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茱萸_hey 兄弟好久不见,你在哪里?王维兄:我在登高插茱萸!

24、茱萸_hey 兄弟好久不见,你在哪里?王维兄:我在登高插茱萸!

00:00
15:16

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讲讲古人在重阳节一定会佩戴的茱萸。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意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到兄弟们头上插着茱萸登上高处,会因为少我一人而感到遗憾吧。


王维少年时期,十七岁的时候就写下这首优秀的诗篇,当时独自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他的故乡是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山东」。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王维在异地还念他的兄弟。


九九重阳的来源和习俗: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代,有个人叫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桓景被告知:「九月九日,你们家乡会有大灾难,请务必缝制深红色布袋装茱萸绑在手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可避此祸。」桓景照着做,事先准备好茱萸囊和菊花酒举家登山,晚上回家一看,见家里所有的鸡犬猪羊都已暴死。据说,重阳登高避疫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了。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会登高,并佩带茱萸、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难。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行,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大雅事。


重阳节的习俗:第一,要佩带茱萸;第二,要饮菊花酒;第三,须登高郊游。


问题是,要怎么配戴茱萸呢?


首先载录九九重阳来源的《续齐谐记》是这样说的:「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规定以红色布袋装茱萸绑在手臂上。所以用袋子系在衣袖上,是第一说。但公元713年编纂的《风土记》却这样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茱萸的羽状叶或茱萸的嫩枝是插在头上的,这是第二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插在头上的。应该说,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配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方法可以是作成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在手臂或衣袖上;也可以是插枝叶在于头上,视地方习惯不同而异,不同朝代可能也有不同。


唐代以前的先秦所提到茱萸之文献,有《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等。


《楚辞·离骚》之「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中,椒指花椒,樧即今日所称的茱萸。前句以椒比喻原应为忠臣或贤才之人,却变得专横、谄媚又傲慢。后句是暗讽昔日之贤才,今日却不能恪守原有志节,沦为如茱萸香袋般只供装饰之用。茱萸在此是香料。


《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中,茱萸都是作为食品调料的香料。如汉·张衡《南都赋》:「若其厨膳,则有……苏蔱紫姜,拂彻膻腥」,大意是说到饮食,则有紫苏、茱萸、紫姜等作调料,能去除膻腥之味;西晋·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郡疆域之内,「其园则有蒟蒻茱萸,瓜畴芋区」,说园内栽植有蒟蒻、茱萸、甜瓜、芋等菜肴。其余如魏·曹植之《浮萍篇》:「何意金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晋·孙楚之《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梁·何思澄枝《拟古诗》:「故交不可忘,犹如兰桂芳。新知虽可悦,不异茱萸香」;陈·江总之《宛转歌》:「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茱萸都是香木、香料。

《全唐诗》有119首诗提到茱萸。所有茱萸的诗,只有少数如王绩《食后》诗句:「葛花消酒读,萸蒂发羹香」是香木外,其余大多与九九重阳节有关,且茱萸和菊花在同一首诗出现。如王绩的另一首《九月九日》诗:「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避早寒。」其余各首诗茱萸多属九九重阳节诗,如权德舆的《酬九日》诗:「重九共游娱,秋光景气殊。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杜甫的《九日曲江》诗句:「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和杜荀卿的《舟行即事》诗句:「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等,不胜枚举。



至于唐诗中,茱萸的佩戴法,是戴在手臂上,还是插在头上呢?详细观察,发现大部分唐诗,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相同,茱萸是插在头上的。如耿湋的《九日》:「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欧阳詹的《九日广陵同陈十五先辈登高怀林十二先辈》:「泛菊聊斟酒,持萸懒插头」等。但也有少数如李颀的《杂兴》诗:「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配囊。善恶死生齐一贯,只应斗酒任苍苍」,提到重阳节这一天,是把茱萸放在香囊里面,佩戴在手臂或衣服上。


