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据其结构层次、功能特点的不同划分其阴阳属性。
就人体部位而言,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后为阳,前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肢体外侧为阳,肢体内侧为阴;居表皮肤为阳,深层筋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脐以上为阳,脐以下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心、肺位于上为阳,肝、脾、肾位于下为阴;每个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胃阴、胃阳之分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脉中属于五脏的经脉为阴经,属于六腑的经脉为阳经;阴经和阳经又有三阳经、三阴经之分。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无形之气属阳,有形之血、津、液、精属阴。
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以及体内的脏腑、经络以及营养物质等,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就人体的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代谢为基础,没有物质的代谢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亦即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资生、不断消长、不断转化的过程。就人体物质之间的关系而言,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又具有载气、养气的作用,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此外,诸如营卫关系、气与精或津液关系、脏腑关系、经络关系等,也是如此。再如人体的睡眠活动也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白昼属阳的兴奋作用占主导地位,制约了属阴的抑制作用,人体就处于醒寤状态;黑夜属阴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制约了属阳的兴奋作用,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邪正斗争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的过程,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就病邪而言,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如六淫邪气中,风、暑、热(火)邪为阳邪,寒邪、湿邪为阴邪。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阳邪伤人,常易伤阴;阴邪侵袭,常先伤阳。邪正斗争的过程就是阴阳盛衰变化的过程,当阴阳的盛衰变化失去平衡协调状态时,疾病便由此产生。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等。
1.阴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盛包括阳偏盛和阴偏盛。
阳偏盛,是指在阳邪作用下,阳的一方偏亢过盛,使机体呈现出功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如高热、面红、烦躁、舌红、脉数等,即"阳胜则热"。由于阳邪亢盛对阴的制约过度,必然要耗伤人体的阴液,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故曰"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是指在阴邪作用下,阴的一方偏亢过盛,使机体呈现出功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如怕冷、面白、局部冷痛、舌淡、脉迟或紧等,即“阴胜则寒”。因阴寒亢盛对阳的抑制过度,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故曰“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无力制约另一方,导致另一方相对的、虚性偏亢的病理状态。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
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明显下降,同时阳虚不能制约阴,使机体呈现出阴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如面白、畏寒肢冷、蜷卧、神疲、脉迟、无力等,故曰“阳虚则寒”。
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液亏虚,滋润和宁静作用明显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使机体呈现出阳气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热征象,如低热、潮热、颧红、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等,故曰“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状态。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涵养阳气,使阳化生不足的病理变化。即“无阴则阳无以生”。临证常先表现为阴虚,继之表现为阳虚,最终表现为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阳虚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变化。即“无阳则阴无以化”。临证常先表现为阳虚,继之表现为阴虚,最终表现为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当阴或阳虚衰不足时,就会发生“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以及“阴消阳亦消”的“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衰是阴阳互损病理变化产生的前提,而阴阳互损是在阴偏衰或阳偏衰病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阴阳偏盛、偏衰是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及消长平衡关系失调所致,是临床上寒热病证的基本病机,也是阴阳失调病机的最根本的病理状态。此外,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尚有阳转化、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具体内容参见“病机”一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