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篇词】

1.【开篇词】

00:00
04:11

您好,我是秦宇熙。从今天开始,我会在这里分享 这套2023版人教版大纲为主线的历史及地理背景知识。

请允许我先花几分钟,诠释我的专业背景、经历与学习历史的关系。因为从小受父母阅读习惯的影响,历史书籍贯穿了我无忧无虑的小学到高中理科班的课余生活。我的大学分别是在北京和芝加哥两地学习建筑学。期间,我开始近距离接触中、西方建筑史论课程,所以每当旅行途中参观名胜建筑时,我尝试体会古代建造者的虔诚与敬畏。古代建筑是凝固历史的枢纽,通过研究这些建筑的工艺和绘画内容,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人文面貌等有趣的信息。

当用建筑学的视角剖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时,我会带着一种中西对比和明辨的使命感。在芝加哥学习生活的五年里,我开始大量的阅读宗教-历史-哲学的经典著作。随着跨学科阅读量的积累,这些人文知识如同一个个的“固态箱体”,因缺乏内在关联给我带来不少困扰,许多边界问题也被一股脑的搁置在这些箱体中。

直到,我在哈佛开始读书,这确实是一段很奇妙的经历。思想在这里碰撞,会强化“分离-对抗-筛选-归纳“的明辨思维。我就读的生态修复专业则将我的建筑学背景带入更宏观的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科学技术等领域。如果说建筑学 是 城市化实现的技术路径,那么生态修复则是城市化的法则生态修复领域的学者,不但需要城市规划的具象能力,还需要谨记人在自然道德之下的自我约束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自己能力和天赋的不足,从2018年起,我开始以全景观的方式整理自己过去的知识体系,图片中挂在我书房的历史导览,便是我这些年仍然在进行的成果。这些知识体系由三条文明的时间脉络串联而成,覆盖7000余年的人类文明,而其中黄色的轴线便是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讲述。往上依次会有欧亚大陆的多个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我知道,我仍旧是非常片面的在观察历史,但渐渐地那些曾经封装在“固态箱体“里的困惑,逐渐地流动了起来立场的边界在对比中逐渐淡化,而知识的适用性边界却逐渐分层清晰。这便是我的成长。这些年培养出自己对信息的敏感性,如同金庸小说里修炼了一小部易筋经般,系统地内化了过去20多年所学的文理知识。

以上是我的学习经历和方法。地理是历史的约束条件,气候变迁是历史的推手,而人类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记录者。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以“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地理教材”为主轴,串联起历史的时代背景和约束条件,以帮助大家知其所以然地学习高中历史和地理。


下面来说说这门课的适用性,也就是适用于谁?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认为学习历史和地理的必要性在于他们是人文学科的认知基础,而人文学科为理工科的发展指明方向,因为基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创造力是我们未来立足的核心能力,包括为已到来的人工智能赋予意义。所以视频的内容均适用于高中阶段文理科同学和历史爱好者。

本篇最后,音频所涉及的内容并不一定同标化考试直接相关,但我相信与您一同学习互动的过程,我们彼此都会各有收获,一同成长。

下一节,我会对课程结构设置的意义和目的 做详细的讲解。

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