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全传》之〈伴驾南巡〉4

《纳兰性德全传》之〈伴驾南巡〉4

00:00
15:26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大家好!我是香香,欢迎收听香香读《纳兰性德全传》之〈伴驾南巡〉4

却说纳兰性德等乘船扈驾行到杭州。这也是一座历史名城,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此城,三面依山,层层叠叠,苍翠浓郁,环抱西湖,湖映群山,山色湖光,相映成趣。西湖碧水,平似明镜,绿波涟漪,风景如画。这座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随处皆是。平湖秋月,在这里眺望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尤以皓月当空的秋夜为胜;在双峰插云跳望南、北高峰,但见浮云缭绕,峰尖隐露,好似面对一幅巨大的水墨丹青画,逸趣无穷;在“小赢洲”因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被誉为“仙境”。岛近湖中有三座小石塔,塔内燃烛后,映水如月,遂为三潭印月奇观;南屏晚钟,暮色中,玉屏青嶂,绀殿钟声,形成迷人的意境。寺内还有著名的济公运木古井和两万余斤重的铜钟;云西竹径,从云栖石碑坊进入,映人眼帘的是“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美景;虎跑梦泉,因虎移泉脉的神话传说而闻名,“龙井茶,虎跑水”更是西湖的双绝;宝石流霞,宝石山上,保椒塔在阳光照耀和周围赭色山岩的衬托下,秀丽挺拔,流霞纷披。诸多景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只可惜时值夏末秋初,不得饱览“断桥残雪”与“苏堤春晓”的奇景。

康熙身为大清皇帝,可是他每逢巡访都不愿穿龙袍,喜欢微服随便地到处转游。这天,纳兰性德侍驾观赏西湖美景。君臣都化妆成书生,他二人的年龄相仿,真像同窗学友。他们游览了花港观鱼、黄龙吐翠、玉皇飞云等景观,天近响午,只觉肚饿,便转到西湖畔一家老字号状元楼饭庄。走近前一看,这家饭庄果然与众不同,单看那门脸儿完全是宋代酒楼的样子,别有一番情致。君臣走进去选一间清静雅致的隔儿坐下,就见一个身段窈窕、约摸十七八岁的女子纤纤细步地跟进来。

只见这女子的两颊白皙细嫩,轻施脂粉,两眉清秀,二目明亮,口若樱桃,一身宋人打扮。即使康熙最宠爱的妃子,也不及这饭庄跑堂的女子长得美。康熙暗想:“人称苏杭出美女,果不虚传,真喜煞人!可惜后宫之中,竟无此绝色。她若不是汉女,朕定纳入宫中……”他看得入神,直到那女子热情地为他君臣各斟一杯香茶,他才错一下眼珠,见纳兰性德正盯着自己,才自觉有些失态,却来个先发制人,借以掩饰内心的鬼胎,便问性德:“爱卿,你如此聚精会神地在寻思什么?”

纳兰性德一激灵,连忙信口岔过去,回禀道:“正想点几道您得意的菜。”偏巧,那女子正百般殷勤,口如说莲花落似地介绍各种名菜谱。

接着那女子又问:“客官要不要过桥没戏?”康熙听了一怔,心想:“这点菜与过桥有没有戏何干?”乍一听,纳兰性德也没听清她说的是什么?后来,见她一边说着一边往嘴里扒啦示意,这才弄明白,原来,她是问要不要吃“过桥米线”这种面食。纳兰性德点点头,对康熙说:“这原是云南一种风味面食,我见宋代一本书中说这种东西很好吃,还有一段传说呢!”康熙笑呵呵地说:“来两碗!”君臣二人刚吃过酒菜,那女子把热气腾腾的两碗“过桥米线”端了上来。康熙接过来,看看,色彩倒是挺艳丽,先夹一箸面尝尝,然后又喝口汤品品滋味儿,便频频点头儿,称赞道:“味道香鲜,极好吃!”转身问旁边的纳兰性德,道:“容若,你方才说,这面还有个传说,讲来听听!”纳兰性德便撂下筷儿,说:

