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王者之剑:01.谁认识公孙鞅

【仰望星空】王者之剑:01.谁认识公孙鞅

00:00
06:45

写商鞅,《史记》的《商君列传》是重要材料。由于《商君书》中的文章未必尽是商鞅所作,研读《商君书》倒未必是研究那个秦国历史的改革家大剧人物商鞅了。所以,写商鞅不大好写,而《史记》中有关商鞅的事迹是个基础。


据司马迁说,商君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公子,名鞅,姓公孙,叫公孙鞅,但由于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后来因功被秦孝公封于商,才叫商鞅。公孙鞅从小喜好法术之学,在魏国相国公叔座家中担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有才能,还没来得及把他推荐给魏王就患了重病,且告不治。魏惠王来探望公叔座的病情时说:"你万一有所不幸,国家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个奇才,希望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掌管。"魏王听后默默不答。魏惠王将离去时,公叔座叫退左右向魏王说:"王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莫让他离开国境。"魏王答应后就走了。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向他辞别说:"王刚才问我谁可以担任相国,我推荐你,从他的脸色看,他不会当回事。我以先忠君后爱臣的原则向王说'如果不重用公孙鞅就应该杀掉他'。王答应我了,你快走吧!否则就要被杀!"公孙鞅倒不在乎,他说:"王既不能听你的话来任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来杀我呢?"就没有离开魏国。惠王回到宫中与左右的人说:"公叔大概是病糊涂了!真令人伤心,他竟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掌管,这岂不是荒唐吗!"——他也正如公孙鞅预料的那样,没杀公孙鞅。事实上,在他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这个人。除了已经死去的公叔座,这世界还有谁认识公孙鞅?一个天才在寂寞中苦熬岁月,一把宝剑在弃置中锈损。是的,他本是一把锋利的王者之剑,可那捡起这把利剑的人在哪里?


商鞅的机会终于来了。秦孝公正在国内招求人才。他落魄西行,却雄心勃勃。到秦国后,他求托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他见了孝公。据司马迁的说法,孝公召见了公孙鞅四次,前两次都十分失望与生气,以至于把推荐人景监也横加责备,直到第三次,孝公才能听进去一些;到了第四次,听公孙鞅的话已经投入到不知不觉把膝盖跪到席子外面去了,以后一连谈了好几天也不知疲倦。据卫鞅自己的说法,前两次孝公不满意,是因为他对孝公谈的是为帝为王之道。第三次,卫鞅跟孝公谈的是"为霸"之道,这才略合孝公的心思。卫鞅对景监说:"我向国君陈说帝王之道,并告诉他说这样功德可以与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并论,但国君以为这样太遥远了,不能在生前就建立赫赫功业,不愿默默而沉闷地等待几百年才成就什么帝王之道,我只好跟他谈强国之术,他很高兴。但可惜,这样也就难以与夏、商、周的德治相比了。"


司马迁叙述的这个故事有些让人糊涂。因为,就商鞅本人后来的行事风格、为人风格以及施政风格来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术之士。并且,他不可能不认识到秦国政治的法家传统以及秦孝公本人的个人性格。在求一见尚且难得的情况下(不然他也不会去求景监引见,要知道作为一个士,让一个阉人引见是很失身份的事,他也因此受到很多责难,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竟然敢于冒险第一次说帝道,第二次说王道,以至于让孝公对他很是反感与失望,以至责骂引见者景监,到第三次才谈孝公感兴趣的"霸道",司马迁在后面的"太史公曰"里说,作为一个天资刻薄之人,他一开始对孝公所说的什么"帝王之道",乃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但我想,以商君的聪明,他不至于在此前不研究孝公的心思与性格,他不需要以什么"帝王之道"来为自己遮掩。他与孝公一样急功近利、一样才大于德、一样不择手段以求一逞,他们完全可以一见面就打开天窗说亮话。


总之,这是一个让人颇费思量的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