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仙人掌_唐诗宋词里的仙人掌,到底长什么样?

27、仙人掌_唐诗宋词里的仙人掌,到底长什么样?

00:00
14:03

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讲讲唐宋诗的仙人掌。


常见的仙人掌植物(Opuntia spp.)属于仙人掌科。是丛生的肉质灌木,高1.5-3米。上部分枝扁平,宽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呈绿色至蓝绿色,近地面的枝茎圆柱形。叶退化成坚硬的黄色刺。花着生在扁平枝上,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绿色;花被多数,有黄色、鲜红、紫等各种颜色。仙人掌类植物外形奇特,花色艳丽,种类繁多,栽培繁殖技术简单,在全世界各地都栽培作为观赏植物。


仙人掌科(Cactaceae)是个大家族,有1402000余种。其中多数种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或乔木状植物。茎肉质,呈球状、柱状或扁平掌状,有些集生成簇外型呈珊瑚状。植株大小因种的不同而异,小的高仅数厘米,大的高可达20米。叶常退化,早期存在,不久脱落,仅少数种类有正常的叶片。花通常为两性,白天或夜间开放;多数种类有长花萼筒;花被片多数,色艳丽;花被最外层花萼状,向内渐次形成花瓣状,颜色有紫红、深红、洋红、黄色、蓝色、白色等多种;雄蕊多数。果常为肉质浆果,种子多数。大多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沙漠或干旱地区;少数分布在高纬度的加拿大,以及海拔3000米积雪的高寒地区。



仙人掌植物具有很多特性,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首先,沙漠地区授粉生物稀少,大多数仙人掌能行无性繁殖,一片小茎块放进土中就能生根成长为另一株仙人掌。


第二,本科植物茎部演化成肥厚肉质状,是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茎内的薄膜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被称为多肉植物或多浆植物。茎部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流失。此肥厚多肉茎的性状是为适应沙漠缺水的气候,而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小刺,也是为了减少水份流失,亦能作为防卫武器,阻止动物啃咬吞食。根系分布广,有快速吸收水分的能力,在短暂的降雨后能立刻吸足水分。有的种类能利用体表的刺毛在夜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第三,大部分仙人掌类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与其他植物不同,气孔白天关闭减少组织内水分的蒸散,夜间开放吸收二氧化碳(CO2),以苹果酸形式储存在细胞的大液泡内,白天苹果酸脱羧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径首先在景天科植物中发现,因此被称为景天酸代谢(CAM),这种代谢方式能够使仙人掌类植物减少白天的水分散失,能够更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仙人掌类植物原产墨西哥东海岸、美国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南美洲北部。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仙人掌类植物被航海的海员当成稀奇物种,从遥远的美洲带到了欧洲。自那时期以后,欧洲成为了美洲以外第一个种植仙人掌的区域,从英国的伦敦、荷兰,再传布到法国,很多出版刊物登载仙人掌,让欧洲人认识到这类植物。因为仙人掌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与一般的植物截然不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把仙人掌当做观赏物,以「观赏植物贵族」看待仙人掌类植物。


仙人掌传入中国的时间在明末。明朝时期开放海关,利用中国特产的商品绸缎、茶叶、瓷器等,进行海外贸易,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由于贸易较为自由,仙人掌被当做稀奇的植物,被日本倭寇带到台湾。由于仙人掌具有的独特性,很快就从台湾传入了大陆。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当政时期的明朝末年,《滇志》中便记载,首先由云南人刘文征引种仙人掌到云南。过了不久,与云南相邻或是距离比较近的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因为温度适宜,也成为仙人掌的种植地。


本科植物外形奇特,除栽培作为观赏外,还有其他的用途。


经过研究之后发现,仙人掌也有治病的效用,在欧洲各个国家成为观赏物,在中国却成为药用植物。明时期的《本草求原》、清代的《陆川本草》均有记载仙人掌的效用。仙人掌在中国作为药用植物,详细记载在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该书刊于1765年,收录《本草纲目》一书所未载,或已载而未备,或虽备而有误的药物。书中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的功效。外用主要治疗疔疮肿毒,内服治疗胃痛、痞块腹痛、急性痢疾、肠痔泻血、哮喘等病症。


                                                                  仙人掌

有些仙人掌类的果实有丰富的养分和维生素,吃起来清香甜美、鲜嫩多汁,可作水果食用。嫩茎可作蔬菜或制成蜜饯。也可以用鲜果加工制成罐头或酒精饮料,也可加蜂蜜、鲜奶冰块打成果汁,或做成冰淇淋风。


