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杨、柳|「百步穿杨」还是「百步穿柳」?

43、杨、柳|「百步穿杨」还是「百步穿柳」?

00:00
14:23

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来谈谈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百步穿杨」。
一 
 
「百步穿杨」按字面意义,是说有人在百步以外射箭,可以射中杨树的叶片。表示射箭技术很高,箭法精准。《三国演义》第53回写道:刘备命关公取长沙,长沙的守将是三国时骁勇善战的名将黄忠。关公两日战黄忠不下,十分焦躁,隔天再度与黄忠交马,战不到三十余回合,黄忠诈败退走,关公赶过来…将近吊桥时,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头盔上丝织的缨带根上。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说明黄忠很会射箭、箭法神准,关公心知黄忠这次是故意放水,否则自己早已丧命黄泉了。



除了章回小说,历代都有「百步穿杨」的诗句。举唐宋诗为例:唐•周昙《春秋战国门•苏厉》诗:「百步穿杨箭不移,养由堪教听弘规」,诗歌所写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苏厉,他最早以「百步穿杨」比喻箭法高超的人,因此也成为了成语「百步穿杨」的创始人。另一首唐诗为释智圆的《湖居感伤》:「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杨」,前句的「得桂」即「折桂」,是科举时代指考取进士之意;后句即射箭百发百中。唐•刘商《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诗:「六艺从师得机要,百发穿杨含绝妙」,也是「百步穿杨」之意。

宋代陈造《再口占次韵》诗:林舍人作射,得肠银…「横草定铭鞮汗石,穿杨新赐上方银」,说明林舍人射箭技术也是「穿杨」之流;王十朋的《泮宫杏花乃阎紫微为教官时所植复用前韵》诗:「穿杨百步间,妙不毫厘差」,也在讲述射箭的准度毫厘不差。

三 
杨树(Populus L.)是杨属的植物,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7种,也有很多变种、变型和引种的品系。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绿化的主要树种。杨树生长迅速,高大挺拔,枝条和柳树比较有扬起之势,所以得名为「杨树」,「杨」字与「扬」字读音相同,「杨树」就是「扬树」,表示树冠高扬的一类树。杨属植物大多是落叶乔木,树干通常端直。叶互生,多为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在不同的枝上常为不同的形状,齿状缘;叶柄长,先端大多有腺点。葇荑花序下垂,常先叶开放;雄花序较雌花序稍早开放,雄花有雄蕊4-多数,花药暗红色,花丝较短。蒴果2-4(5)裂。种子小,多数。种子微小,基部围有多数白色丝状长毛。杨树在中国多分布在北方或西北,属于寒冷地区的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树种。
 

杨树

柳,或柳树,是对柳属(Salix)植物的统称,本属世界约520多种,主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寒带次之,热带和南半球极少。我国有257种,122变种,33变型,各省区均产。乔木或匍匐状、直立灌木。叶互生,叶片通常狭而长,有锯齿或全缘;叶柄短。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蕊2-多数,花丝长;雌蕊由2心皮组成。蒴果2瓣裂。种子微小,基部围有多数白色丝状长毛。柳树属生态幅度较广的植物,喜光,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但一些种类也耐旱和耐盐碱,在条件较恶劣的地方能够生长,在立地条件优越的平原沃野,生长更好。柳树类的分布从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华中,到温、寒带的华北、西北、东北都有。江南的文士能见到的杨柳科植物,只有柳类。
 
柳树
 
四 
「杨」(Populus spp.)和「柳」(Salix spp.)虽属同科植物,但形态特征有差异:柳叶狭长柄短,而柳树叶阔柄长,极易从外观辨别。以常见的垂柳叶而言,树叶细长,宽度约仅1厘米;杨树心形至卵状三角形,宽度8到10余厘米,叶面积远比柳树大得多。百步以外射箭,射穿杨叶,当然也算准,但如果能射穿柳叶,岂不更神准?以植物学的观点来说,要表示射箭技术高超,箭法精准,「百步穿柳」比「百步穿杨」更恰当。


