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讲讲战国时代的枣树。
「孟子」是人名,也是书名。孟子,名轲,邹国(山东省邹城市)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此著作就是《孟子》。《孟子》原来共有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现存《孟子》七篇,篇目为:1.《梁惠王》上、下;2.《公孙丑》上、下;3.《滕文公》上、下;4.《离娄》;5.《万章》上、下;6.《告子》上、下;7.《尽心》上、下。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告子篇》简介: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姓告名不害,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也讲仁义;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因后天环境影响才有善人与恶人之别;主张「食、色,性也」。《告子》篇以两人的论辩开头,讨论人性问题,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及其相关理论。本篇孟子论述其「性善论」,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本篇孟子所言的名具,有「人性向善,犹水就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
「舍其梧槚,养其樲枣」出现在《告子上》第14章,全章大意是说:人的身体有重要的部分,也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其中有一段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枣,则为贱场师也」,这段共出现4种植物名称,整段翻成白话就是: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等大树不种,却去栽植酸枣、枣树等小树,那就是一位很不称职的园艺师。
秋日梧桐
「舍其梧槚,养其樲枣」,共提到四或三种植物,分别是桐(梧桐)、槚(楸树)、樲(酸枣)、枣。前两种可长成大乔木,树干挺直,都是良好的庭园树、行道树、家具用材的造林树种;后两种则分别是小灌木,小乔木,皆无明显主干,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果树,但非观赏用植物。《说文解字》说明:「樲,酸枣也」,表示「樲枣」是两种植物:「樲」是酸枣
酸枣
「枣」是今之红枣。或如宋刻本《尔雅》说的「樲之言副贰也」,酸枣为「枣之副贰」,亦即酸枣为枣之小者,所以称「樲枣」。按此说法,「樲枣」指一种植物,就是酸枣。梧桐与楸树,两者皆良木,故以并称,比喻良材。宋代经学家孙奭批注(疏)《告子上》篇本段:「梧槚可以为琴瑟材,是良木」,后世引申孟子此句,用「梧」、「槚」来比喻人才,如宋代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句:「云裘数曲秀兰蕙,凤盖相摩擢梧榎」。
红枣
梧桐(Firmiana simplex [Linnaeus] W. Wight )属梧桐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径50厘米,树干通直。木材轻而软,是制作箱匣、乐器的良材。自古多栽于庭园,尤喜种于井旁,谓之「井桐」,如周邦彦的「井桐飞坠」、柳永的「井梧零乱惹残烟」等。梧桐叶入秋后开始变黄,是诗词歌赋吟诵或寄情的对象,有「梧桐一落叶,天下尽知秋」、「梧桐叶上秋先到」、「梧桐更兼细雨」等诗句。古人喜爱梧桐,自《诗经·大雅·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句以来,国人都深信梧桐与凤凰有关。《庄子·秋水》讲得更明白,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楝子不食」。一直到唐代李商隐的「丹丘万里无消息,几树梧桐忆凤凰」诗句,都说明梧桐与凤凰之间有很高的关联性。
楸树(Catalpabungei C. A. Mey.)属紫葳科之落叶乔木,高8-12米。楸树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木材坚硬,非常适合建筑及制作各种器物之用。举凡家具、车板、棋秤均「所在任用」,本树种也是制作乐器(琴瑟)的好材料。楸树茎干垂直」,秋天叶色亦呈金黄色,极为美观,古代也常栽培作观赏树、行道树。楸又名「榎」或「槚」,是古代用来制作刑具的材料。《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句,以及《墉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句中的「椅」,指的都是楸树。
按《孟子》之《告子》篇本作「樲枣」,宋刻本《尔雅》、《唐本草》、《本草图经》皆写作「樲枣」,可以为证。很多近代版本改作「樲棘」,是不对的。
酸枣的学名为Zizyphusjujuba Mill. var.spinosa(Bunge) HuexChou,属鼠李科。酸枣古称「棘」,为灌木,小枝形成「之」字形,具长刺及反曲之刺。核果近球形,径0.7-1.5厘米,熟时暗红,「实小而酸」。主产黄土高原、新疆、华中一带。《诗经》有多处言及「棘」,如《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杞棘」,诗中的「棘」都是指野生的酸枣。《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而其中的「园有棘」句,意为园中栽植的棘树,表示也有少数特意栽种的酸枣树。
枣的学名Zizyphusjujuba Mill.,亦属鼠李科。落叶小乔木,小枝各节长有刺。核果远比酸枣大,熟时暗红,味甜。原产于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枣,又名「大枣」、「红枣」,是经由野生酸枣植株长期选育驯化而成者。《诗经》的《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是枣树栽培的最早记录,可见枣栽植作为果树的历史悠久。枣在周代,不仅仅是食用的水果,也是送往迎来、起居礼仪不可或缺的货品。《仪礼》的《士昏礼第二》篇章规定:新娶的媳妇第二天拜见公婆,必须「执笲枣栗…进拜」,其中的枣即红枣。各种祭典、丧礼的祭品中,也都具备有枣。
宋代陆佃所撰写的古代百科全书《埤雅》,说明「枣」与「棘」的区别:「枣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并朿」,即枣树和酸枣都是有刺的植物,枣树可长成高大的乔木,用迭起来的两个「朿」表示;酸枣是较小的灌木,古人常成排列植以为围篱,以并排的两个「朿」造字,以棘称酸枣。树高大者称枣,矮小者称棘,可见古人认为「枣」、「棘」为类似的树种。
宋代经学家孙奭批注(疏)《告子上》篇本段「舍其梧槚,养其樲枣」,说「樲枣」,特别是形体极小之酸枣,乃「无用之才也,是贱木也」。系指相较于梧桐和楸树的木材部分而言,梧桐和楸树是大树,可产生良材,用作建筑、家具等不同木材用途,象征优良人才;而酸枣或枣树的树体小,枝干弯延曲折,木材材积小,木材用途不大,象征劣等材料或庸才。虽然如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再渺小、再粗俗的对象,都会有其发挥功效之处,酸枣或枣树也不例外。
以酸枣而言,酸枣耐干旱、耐贫瘠,在黄土高原及沙漠边缘,到处生长。果实多圆或椭圆形、光滑、紫红或紫褐色,形体虽小且肉质薄,但营养价值很高:含有钾、钠、铁、锌、磷、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新鲜的酸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自古以来酸枣就作为食品,成为古人重要的果树。酸枣果在现代则用在加工饮料、制作各种食品,如酸枣汁、酸枣粉、酸枣酒等,具一定的经济价值。
酸枣酒
酸枣诗经时代以前可能多当成水果食用,汉代以后则多作药材使用。酸枣作为中药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药材部分是去果肉的种仁。早在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列为上品,说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温痹,烦心不得眠。酸枣可以「安五脏,轻身延年」。近代则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等病证的治疗。主治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虚口渴等症。有镇定安神之功效补肝胆、宁心敛汗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同时又有一定的滋补强壮效果。
酸枣说完了,下节课我讲为大家讲述一个令人听之色变、富有潘多拉魔盒色彩的植物——大麻!下节课我们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