唐代以后的诗文,以宋代而言,诗词的茱萸,大都与九九重阳节或秋天有关,也常与菊花一同出现,如韩琦的《重九会光化二园》诗:「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苏轼的《西江月·重九》词:「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第一句的「黄花」就是菊花;和黄庭坚的《清平乐·重九》词:「休推小户。看即风光暮。萸粉菊英浮盌醑。报答风光有处」等,都是九九重阳节,且茱萸和菊花并提。其他还有许多和九九重阳节相关的茱萸诗句,如王炎的《和陆簿九日》:「西风拂面饮微酣,小摘茱萸手自簪」;周必大的《送邓曹根移帅扬州》:「遥知九日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须红」等。


宋代以后的元代、明代,一直到清代的诗文,提到茱萸的诗词,多与九九重阳节有关。如清·张维屏的《晓发武昌》诗:「节候过重阳,一沾楚岸霜心劳身转健,不必配萸囊」;蒋智由的《九日》诗:「陟巘盘崖徒想象,传萸拔菊任因缘。人生国乱真愁绝,佳节身逢亦可怜」等。

古代诗文中,称作茱萸的植物有三种:


1. 山茱萸科的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对生,纸质。伞形花序;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瓣黄色。核果长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至紫红色。果实称「萸肉」,红色呈浆果状,称「红萸」、「赤萸」,唐·张籍《吴宫怨》诗句:「茱萸满宫红实垂,秋风袅袅生繁枝」,和司空曙《秋园》诗句:「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两诗红色果实之茱萸,说的是山茱萸。


                                                            山茱萸


2. 芸香科的吴茱萸(Evodiarutoecarpa [Juss.] Benth.),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覆盖有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全株有刺鼻的气味。奇数羽状复叶。花为单性,雌雄异株,聚伞状圆锥花序,生于顶部。花小,呈黄白色。是古今重要的药用植物,古时栽植专供药用。提到医药相关字句的茱萸,应当是吴茱萸,如宋·朱松《茱萸》:「近墟买茱萸,枯颗出药囊。」


                                                                吴茱萸

3. 芸香科的食茱萸(Zanthoxylumailanthoides S.etZ.),落叶乔木,全株具有特殊香味。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羽状复叶,小叶密布透明油腺。食茱萸的幼芽及羽状复叶嫩叶知叶轴常呈紫色,诗文常称之为「紫萸」或「紫榝」,如宋·杨万里的《谢亲戚寄黄雀》诗句:「甆瓶浅染茱萸紫,新知亲宾寄乡味」;唐·薛逢的《九日雨中言怀》诗句:「单床冷席他乡梦,紫榝黄花故国秋」。


                                                               食茱萸


山茱萸枝叶并无特殊香气,吴茱萸全株有刺鼻的臭味,两者都不是香料,都不具去邪效果。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其嫩叶片具有强烈的香气,能去除牛羊猪肉的腥膻味;古代亦用来避邪。因此,历代诗文提到的香料,及九九重阳节配戴或插在头上的「茱萸」是食茱萸。


大部分诗文所称的茱萸指的是食茱萸,嫩心叶或幼苗时期之幼嫩部分可食用,所以称之为「食茱萸」。根据现代研究,食茱萸的营养价值很高,可说是蔬菜之王,幼嫩可食部分含有高量的钙、铁质、维生素C,钾含量多达640毫克(食物钾含量若超过300毫克即属高钾),多吃食茱萸,对稳定血压有帮助。


食茱萸全株香气浓郁,古人取其嫩芽及果实当作香料,以「去鱼、肉之膻腥味」,食茱萸除作为香料,亦有杀菌、消毒效果,即「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食茱萸有去水中瘟病的作用。


                                                                 食茱萸果实


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中医药材,从树皮、果实、叶、根都有不同药效。《本草纲目》记载,食茱萸性温、味辛苦,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能消积食、治寒热。现代研究显示,食茱萸还有预防痛风的保健功效:食茱萸中的多酚类植化素,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降低尿酸,预防痛风。


食茱萸枝叶香味浓郁,古人常用来作避邪之物,从汉朝开始,人们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用绛囊盛食茱萸系于臂上,或插食茱萸于头上,登山饮菊花酒,以消除厄运、避开恶气。古人也相信「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也」,故用来辟邪。在室内悬挂食茱萸可避疫,在房前屋后种食茱萸,也有「除患害」之效。食茱萸之古今用途实在罄竹难书。


好了,下节课我将为大家讲讲昙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