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西周策》有一段苏厉劝说白起称病退兵的话:「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苏厉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大哥是苏秦、二哥是苏代。苏秦死后,他和苏代成为燕国的大臣。这段话是苏厉告知秦国名将白起,说作战虽然已经胜利数次,但就好像射箭一般,前面已经射中九十九次,体力会有所下降,最后一箭不一定能射得准。用来比喻白起虽然前常常打胜仗,但这次若攻打魏国不成,则会功败垂成。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引用《战国策》的文句,原文也是「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这段话中形容射箭百发百中的词语都是「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是「柳叶」而不是「杨叶」,箭法精准说成四字成语应该是「百步穿柳」,而不是「百步穿杨」。

六 
杨树多分布在北方。从先秦到明代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文人对「杨」和「柳」二字的概念都混淆而不清。特别是没有杨树分布的江南地区,一辈子都没看过杨树的江南人士,大多杨柳不分。

杨柳不分的诗文证据:历代杨、柳不分,称柳为杨的诗文很多,如唐代王维《早春行》诗句:「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李白《送别》诗句:「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和宋代宋祁《农歌》诗句:「折杨时动笑,鼓腹自成嬉」,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别离时折柳枝相赠,而不会折杨枝,上述三首诗的离情叙述,所折的「杨」指的都是柳树。

枝条下垂的杨树,指的当然是垂柳,例子也很多,如唐‧刘禹锡《杨柳枝》:「城外春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和别离有关的「垂杨」树当然是柳树。

「杨花」之「杨」其实是柳树,「杨花」之「花」也不是真正的花。柳树清明节前后果实成熟开裂,释放出具白色长毛的种子,随风飘逸,谓之「柳絮」。古人不察,以为白色的柳絮是花或花瓣,沿习称之为「杨花」。下列著名诗人的诗句所说的「杨花」均指「柳絮」:唐‧王维的《送丘为往唐州》:「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和唐‧杜甫的《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等。苏轼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形容别离眼泪的「杨花」是柳絮,意指柳树。

以上五例说明,在这些诗词作者脑海中,「杨」和「柳」完全是同一种植物,「杨」「柳」是可以互相交换称呼的。但是还是有细心的学者知晓二者的区别,如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卷十二说:「杨、柳亦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迥不相侔,诸家多混称之」,也说柳叶狭长、杨叶圆阔,还说很多人搞不清楚。「古诗南杨北柳,本属二物,其合称杨柳者,盖兼杨与柳言之,非谓杨即柳、柳即杨也。旧注错互,乖物性也」,杨和柳本来就是两类植物,说「杨即柳」或「柳即杨」是不正确的。
 

七 
既然原始的典故是「百步穿柳」,怎么后来会变成「百步穿杨」了呢?

在班固撰写的《汉书》〈枚乘传〉中,也引用《战国策》所载养由基善射的典故:「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故事和词句和《战国策》、《史记》大体相同,但《战国策》和《史记》中的「柳」字已经被改成了「杨」字。和上述多数的文人一样,连着名诗人王维、杜甫和苏轼都杨、柳不分了,班固和这些诗人一样,认为「杨」就是「柳」,两者是同一种植物。因班固《汉书》的引述,「柳」说成了「杨」,从此以后,诗词小说就「百步穿杨」下去了。
 
 
八 
「杨」和「柳」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柳叶狭长柄短,而杨叶阔柄长,极易从外观辨别,本不该被混淆。杨叶远大于柳叶,在百步外射箭,射中杨叶比射中柳叶容易。原始文献《战国策》和《史记》形容「善射者」「百发百中」的,也是「柳叶」,后来的诗文引述使用的成语却是「百步穿杨」。原因是历史上大多数文人,特别是没有杨树分布的江南地区的文人,不明白杨树和柳树不同,对「杨」和「柳」二字的概念混淆不清,认为杨就是柳,柳就是杨。班固《汉书》中,引用养由基善射的典故,把原始文献《战国策》和《史记》中的「柳」改成「杨」,本来应该是「百步穿柳」的成语,就变成「百步穿杨」流传下来了。


好了,「百步穿杨」的由来,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课,我将带领大家从植物的角度,去探究小说《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