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孔子罕言利、命、仁。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罕篇》第1、2、3章。
先看第1章,原文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
孔子很少主动谈起有关利益、命运与行仁的问题。
《论语》20篇的篇名,主要取法自各篇第一章开头的一句话,尤其是前面几个字,这些篇名中,最容易引起误会的就是本篇了〈子罕篇〉。既然有〈子路篇〉、〈子张篇〉,为什么不能有〈子罕篇〉呢?那么,子罕也是个人名吗?也是孔子的学生吗?
首先,确实有人,名子罕,但他与孔子无关,子罕是宋国大夫,年纪比孔子至少大了三十岁。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是西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弭(mǐ)兵之会,主张各国都减少军备,去除武力。子罕公开反对,他认为武力军备是不可少的,“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就是:军事武力是要压制邪恶之人,而彰显礼乐教化的。
其次,本篇名为〈子罕〉,是因为首章的内容是“子罕言”就是:孔子很少谈论什么。“子”是指孔子;“罕”是指很少。
现在,看看孔子罕言什么。
我们在《论语‧述而篇7.21》介绍“子不语”那一章时(第76集),说过“言”跟“语”这两个字不同用法:“言”是自己主动谈起;“语”是与人对话、讨论。那么孔子为什么很少自己主动谈起利、命、仁这三个题材呢?
先看“利”。
先别说“小人喻于利”(〈里仁篇4.16〉),一般人听说有利可图,都会竖起耳朵,想知道有什么发财捷径;好利,也是人的自然本性,正如孔子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篇4.5〉)一样。但是,世间之利永远是僧多粥少,既不可能让人人满足,也不可能做平均分配,因此,有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获利而忘记道义;也有些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13.17〉),为了个人利益而耽误了众人之事,甚至国家大事。
多谈利益的话,难免使人心浮动,误入歧途,所以孔子少谈“利”
其次,孔子为什么少谈“命”呢?
在《论语》一书中,“命”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命运,二是天命。
以命运来说。
所谓人各有命,是无可奈何的事,像颜回与冉伯牛二人,德行卓越,但都不得长寿。世间有些人既富且贵,更多的人既贫且贱,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这其中显然有命运的成分,谁能说得清楚?多谈命运,只会制造困惑与不安,使人忽略或遗忘自己主动积极的力量。
再以天命来说。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2.4〉),又说君子必须“知天命”与“畏天命”(〈季氏篇16.8〉)。在《论语》一书,“天命”一词,就只出现这三次,那不是罕言吗?试想,孔子如果到处向人宣讲天命,肯定人人皆有此一天命,是人生必须努力去实践的使命,结果呢?他很可能被视为好心的宗教家,或是妖言惑众的骗子。
再看第三点,孔子为什么少谈“仁”呢?
“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109次,在数量上算是不少的,但大多是弟子或别人提问,由孔子来回答,这是因材施教的做法。孔子本人直接谈“仁”的,只有10章左右,为什么他少谈“仁”呢?因为“仁”是个人的人生正路,需要依个人的情况来考量,若是泛泛谈论,很难让听者了解重点。
结论是:孔子罕言利、命、仁,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其次,看〈子罕篇〉第2章,原文是: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意思是︰
达巷地区有人说:“伟大啊,孔子这个人,学问真是广博,没有办法说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这话,对学生们说:“我要以什么做为专长呢?驾车吗?射箭吗?我驾车好了。”
由本章可知,孔子当时以博学而为人所知。他自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博学多闻方面,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以致于大家觉得他每一方面都懂,而说不出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这是因为世间所谓的专家,都是专于一门学问或一种技艺的,很少有像孔子这样的人。
孔子听到这种传言之后,对弟子们说的话,有些幽默的味道,他举出六艺中的两种:射箭与驾车。这两种比较容易吸引眼球,就像今天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很多人瞩目,譬如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乘飞机到了一个大都市,出机场时,看到人山人海,他心中惊喜,以为是来欢迎他的,结果弄错了!他们是来欢迎一位同机的歌星。
由本章也可以知道,孔子精于驾车与射箭,他说,考虑选择驾车为专长。孔子身高1米92,驾车时,雄姿英发的气势,是足以让人侧目的。
最后,看〈子罕篇〉第3章,原文是:
子曰:“麻冕(miǎn),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意思是︰
孔子说:“大夫的礼帽以麻织成,这是礼制的规定;现在大家都戴以丝织成的礼帽,这样比较节省人力,所以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磕头,升堂后再磕头,这是礼制的规定;现在大家只是升堂后再磕头,这样显得不太恭顺。所以,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合,我还是赞同要先在堂下磕头。”
本章谈到在遵守礼制时,要考虑什么?考虑两点。
第一、是原有的规定:像麻冕与拜下。
第二、是变通的办法。
譬如,在所戴的礼帽方面,可以考虑简约与方便,这一方面可以配合大家的做法。但是在拜下与拜上方面,则孔子认为拜见国君时,磕头两次的规定仍在,就不应只磕头一次,所以,他与大家不同,自己依然遵守礼制。
他在〈八佾篇3.18〉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他的做法被人评论为讨好国君,有“谄媚”之嫌。本章内容,在今日只能想像了,重要的是:做任何事,都要自己思考清楚,服装可以简便得体;礼仪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敬重。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孔子自信有天命。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祝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多多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麻冕(miǎn),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