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属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含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其以“五”为基数说明宇宙的根本秩序,解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及其发生、发展、变化与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维系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因此,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理论。
中医学在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观框架,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与诊疗系统,并在运用五行学说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五行学说,赋予了五行哲学理论丰富的医学内涵。因此,五行学说既是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而独特的概念,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一般认为五行学说的形成,与“五材”有关。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大传·周传》更具体地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古代思想家还进一步认识到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即金、木、水、火与中心土发生关系,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五材便成为了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
在“五材”的基础上,古人逐步认识到这五种物质各有特性,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也有一定规律,进而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中,对五者的特性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抽象概括,把具体的“五材”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五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日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记载了五行的名称、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孔颖达注:“(五材)言五者,各有才干也。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哲学概念的形成。
随着古代思想家对五行之间关系探索的展开,逐渐认识到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古人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
作为哲学的理性概念“五行”,其物质元素意义逐渐淡化,而方法论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并成为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观察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归纳和提取出的关于五行属性和特征的理性认识。《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樯”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指树木向上向外舒展、能屈能伸的生长特征。曲,屈也,弯曲;直,伸也,伸展、伸直。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伸展、舒畅、条达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为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炎,有焚烧、炎热、灼热之意;上,即上升、升腾。引申为火具有温热、明亮、升散、上升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为火。
3.土的特性 “土爱稼稿”,指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爱,即曰;稼,播种;稿,收获。引申为土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为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指金属是通过对矿石的冶炼,顺从变革,去除杂质,而凝成纯净、坚刚、沉重之质。从,顺应;革,变革。引申为金具有肃杀、清洁、收敛、沉降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为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指水寒凉滋润、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点。润,滋润、濡润;下,向下、下行。引申为水具有寒凉、滋润、闭藏、向下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为水。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不再特有某种具体所指,而成为表示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或功能的标志性符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