“相传,宋代有一位书生赴京赶考,躲在园中的书房废寝忘食,发奋读书,常常是手不释卷,看书时就忘了饭食。娘子虽然每日都应时送去吃食,但由于路径远,还要过一道桥,才能到书房,饭已凉了。书生吃不到热饭。娘子疼爱丈夫,怕他生病,便改作一手拿着米线(面条)和各种佐料,一手提壶开水,到书房就用热水现泡米线,撒上佐料,逼着丈夫放下书,眼啾着丈夫吃完,才肯离去。娘子天天如是,顿顿如此的服待丈夫,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考期,书生上京居然考中了头名状元。状元锦衣花轿,荣归故里夸官的时候,表彰妻子终年不辞劳苦过桥送米线的功劳。从此,‘过桥米线’与状元的芳名一起传扬开来。云南出了头名状元,这也是当地百姓的光彩。后人为纪念此事,就在昆明仿照宋代建筑修一座状元楼,专营‘过桥米线’,连跑堂的都顾用一色着宋人服装的女子。听说这种生意挺兴隆,后来在外地设了几处分号。皇上有口福,在杭州也尝到‘过桥米线’。”

康熙帝听了,笑道:“原来如此!”

这状元楼的生意还真红火。眨眼功夫就上满了客儿。康熙君臣二人酒足饭饱,付了银子,走出状元楼,回行宫歇息。

康熙皇帝这次南巡,不知不觉三个多月过去了,朝中说不定堆着多少奏折等着批阅,该返京理政了。时值中秋节刚过,浙江巡抚跪地讨好地挽留,奏道:“启禀圣上,巡幸杭州,若不观赏钱塘秋潮实乃憾事!”康熙皇帝点头称:“是!”

钱塘江潮是自古闻名的海潮,可谓天下奇观。每月中旬都可观赏,每年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最高的时候,此时观潮最为壮观,其最佳点要数海宁盐官镇。苏轼曾在《咏中秋夜湖》诗中咏道:

万人鼓噪骇吴侬,
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
越山浑在浪花中。

皇上说出这一个“是”字,却把杭州府上自巡抚下至一般官员忙得屁滚尿流,离八月十八日仅有两三天的功夫,要调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才到距杭州近百里的盐官镇,昼夜赶修了观潮台。

到了八月十八日这天,康熙皇帝把侍从南巡的各位大臣、侍卫和全体禁军,都召去海宁盐官镇,让众臣陪侍观赏钱塘江秋潮。用罢早膳,康熙君臣离开杭州行宫,乘御舟沿江往盐官镇航行。一望无际的江面上,白帆点点,烟波浩淼,时而隐隐约约传来渔歌俚曲。龙舟行至途中,纳兰性德正朝一只渔船望得入神,却见一位渔家中年妇女绾起袖子露着臂膊,在船头忙着就火炉,以江水炖江鱼,浓香四溢。不一会儿,看那船上的渔翁拿一瓶酒,与中年妇女对坐,以江鱼下酒,开怀畅饮。看到这,他联想到御舟后面那几船朝廷重臣、显贵新宦追名逐利可怜的禄蠢们,同小舟上渔翁的旷达冲淡,从不忧念人世间形形色色的名利得失,让自己的船儿任意飘流,到夜间流到哪里,就停泊在哪里,活得多潇洒,悠闲自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诗兴大发,须打了个腹稿,没敢吟咏出来:

渔翁不罹世中行,
任意飘流夜泊汀。
惟有长闲心静处,
何如名利系朝廷。

龙舟到盐官镇,夜已降下帷幕。融融月色下,大江两岸,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携妻带女,万头攒动,待看秋潮。

纳兰性德等陪侍康熙皇上端坐在观潮台上,目光不停地向远处搜寻着大潮的来临。不一会儿,忽听远处传来隐隐约约,轰轰隆隆的响声。片刻,就见天边现出一道横亘江面雪山似的潮峰,迅疾涌来。伴着雷鸣般隆隆的响声,潮头渐渐由远及近,忽起忽落。大潮汹涌,浪花喷雪,咆啸奔腾,排山倒海。这时只见十来个人跃入潮头,顷刻,涌到了观潮人群的面前,忽地掀起数丈高的潮峰,撞出震天的轰响,弄潮儿被大潮卷起来,抛向天空,瞬间,回落在浪尖儿上翻跟头打把式,玩着各种新奇的花样儿,人们无不为他们那惊险的表演,吓得目瞪口呆。接着潮头又悄然迭落,无声无息地随波逐流,真是“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

康熙君臣,坐在观潮台上,观看一个潮头接一个潮头涌来,听着一声轰响接一声轰响,一直到潮退人散才又乘御舟返回杭州行宫驻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