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讲讲既是观赏花卉,又是重要药材的芍药。
芍药原产中国北方,栽培的历史悠久,南宋郑樵所写的、描述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的专书《通志略》说:「芍药着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表示夏、商、周时期,已经流行栽种芍药。表示在中国芍药的栽培历史有3000年以上,刚开始是以药材用途栽培的,后来才逐渐发展成观赏花卉。
芍药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药材,《神农本草经》就已载录,列为中品。作为药材的芍药主要有3种:最常用的是普遍栽培的、也作为观赏花卉的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此栽培芍药的根部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是具药效的主成分,因此称为芍「药」。在夏秋两季将此栽培种芍药根部挖掘后,去除茎部及须根,洗净去皮得到「白芍」。非栽培的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及另两种野生种类:草芍药(P. obovata Maxim.)和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的根比栽培的芍药根瘦小,采收后不去皮,3种之根部药材都称为「赤芍」。「白芍」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功效,能镇痉、镇痛、通经,是妇科常用药。「赤芍」的功效则为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芍药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冬季酷寒地上部会凋枯死亡,但地下部分的茎基尚留存有活的生长点,来年春季气温变暖时还能萌发新的植株,此种生长习性称为「宿根性」。因此,准确地说,芍药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性草本植物。晋代崔豹撰写,解说诠释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的辞书《古今注》说道:芍药「有草、木二种。草者花小而色浅,木则花大而色深」。草本芍药指的是芍药,木本芍药指的是牡丹,所以牡丹又有「木芍药」之称。每年春天,芍药从根部上端的茎基生长组织发新芽,再成长成植株、枝端形成花芽、最后开花,需时一个多月。比较起无须重长植株的灌木性状植物牡丹,花期会晚一个多月。大多数地区的芍药季春至初夏开花,花色有红、白、紫等,以白色花最为常见。白花芍药,有时直称「药」;红花芍药则称为「红药」。唐宋以后,御花园、寺院、庭园等多栽植为观赏花卉。唐诗的芍药以「红药」为多,如李绅描写唐长安城的《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诗句:「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和白居易描述自家庭园的《伤宅》诗句:「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唐人有时还以「红艳」称芍药,如李白的《清平调》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牡丹,即木芍药
芍药花大艳丽,品种很多,当今世界上,芍药品种己发展到1000个左右。花开时十分美丽壮观,至今仍然是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中国花卉史上,牡丹又名「木芍药」,表示古人认识芍药在牡丹之前,也就是说芍药比牡丹早进入庭园。自秦汉以下,古人赞誉牡丹为花中之王,称「花王」;比喻芍药为花中之相,称「花相」,两者均为「花中贵裔」。牡丹以洛阳名于天下,芍药则以扬州者最贵于时。自唐诗以下,宋诗、宋词,历代诗词曲、国画、绢绣,咏牡丹、芍药的诗画均不计其数。
全世界草本的芍药类植物约30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另有二种产美洲。产中国境内的芍药类植物有八种,分别是:草芍药 (PaeoniaobovataMaxim.)、美丽芍药(PaeoniamaireiH. Lév.)、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Pall.)、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 Wall.exRoyle)、白花芍药 (PaeoniasternianaH. R. Fletcher)、川赤药 (PaeoniaveitchiiLynch)、新疆芍药 (PaeoniasinjiangensisK. Y. Pan) 和窄叶芍药 (PaeoniaanomalaL.)。其中栽植最普遍的就是学名为PaeonialactifloraPall.的「芍药」,芍药属牡丹科(或独立成芍药科)。多年生草本,根粗壮。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则为三出叶。花数朵簇生于顶端或叶腋,有时为单花;花瓣白色,9-13枚,栽培者花瓣颜色有多种;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4-5,光滑。果为蓇葖果,顶端具喙,长2.5-3厘米。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及陜西、甘肃等省,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亦产。
