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梅花:从《诗经‧召南‧摽有梅》说说先秦少女的“结婚焦虑”

7.梅花:从《诗经‧召南‧摽有梅》说说先秦少女的“结婚焦虑”

00:00
15:26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讲讲果树——梅。

梅原产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一带,或更精确的说,是原产四川、湖北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特有的果树。梅树大概在唐朝前后传入日本及韩国,作为果树及赏花树种而广泛种植。在中国以外,梅主要分布在日本,和许多其他文化一样,梅子文化影响日本甚深。提到日本的饮食文化,梅子配米饭,到目前为止还是日本餐桌上典型的吃法,在日本的便当里面,也常见米饭上放一颗梅子,便利店就能买到梅子饭团。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中国古代食用梅子的方法,中国境内已经消失的,在日本可见一斑。

历代「梅」的诗文统计,较早的古代诗歌总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植物,梅出现的次数还不算太多,全书9,147首诗中只出现95首,在诗中出现的诗篇首数仅属第十四位。当时栽植梅树当果树用,大多数诗篇内容以咏颂果实位主,如鲍照的《代挽歌》句:「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和《代东门行》句:「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两首诗所言之梅,均为梅实。梅实为当时极重要的食物调味品,有如今日之醋。《全唐诗》收录49,036首诗,梅的地位开始攀升,出现有877首,占所有植物出现首数的第九位,多数诗篇还是以咏果为主。梅大量出现在宋诗,占所有出现植物种类的第三位,原因与宋代开国君主的「杯酒释兵权」,开启的莳花艺草风气有关。从此以后,梅或梅花在中国诗词歌赋、曲调、小说的地位才倚立不摇。


                                                                  青梅


梅在唐代以前,主要用途是食果而非赏花。古籍除《诗经》外,《山海经》、《尔雅》、《书经》均有梅的记载,梅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诗经》各篇所言之梅,大多是指梅实,如《小雅·四月》篇:「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诗中栗、梅都是果实。果实在古时供作调味品(醋),即《书经》所言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殷高宗翰贤臣傅说对谈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如同做羹汤一样,你就是调味品中的盐和梅。盐和梅都是烹饪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强调傅说在殷高宗心目中的重要性。《礼记·内则》说「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馐也」,说明梅实也是君王的日常食品。

果梅主要品种可分成二大类:一是白梅类,果实成熟时黄白色,收成后供制梅干用;二是青梅类,果实成熟时黄绿色,专供制蜜饯及青梅酒用。近代梅的主要分布地区在长江流域、西南及华南地区,长江以北种植较少。

 

                                                                 白梅


梅果含有单宁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成分,未熟果内更含有苦味酸、氰酸、不宜入口,成熟后果味酸涩,也不适合生食。梅果含有多量的有机酸,但各种有机酸的含量依成熟度的不同而有增减,成熟果以柠檬酸最多,其次为苹果酸。梅果实除含有多量的柠檬酸及苹果酸外,亦含有较其他水果丰富的钙、钠、磷及铁等矿物质,这些成分是食品中不可或缺。近代则因梅子果酸多,平时很少人拿鲜果食用。多作为加工品用,可酿酒、制梅干、糖渍、盐渍、蜜饯、果酱、果汁等。梅果保存期长,只需加适量食盐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防腐剂,就可保存12个月以上。

梅果还可熏制成乌梅入药,性味甘平,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明代出版的《本草纲目》记载:梅实「味最酸,有下气、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伤寒烦热,止冷热痢疾,消肿解毒之功效,可治三十二种疾病。」《神农本草》也说:「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有收敛生津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青梅具有:消除疲劳,增加活力;抗肿瘤,清除血液垃圾;改善肠胃功能;保护肝脏;抗菌、驱虫、抗过敏作用;推迟衰老,保持美容等功效。


