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孙英刚,欢迎大家收听,由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我们今天讲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是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算起的,这跟我们以为的赤壁之战就是三国局势的形成这种观念是不一样的,其实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仍然是东汉时期。公元220年,汉朝的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我们称之为曹魏。这个时候才标志着汉朝正式的寿终正寝。第二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我们称之为蜀汉。又过了几年之后,东吴的孙权也称帝,建都于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我们称之为东吴。在汉献帝禅让之前,魏蜀吴三方理论上都还是汉臣。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220年,这一年的春天,曹操在洛阳去世了,同一年,曹丕就发动了舆论攻势,胁迫汉献帝禅让。这个时期,天人感应、武德终始的理论深刻的影响着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曹丕用了禅让的形式来完成朝代的更迭。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尧舜的禅让,曹丕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权是得自正统,是天命所归,他在即位之后,迅速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妻。他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汉朝的刘氏皇族被认为是尧的后代,而曹丕宣称曹氏家族是舜的后代,历史上尧把皇位传给了舜,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所以曹丕也娶了汉献帝两个女儿。他们没有自欺欺人的意思,非常正式的通过禅让的形式来进行了王权的更迭。王朝的天命在中国传统的理论里面是可以转移的。中国的君主,理论上来说就是天子,他接受天命统治人民,那么如果统治的好就会有祥瑞出现,对他进行鼓励。如果他统治的实在是太好了,他可以进行封禅,去跟上天汇报工作。但是如果统治的不好,天命就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外一个家族。天命转移根据儒家学说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和平的禅让,就像曹丕取代汉献帝一样,还有一种就是暴力的革命,所谓的汤武革命。这个革命的意思就是革去天命。
曹丕是公元187年出生,226年去世,可以说是曹魏非常重要的统治者,他的素养非常好,文学才能也很高,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根据史书的记载,他在位期间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选官的重要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在曹丕的统治时期,曹魏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等族的外夷势力,并且恢复了在西域的统治。
曹丕本来是曹操的次子,曹操25个子女里面有4个可能继承皇位。但是他的长子曹昂早死,另外他特别喜欢儿子曹冲,也就是我们知道的《曹冲称象》里的曹冲,在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只有曹丕和他的同母兄弟曹植有机会继承皇位。曹植文采风流,可以说很早就崭露头角,非常受曹操的喜欢,大臣贵族之间就纷纷站队,有的支持曹丕,有的支持曹植。曹丕跟曹植之间的斗争成为曹操时代非常重要的政治线索,这两个政治集团可以说互相倾轧。比如拥护曹植的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弘农杨氏,在他的支持下,曹植曾经占据上风。但是我们知道,最终在司马懿、吴质这些大臣的帮助之下,曹丕最终成为魏王世子,进一步取代汉献帝建立了新的王朝。
三国时期,主要的局势是孙刘联盟对抗曹魏,不过蜀汉跟东吴也有短暂的对抗,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的219年的冬天,蜀汉的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走到漳乡被孙权军队擒获斩首。孙权占领了荆州的大部,隔着三峡与蜀军对峙。黄初的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孙权因为袭杀关羽收复荆襄之地,他害怕刘备报复,于是假意向曹魏称臣,遣使修好,并且把被俘的曹魏将领于禁等人就释放了。曹丕于是派人去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给他了很高的礼遇,从此孙权称臣于魏,但是同一年,刘备愤然起兵,一方面是因为孙权夺取荆州,另外一方面是孙权向曹魏称臣。刘备亲自率领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但是刘备盛怒之下不允许孙权请和。这一年刘备率军攻破吴军的巫口和姊归两处。到公元222年,蜀汉的大将张飞也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但是在夷陵之战中,吴军的大将陆逊使用火攻的技术方法击败了刘备,刘备退回益州。
这一年的二月,刘备病重,紧急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必定能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能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没有才干不能辅佐,你可以自行取代他。”诸葛亮涕泣回答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报效您的知遇之恩。刘备又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到了四月份,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奉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不久,诸葛亮再领益州牧,可以说政治上的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来主持,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孙权再度联盟,恢复结盟关系之后,双方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琅琊人,出身琅琊诸葛氏,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望族,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之类的,这是为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了之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的时候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领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蜀汉国力最弱。可以说益州从秦岭到南中户口总共28万,人口94万,官吏4万,兵十余万,诸葛亮辅佐刘禅处境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西南夷接连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到了秋天,擒获孟获,平定南中。诸葛亮把夷人这些酋领都迁移到成都当官,并且把南中的这些羌族的青年编入军队。
建兴四年,也就是公元226年,曹魏的君主曹丕病死,他的儿子曹叡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有利时机,决定出师北伐。在次年的三月,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叛曹魏归降蜀汉,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西镇长安,让大将张郃率领步骑5万人去抵抗诸葛亮的入侵,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同时蜀汉的大将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两处失利之后,诸葛亮北伐就基本失败了,诸葛亮带着当地的一些人口回到了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向刘禅请求负起责任。刘禅挽留诸葛亮,仍然以丞相的身份来主持军政。同一天的冬天,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再度北伐,出兵散关围困陈仓。但是魏军的将领郝昭坚决抵抗,诸葛亮劝降不成,而且粮草不济,不得已退还汉中。
到建兴七年,春天的时候,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两郡,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引兵相救,诸葛亮出建威,郭淮撤兵,诸葛亮得到了两郡之地。建兴八年,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路,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这个时期因为出现了三十几天的大雨,魏军最终撤走。但是各种史料记载并不一样。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以木牛流马运送军粮。这时候,曹真病重,司马懿接替指挥,都督关中。同年五月,诸葛亮派遣大将魏延、吴班等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就撤退。但是在《晋书》里面的记载并不完全一样。《晋书》记载,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遣将军牛金,率领骑兵做诱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之后,屯兵卤城,据有南北二山。魏军反而主动进攻,大破蜀军,俘虏斩首数万。这么重要的事情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面都没有记载。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然后让诸葛亮还师,张郃追击诸葛亮到木门中箭身亡,这是二出祁山。此后诸葛亮又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
司马懿曾经向蜀汉的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工作情况,使者回答说:“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20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所吃的饮食不过几升。”于是司马懿就告诉人们说:“诸葛亮吃的少事情又多,他肯定活不久了。”后来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也对各位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帅朱军撤退,由魏延、姜维断后。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大营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这是蜀汉的情况。
东吴一方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邺。东吴的领土相对较广,拥有扬州、荆州、交州三州,户口有52万,人口230万,吏3万余,兵有23万。孙权尚存的主要困难,一是对付南方的山越,一个是在淮南地区,抗拒曹魏的入侵,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他们不向朝廷交纳税赋,也不能成为朝廷使用的人力资源。于是孙权向南方内地不断的扩张,与山越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尤其是在公元234年,诸葛恪率军进攻丹阳的山越,经过三年的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有四万丁壮被编入了军队,其他的成为编户的农民。孙权统治的几十年当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向融合,对南方的开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孙权的军事活动主要在淮南,与曹魏军互有胜负。这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局面。
好的,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