白芍
《楚辞》中也有记述芍药的篇章,即《离骚》的一段内容:「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其中的「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句,意思是:田中种有香草「留夷」、「揭车」,还夹种有其他香草「杜衡」和「白芷」。有很多著名古书考证「留夷」是什么植物:留夷一名在梁武帝太子萧统编纂的《昭明文选》中写为「留荑」;清代王念孙解读古籍百科全书的《广雅疏证》说:「挛夷,芍药也」,而「挛夷」就是留夷;郭璞注《西山经》也说明「留夷」就是芍药。所以《楚辞》的「留夷」,又写作「留荑」、「挛夷」,都是芍药,虽然芍药的根、茎、叶均无香气,不过芍药的花则香气浓馥,因此《毛诗》、《楚辞》都视之为香草。
诗经时代的郑国,在每年三月上巳之日(三月三),在溱水和洧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详的习俗。到了这一天郑国男女会三五成群参与此一盛况。《诗经·郑风·溱洧》篇就是在描绘记录这个大盛会。本篇是一首长诗,分成两大段:第一段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起首,意思是说阳春三月,溱水和洧水都因解冻而水流汪洋的,男男女女手上都拿着香草泽兰;第二段以「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起首,意思是溱水和洧水都河水清澈,男男女女热热闹闹得挤成一堆一堆。每段都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结尾,此「勺药」就是芍药,说男女相互调笑,临别互赠芍药。《郑风·溱洧》篇中临别互送芍药,除为信约之外,尚有「结思情」之意。从此以后,芍药就作为古代男女相恋时的赠物,将离别时常互赠芍药,所以芍药别名「可离」、「将离」、「何离」、「离草」。有这个典故,芍药花让多数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诗文咏颂的题材。
赤芍药
历代不乏以芍药「将离」的离别内涵表现在诗文内容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钱起,看到王维故居的芍药花开,写下了《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诗句:「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常在,更胜青松守岁寒」,用「芍药」象征故人的永别。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夜窗霭芳气,幽卧知相亲。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诗句「愿致溱洧赠」引述《诗经·郑风·溱洧》篇的芍药典故。有诗人就以《诗经》的郑国芍药典故,径称芍药为「郑花」,如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雨中送客有感》:「不知春向雨中回,只道春光未苦来。老子今晨偶然出,李花全落郑花开」,诗句中的「郑花」就是芍药。其他赓续《诗经》将芍药视为离别意涵花卉的诗文者,如唐朝元稹的《忆杨十二》诗:「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宋代戴复古的《觅芍药代简岂潜》诗:「照映亭池芍药春,红红白白鬪精神。与其雨打风吹去,争似殷懃折赠人。」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章回小说《红楼梦》总结了芍药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内涵:芍药在《红楼梦》中是一种重要的花,小说第17回说明大观园中专门辟了芍药圃,栽种不同花形、花色的芍药。芍药圃位于大观园西部,出稻香村往北,转过山坡后,出现许多花圃、花架,有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蔷薇院、芭蕉坞等,芍药圃为其中之一。另外,史湘云醉眠芍药茵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场景之一。第62回叙述宝玉、宝琴和平儿生日同一天,众人在大观园的芍药栏中红香圃小敞厅内预备酒席庆贺。由于贾母及王夫人等大人都不在家,这些人因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在席中行酒令、划酒拳,闹得不亦乐乎。最后要散席前,惊觉没了湘云的踪影。后来发现湘云喝醉了,在山后一块青石上睡着了。众人看到史湘云仰躺在芍药花下,芍药花瓣撒满了一身,头上、脸上、衣服上都是红色花瓣,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埋在落花之中,湘云还用手帕包裹芍药花瓣当作枕头。芍药在此是春天著名花卉,也象征大观园的金钗美女,并引导出史湘云醉卧芍药花下、枕芍药纱枕头等美事,还用芍药的「可离」、「将离」意涵,预示史湘云将来会离开大观园、离开这些亲近的友朋亲人,到很远的地方去,历经各种困难才再度和亲朋故旧相逢。
在古代,芍药是古代男女相恋时的赠物。而除了芍药,桃花也在古代男女相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古代男人常用绚丽的桃花形容美女红艳的脸庞,而从《诗经·桃夭》开始,用桃花喻美人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传统。想知道古代文人都如何用桃花形容美艳女子的吗?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