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道心:拔本塞源的心传观

人心道心:拔本塞源的心传观

00:00
15:56


11 人心道心:拔本塞源的心传观


您好,我是黄向军。我来继续为您浓缩王阳明《传习录》的思想精华。

在前面,围绕《传习录》思想主轴的四个要点,我为您补充了两个要点:“知行合一”思想,以及“勤学”思想。这一次,我来聊“拔本塞源论”思想。这个思想证明,王阳明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拔本塞源”,这句话来源于《传习录》中卷的第一篇文章《答顾东桥书》。顾东桥是王阳明的一个学生,他有很多的想法要请教老师,就写了一封信。王阳明为了回答他的问题,就写回信。请注意,在古代,没有EMAIL或者微信,思想交流,很不容易。所以,书信往来,就成了表达思想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信件内容如果写得特别的好,就会被相互传阅。《答顾东桥书》是被广为传播、广为传颂的一篇名篇。

据现代的学者研究,这封书信的写作年代应该是王阳明54岁写的。王阳明一生就活了57岁,这个时间点说明,《答顾东桥书》这封信反映的是王阳明晚年成熟的集大成时期的思想。在这个文章中,王阳明最核心的一些观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全面得到正面阐述。这封信件最后的一大段,就是这个“拔本塞源论”。就是说,这封信面面俱到,全面、认真、详细。我个人认为,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如果想感受儒家的精髓核心,又想只读一篇古人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非《答顾东桥书》莫属。《答顾东桥书》,可以全面代表儒学精要。

既然如此,“拔本塞源论”讲的是什么呢?

原文开宗明义说:“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意思是说,圣人有个“拔本塞源”的思想,很长时间没人明白了,这样一来,很多想学儒家也想当圣人的人,越来越摸不着北,事实上成为了蛮夷,还自以为是学做华夏人,很可伶。你看,很明显的,“拔本塞源”论,探讨并弘扬的是华夷之辨。王阳明想重新把儒家思想根源的“华夷之辨”进行梳理。在这里,王阳明提出问题,究竟“华夷之辨”的核心标准,在哪儿呢?怎么就是“华人”?怎么就是“蛮夷”呢?下面,我把这段文字的思想大意,用现代大白话,聊给你听。

王阳明认为,最早的人类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状态。人和人之间,这就是兄弟姐妹,你帮我,我帮你,相亲相爱。现当代人,如何理解原始共产主义历史阶段的呢?一般而言,上古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环境太恶劣,到处都是野兽,群居的人类如果我不帮你、你不帮我,如果不真心相互帮助,必定一个个全完蛋。但不管怎么说,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我、都有自己的人生,但是任何人的小小自我,都不局限于自己的肉体,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被看作是自我分内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心理心态,导致的社会运转状态,王阳明称之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情,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随其万物一体之念”。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心理状态上,都把整个天地万物,看做是你我的一大家子,相互之间,你我就应该从心理上,发自内心地一家人互相相亲相爱。王阳明所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

这种生命状态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就形成自然而然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说,在相亲相爱的基础之上,再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运转秩序。王阳明认为,这种运转状态,才对头。为啥这个状态才对头呢?因为,人类社会毕竟不是猴子群,像猴子那样直接打起来,互相硬抢猴子王位,太动物啦。尽管人类也要争、也要斗、也要打,但社会有社会的文明秩序,例如,搞搞民主选举投票决胜负。社会游戏规则还是要有的嘛,有规则,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地发展下去。在王阳明看来,在有规则的社会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来构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所以你看,王阳明的看法,特别社会主义。请注意,这种理想,其实这是中国人上古以来就有的理想。孔子在《礼运》这篇文章中讲的大同思想,就是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思想的源头。

王阳明说,在古代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小我,这种私我,越来越兴盛。这些人追求小集团、小团体的少部分人的私人利益,一开始呢,明面上还打着各种仁义道德的旗帜。啥旗帜呢?例如春秋五霸,就是维护大周朝统治制度的旗帜,事实上称霸天下。请注意,王道和霸道,是不同的。真正的王道,可谓是真共产主义,而霸道这件事儿,可谓是表面的共产主义,假的。实质维护小集团的利益,表面追求普世价值的,就叫做霸道。但是久而久之,自由民主的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撸起袖子、抡起拳头,对利益明抢豪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这样了。在王阳明看来,从真王道,变霸道,再变强盗,这不正是世风日下吗?