《诗经》的《召南·摽有梅》篇,第一段:「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本意是说院子里的梅树梅子纷纷掉落,仅剩七成果实还留在树上。追求我的男士们,你们得把握机会啊!第二段:「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说梅子继续掉落,目前只剩三成果实留在树上。追求我的男士们,你们得加加油利用今天啊!第三段:「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梅实一直掉落,要用箩筐装拾之。追求我的男士们,只要你开口,我就答应嫁给你。全篇在叙述一个忐忑不安的待嫁女儿,看见日益成熟稀少的梅子,感叹年华老去。自言自语:都什么年纪了,怎么还没有人来说亲。后世以「摽梅之候」指女大当嫁或男大当婚的年龄;或「摽梅之感」来形容女子年长未嫁而暗自感伤的心情。问题是《诗经》《召南·摽有梅》篇中这位还没出嫁、心情焦虑的女孩,究竟是几岁,到底有多「老」?


                                                                 朱砂梅


古代女子适婚年龄:根据古籍记载,自春秋战国时代以后,男女适婚的年纪有规定:例如,春秋时期,齐桓公下令男二十要娶,女十五要嫁;西汉时期,汉惠帝令女子十五岁要嫁出去;唐朝时期,唐太宗下诏凡男二十、女十五以上必须嫁娶;北宋时期,宋仁宗令男十五而娶,女十三而嫁;明朝时期,明太祖令男十六岁娶,女十四岁嫁;一直到清朝时期的规定是男十六岁娶妻,女十四岁嫁夫。以清代脍炙人口的章回小说《红楼梦》来说,女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是十一岁,爱的浓情密意的年纪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以现代学校的学制来说,是读初中的年龄。林黛玉在第九十八回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当天死去时刚满16岁。由上述的规定和记载可知,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是13岁到15岁之间。据《礼记曲礼上》载︰古代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女子成年出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事实上,古代女子多在十三、四岁就出嫁,十五岁结婚都算晚了。因此,可以推论《诗经》〈召南摽有梅〉第一段,仅剩七成梅实还留在树上时,少女应在1415岁之间;第二段,只剩三成果实留在树上时,姑娘应该有15岁了。以现在的观点而言,当时15岁的女孩身心都尚未成熟,无论怎么说都不能算「老」,但那时的1415岁未嫁女,已经开始拉婚姻警报了。

历代多有引述《诗经》《召南·摽有梅》篇的「摽梅之候」典故之诗文者。如 唐代孟浩然《送桓子之郢成礼》诗:「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诗中「彩骑」是以彩色绸帛装饰的车骑;「结潘杨好」意为结姻亲;「摽梅诗」意即男女能及时嫁娶。另外,章回小说也能娴熟使用本植物典故,并融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例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仁厚爱才的李本瑛,关切孝子匡超所说的一段话:「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摽梅之候了。」小说中的谈话是说匡超老大不小了,应该早点结婚之意。

观赏梅花的风气大概始于汉代,但汉晋两代并无咏梅诗,南北朝、隋、唐对梅花也不重视。梅花的地位至宋才确立,宋诗宋词中与梅有关的咏颂句,主角大多是梅花。自此,文人墨客对于梅花,或咏之以诗或形之于画,且比之高人、隐士、清友、瘾仙。爱梅、咏梅的极致,应推宋代的隐逸诗人林逋(和靖),一生不娶,在居处广植梅树,树下养鹤,称作「梅妻鹤子」。一生写诗305首,大多咏颂梅花,其中一首《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后来成为梅的专用述词,亦即「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专指梅花,宋代以后的国画,只要是梅花,多有这两句题词。中国文学表现上,梅实除了上述「摽梅之候」的典故成语外,还有唐朝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引申出来的「青梅竹马」;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邀约刘备至相府外的小亭边赏梅饮酒,共论天下英雄」之「青梅煮酒」;《世说新语》之「望梅止渴」等。



                                                                   腊梅


说完了梅,下节课我将为大家讲讲在中国栽培历史有3000年以上的芍药,想知道芍药为什么被称为花中之王?为什么芍药被古人视作男女相恋时的赠物?在《红楼梦》中,芍药又是如何伏笔千里,预示着史湘云的命运?在下节课中,我将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