仙人掌的肉质茎片中含有大量对牲畜有用的综合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其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因此,墨西哥许多干旱地区成片种植仙人掌作饲料用,成为牲畜的饲料来源。仙人掌也可以与其他饲料配合,喂食养牛、羊、猪等牲畜,研究结果显示仙人掌类植物作为饲料,饲养牲畜效果很好。


唐、宋时期,诗文中出现有「仙人掌」或「仙掌」的叙述:


《全唐诗》有30首以上的诗提到「仙人掌」或「仙掌」,其中有约有半数诗的「仙人掌」与陕西华阴县的华山有关,如宝牟《晚过敷水驿却寄华州使院张郑二侍御》诗句:「仙人掌上芙蓉沼,柱史关西松柏磁」,描述在华州(华阴县)山上的「仙人掌」;方干《赠华阴隐者》诗句:「少微夜夜当仙掌,更有何人在此居」,写给住在华山的隐士;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诗句:「青袍仙掌下,矫首凌烟旻」,记华阴的「仙掌」。《黄鹤楼》诗的作者,唐代崔颢《行经华阴》的诗句:「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武帝祠在华山上,因此,四首诗都是记述华山之景物「仙人掌」。清代纪炅的《登华山未至莎萝坪而返》诗:「云气遮山腰,半入仙人掌。萦怀数十年,兹晨慰景仰」;李调元的《仙人掌》:「应是巨灵仙,遗得拓山手。捧出太华莲,长献西王母」,两诗提到的「仙人掌」也与华山有关。


其他约有半数诗的「仙人掌」与华山无关,如权德舆《奉和太府韦卿合老左藏库中假山之作》诗句:「春山仙掌百花开,九棘腰金有上才」;许棠《陪友人夏夜对月》诗句:「轮移仙掌外,影下玉绳西」;韩偓《露》:「五色呈祥须得处,戛云仙掌有金盘」诗句,描述华阴、华山之外不同地区的「仙掌」、「仙人掌」。


《全宋诗》中,「仙人掌」大多与华山无关(十三首中有十一首),如蔡沉的《武夷山中四首 其二》诗:「仙掌神所刓,石崖天与齐。月华结清梦,啁哳闻金鸡」,讲的是武夷山的「仙掌」;杨万里的《残雪》诗:「残雪堆成山数丛,悬崖幽窦玉玲珑。如何借得仙人掌,擎取琼瑶三四峰」,其「仙人掌」也和华山无关。其他宋代诗文的「仙人掌」诗句有:文同《子平寄惠希夷陈先生服唐福山药方因戏作杂言谢之》:「有时嵓头倒垂三尺壮士臂,忽然洞口直举一合仙人掌」;邓肃《道原惠茗以长句报谢》:「榴火雨余烘满院,宿酒攻人剧刀剑。李白起瞰仙人掌,卢仝欣覩谏议面」,也是华山以外的「仙人掌」。


宋诗中只有少数诗说的是华山的「仙人掌」、「仙掌」,如晁补之《游华岳归道中望仙掌》诗句:「深岩踏遍寻归路,仙掌依然在碧虚」。


更有人用「仙人掌」来描述棕榈成丛未展开的花序模样,如唐庚的《棕花》诗:「斫破夜叉头,取出仙人掌。鲛人满腹珠,鲷鱼新出网。」


既然仙人掌类植物都原产中、北美,在1492年哥伦布还没有发现美洲之前,旧世界的欧洲、亚洲是见不到仙人掌科植物的。此时距唐诗撰写的时期(公元618-907年)还有900600年,距离宋代(公元960-1270年)也还有500200年,可以知道唐宋诗词所提到的仙人掌,绝对不是今日到处栽培观赏的仙人掌类植物。连1644年以后写就的清诗,所言之仙人掌也多非仙人掌科植物。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仙人掌」,又称「仙掌」,在唐诗中常专指陕西华阴县之西岳华山之东峰,指掌状之山石景,也是当地的地名。「峰侧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俱备,人呼为仙掌」,今日观之,指掌之形还在。《全唐诗》的「仙掌」或「仙人掌」,有一半说的是此华山仙人掌状地景。宋代之《全宋诗》,却只有少部分诗的「仙掌」或「仙人掌」是指华山东峰的仙掌。但历代诗中,都有专指华山「仙掌」或「仙人掌」的诗篇。


古籍的「仙掌」或「仙人掌」,特别是宋代以后的诗,很多是诗人在各地所见到之形如手掌或手指的岩石地形景观。好了,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