很明显,人和人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这种关系状态,是每个人追求个性、追求自我、追求内心造成的。人人都追逐“顺心意”,似乎很正当,但是,顺的是什么啥心意呢?顺的都是动物性的欲望嘛。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的欲望无底洞状态,内部斗争不已。如果让无底洞的欲望主导社会,人类一定最后把人类自己给毁灭掉。

其实,“顺心意”原本是正确的,只不过,要看一看,真正主导你我心灵的心意,是个啥。如果是动物本性,那就变成了顺从欲望;如果是人性的心灵本能,那这就是顺从人性的“顺心意”。王阳明认为,真正人性的作用,必定表现为相亲相爱的。所以,儒家的圣贤之所以对别人好,之所以行动上相亲相爱,那是因为,圣贤们原本就是为了顺从他自己内心的相亲相爱的人性心理。所以,主导你我心灵的心意是个啥呢?这才是关键。

请注意,儒家从来不主张消灭心灵内在的真我,恰恰相反,儒家追求真我的醒觉与解放。同样的,儒家从来也不主张消灭情感,恰恰相反,儒家追求真性情的释放与满足。只不过,每个人真正的我自己,不是由欲望构成的心灵,而是由性情构成的。所以,顺着真性情构成的这个真我去行动,必定会发挥相亲相爱的作用,进而就会促成社会本身的运转转向,让人类不断地转向“大同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儒家反对墨家那种把理想目标与实践方法混为一谈的做法。“大爱无疆”是理想,非常好,非常对。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大爱无疆”当做实践的方法。在实践中,“爱有差等”的原则,才能让有限的力量,实实在在从身边落地。

总之,人人相亲相爱,是理想;在实践中,不能盲目去做东郭先生。能让自己的生命现状,变成这个样子的内在真我,就对头了。以上内容,是王阳明“拔本塞源论”大致的意思。这个思想,既跟孔子的“大同世界”思想相结合,也和孟子的“爱有差等”思想相结合,还和整个宋明理学相统一。

总体上看,王阳明这个思想,完美诠释了宋明理学一个重要的词汇“十六字心传”。啥是“十六字心传”呢?理学在宋代刚刚建立的时候,整个儒家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儒家经典,由《五经》或者号称由《六经》构成,内容又多又复杂。但是《论语》中讲“吾道以一贯之”,孔夫子所传承的中华上古思想,贯穿着基本的思想内核。既然如此,这么复杂的《五经》中一贯的思想内核,是啥呢?宋代建立的理学认为,这个统一性的思想内核,不是孔夫子发明的,而是从尧、舜、禹一路传承下来的。这个所要传承的内核,是记载在文献中的。记载在哪里呢?记载在《尚书》这本书中。《大禹谟》里记载的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这十六个字,被宋代人看做是尧舜禹一路传下来到孔子,是中华上古文明的核心。

当然了,现当代学者发现,《大禹谟》这一部分,是伪书。也就是说,是秦汉之后,后人编出来冒充《尚书》的一部分,用来骗取荣华富贵的。不过呢,宋代的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而且,《尚书》中还有秦汉之前流传下来的内容。从内容上说,这里的十六个字,伪造得很逼真,非常能够反映秦汉之前的思想味道。就是说,文字上,是伪造的;思想内容上,还挺香。所以,从宋代开始,宋明理学重视这十六个字,借着对这十六个字传递思想的解读,确立理学的儒家思想根源,这个理论路径,很有特色。

啥是“道心”?啥是“人心”?人心之中,哪一颗心才是真正的真我呢?可以说,“拔本塞源论”可谓是王阳明对“十六字心传”进行解读,跟整个宋明理学以及整个儒学,紧密团结在了一起。

总之,如果把《传习录》思想主轴看做由四个要点构成,那么,“拔本塞源论”可谓是这个主轴思想茁壮成长的地基和土壤。这个思想,确保了王阳明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为啥要强调阳明心学的儒家正统性问题呢?因为,很多人批评心学,说它跟佛教的禅宗很像。这是咋回事呢?下一次聊。

我是黄向军,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