生捐资兴办的溯源电子学校、乃仓中学等已是桃李满枝;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200多台山籍乡亲同心兴建的台山教育电视台灯火通明;李磐石先生创办的磐石电视大学聚集着少年学子,谈笑风生,青春洋溢……台山人把改革开放10年来旅外乡亲为家乡做出的难以尽数的贡献概括为4句话:胸怀神州地,心系故乡情,捐资五亿元(港元),投资五千万(美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