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灸学
针灸医学历史悠久,最早使用的针刺工具是砭石和石针。后来发现了金属后,才出现了金属针。《左传》中就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擅长于针灸疗病和扁鹊运用针灸抢救重危急症的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反映了早期针灸理论的古朴面貌。《黄帝内经》中详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内容,尤其是《灵枢》、又称《针经》,对针灸学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难经》补充和完善了“奇经八脉”及针刺方法的内容。
晋代皇甫谧(字士安)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系统阐述了经络理论,确定了349个腧穴的部位、主治和针刺方法等,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造2具针灸教学的铜人模型,对于针灸学的学习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至元代,滑寿(字伯仁)的《十四经发挥》、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了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功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对后世针灸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集了历代研究的成果,是后世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清代吴谦(字六吉)主持编撰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对针灸学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中医针灸”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将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五)临床医学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有“疾首”“疾身”等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并发明了汤液、药酒等治疗疾病。外科鼻祖华佗首创并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晋代葛洪(字稚川)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尸注(结核病)、癫(麻风病)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北齐徐之才首次提出了“十月养胎法”。这些均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临床各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论及的病候已达784条,许多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消渴病易发疮痈已有所认识,并对妇女的经、带、胎、产诸疾论之甚详。唐末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北宋钱乙(字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南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南宋宋慈(字惠父)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法医专著。南宋陈自明(字良甫)的《妇人大全良方》是影响深远、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
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已从既往的“内虚邪中”发展为以“内风”立论。“金元四大家”对治疗疾病也有独特的认识,刘完素疗疾主用寒凉;张从正擅长运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李杲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朱震亨治病主用滋阴降火法。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渐臻完备。在内科方面,明代张介宾提出内科疾病辨证的“两纲六要”思路,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清代叶桂有“久病入络”之论。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临床医学。在外科方面,陈实功(字毓仁)著《外科正宗》、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高秉钧(字锦庭)著《疡科心得集》,并称外科学的三大学派,为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康复医学
自从人类有了保健医疗的意识及活动以来,就开始了康复医疗活动。如火的应用促使了热熨等传统康复方法的产生。新石器时期,砭石、石针、骨针的出现产生了针刺康复手法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也不乏有关康复医疗的记载。为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及康复方法的理论依据与治疗原则,并记载了诸多具体的康复方法。汉魏时期,医家不仅倡导药物康复,而且非常重视非药物的康复方法,如针灸、饮食、气功、熨疗等。有关按摩、食疗和导引康复的专著也相继问世,如《黄帝岐伯按摩》《神农黄帝食禁》《食经》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多种导引方式,并注明名称及其主治疾病。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很重视康复和养生方法,在继承古代导引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五禽戏”,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套由医师编成的医疗体操。东汉张机对中医康复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提出“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防治、康复原则,还运用导引、吐纳、针刺、按摩、膏熨等方法于康复治疗当中,丰富了中医康复的内容。
隋唐时期,传统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得到官方的重视,政府为残疾人设立了养疾坊。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共记载了200多种导引运动方法,并列举了气功与运动相结合的康复方法。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很多导引运动方法,并辅以理论阐释,还记载了精神疗法、磁疗、光疗、冷疗等大量康复手法,堪称中国古代有关康复技术的专书。
宋金元时期,传统康复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圣济总录》中收载药粥方133首,用于一些疾病的食疗康复与病后调养,还提倡药食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陈直所著《寿亲养老新书》是有关老年人养生与疾病康复的专著。宋代还相继出现了一些养生、导引、气功专著,如《正统道藏》《四段锦》《八段锦》《百段锦》《易筋经》等,对传统康复医疗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元代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饮食康复专著。
明清时期,康复医疗范围已扩展至临床内、外、妇、儿科。《类经附翼》《景岳全书》《理虚元鉴》《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均推动了康复学的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