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梅伟强,广东省台山市人。1959年台山一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196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亚非拉美研究室从事非洲历史研究;曾主编《外国史知识》杂志,并为《外国历史名人传》和《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主编之一。1985年起在广东省五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历史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五邑侨乡历史与文化。主要著述、编著有:《世界近代史词典》《五邑华侨华人史》等,曾受聘“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级顾问并荣立二等功,荣获“全国侨联侨眷先进个人”奖。现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汀江小学
端芬是台山的“文化之乡”“教育之乡”,乡民素有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明清时期,文风颇盛,很多村子设有书院、私塾(包括村塾、祠塾,即族学、义学),开启了端芬私塾形式的启蒙教育。晚清时,随着台山侨乡的形成,银钱(侨汇)的大量输入,西方的文化影响日益深入;加之,清政府倡导废科举、兴学堂(民国后称学校),华侨和侨眷群起响应,端芬掀起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汀江小学就是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办起来的,作为汀江小学的董事长,梅炳然的贡献最为突出。
汀江小学所在的六乡,乡民向来重视教育。在汀江圩未建立以前,六乡乡民分两地办起了义学:一在美洋村书馆仔(即村塾,今已改建成“侨乡楼”),一在南安村更铺(今已改建成文化楼)。每地只聘请一位教师,由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混坐在一个教室里,教师逐个年级轮流授课。1920年,六乡要求办新式小学的呼声很高,乡民公推梅炳然为校董会董事长,主持新校的筹建。汀江圩开圩之后,梅炳然将两地的学校合并,假于汀江圩治遒翁之楼房(后为汀江茶楼)二楼设校,定名“汀江小学”。更难得的是,梅炳然还兼任汀江小学的校医,达数年之久,他免费为师生们检查身体、治病防病,深得师生的爱戴,乡民有口皆碑。以后,汀江小学又搬迁至原二十二区区公所旧址,易名为“汀洲小学”。1949年,称端芬乡第七保联合国民学校。1951年,恢复校名汀江小学。1954年迁校汀江基督教堂,与教会办的正德小学合并为校址。1958年,原汀洲小学旧校址(今汀江圩东南角之空地)被拆除,拆下来的铁支拿去大炼钢铁。
改革开放后,汀江小学获得新生。六乡父老昆仲积极倡议建设新的汀江小学,并成立新的校董会促其实现。梅炳然的千金、旅居香港的梅女贞女士,在夫君、香港太平绅士江永安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决心继承和弘扬先父的精神,独捐港币18万元兴建“梅炳然楼”,作为先父的最好纪念。该楼于1991年7月10日奠基,1992年3月8日举行落成剪彩庆典,楼高三层,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有6个教室。旅居美国纽约的乡亲梅树春先生等也纷纷捐款。汀江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表彰梅女贞、梅树春等乡亲捐建新汀江小学作出的贡献,缅怀先贤梅炳然创建汀江小学的辛劳功业,六乡管区(即今村委会)和汀江小学校董会在校园里立有“建校碑文”,勒石永记,以激励来者。碑文全文如下:
汀江小学创办于一九二O年,几经迁徙,至一九五四年与正德小学合并,溯源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它为六乡学子提供就学机会,是吾乡作育英才基地。
八十年代,教室欠缺,海内外乡亲戮力同德捐资,扩建四个教室,缓解当时之需,其后,因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楼,急需重建。校董会仝人于是再发动我海内外乡亲筹募捐款,兴建新校舍,以求教育事业发展。此举,蒙东兴里前贤梅炳然翁之女公子江梅女贞独资捐建一座三层六课室教学楼,命名汀江学校“梅炳然楼”,为吾乡教育事业作出卓著贡献。期间,深得家乡昆仲、旅外乡亲热烈响应,乐解金囊,集腋成裘,重建、重修各一座两层四课室校舍。
建校工程于一九九一年夏动工,一九九二年春竣工,同年三月八日由我县县长暨地方首长揭幕启用。
海内外乡亲慷慨乐善,兴学育才,在建校史上写下辉篇,功德浩浩,乡族同人皆感其德,学子蒙其嘉惠。特将捐款芳名勒石永记,更励来者。
六 乡 管 区
台山市端芬镇
汀江学校校董会
一九九二年春
捐款芳名(略)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台山市“撤并学校”潮流中,汀江小学已并人端芬中心学校(原端芬中学),原校舍办起了幼儿园。汀江小学虽然被撤并了,但作为端芬侨乡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侨校,曾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知识英才,其辉煌的历史以及海内外乡亲作出过的可贵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